由于父母離異、喪偶、未婚生育或其他原因,我帶的幾屆學生里都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這些孩子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心理偏差。對于這些孩子如何進行教育是當班主任的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大問題。
單親家庭孩子常見的心理偏差有如下一些:
一、 自私狹隘。家庭的不健全,使得這些孩子做事情更多地從自身出發來考慮,因為缺少關愛和保護,他們首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好自己,別人和集體的利益則往往不怎么關心。
二、 抵觸叛逆。由于家庭的不健全,有些孩子不能正確對待,他們會認為這是他人或社會造成的,因此對他人和社會有抵觸叛逆的心理,在學校里往往是老師讓其往東,他卻往西,讓人傷透腦筋。有時即使是他人的好意幫助也得不到他們的理解,甚至被他們誤解或曲解。
三、 抑郁冷漠。家庭的殘缺使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失了應有的愛和保護。這些孩子有時候受到傷害也無處訴說,有了心事找不到傾訴的對象。這些矛盾逐漸在心里積壓起來,是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因此常常人為地將自己封閉起來,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
四、 膽小孤僻。由于缺乏安全感,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膽小,不敢或不想與人交往。他們常常認為,如果少些與外界的接觸就會少一些矛盾的產生,而矛盾少了自己就安全一些,這樣時間久了,逐漸就會養成孤僻的性格。
五、 自卑敏感。家庭的不完整,使得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幸運,心理上的劣勢會使他們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同時,他們對于其他人的交流也會很在意,生怕別人議論自己家庭的不幸,當別人議論他們自己比較敏感的話題時就會躲開。
六、 “早熟”霸道。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時會顯得很早熟,表現在他們處理問題的時候比其他孩子“有心計”、與別人情感的交往上很“霸道”,這些都源自他們想贏得更多的友愛和關懷,不愿意被別人拋棄的心理。
七、 憤世嫉俗。這種心理往往是離異的父母們的憎恨所引發的,或者是由于單親家庭的孩子受到了外界不公正的待遇所產生的,并且這種仇恨和憎恨會逐漸擴大范圍,由對一個人或某種環境的憎恨擴展到對他人的不滿、對學校和社會生活的不滿。他們往往會小題大做,引發和其他同學的矛盾,甚至有時會“主動”制造矛盾,掀起風波。
針對這樣一種現狀,作為班主任又該如何對待呢?在我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覺得下面的一些方法行之有效。
一、 幫孩子清理心靈垃圾。單親家庭的孩子內心常常淤積了很多負面情緒,但又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班主任對這些孩子要采取單獨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切勿在班上公開討論。班主任同他們交流時要注意,傾聽比言說更重要,他們的沉默寡言源于無人可訴、無處傾訴。因而要真心、耐心、細心地幫助他們釋懷,消融他們的心靈傷痛,幫助他們清理心靈的垃圾,使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認識上的偏差,學會寬容他人,走出心理誤區。
二、 教會學生自我調節。教師要幫助單親家庭的孩子學會應對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以及心理上的不適,掌握自我調節的科學方法,如補償、疏導、宣泄、升華、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勵等。這樣,學生就能有效應對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緒,維持心理平衡,增強適應能力,使自我意識朝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三、 性別教育不可缺失。性別教育的缺失,是單親家庭孩子出現心理偏差十分突出的問題。沒有父親的男孩或沒有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會給他們帶來性別、心理方面的困惑。因此,班主任除了提醒家長要注意親戚朋友的性別資源教育孩子之外,還要幫助他們擴大活動范圍和社交面,讓孩子多余同學、同伴交流、合作,指導孩子閱讀有關的書籍、報刊,觀看相關電視、廣播節目,從中釋疑解惑,獲得必備的常識與技能。
四、 給孩子另一個“家”。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和游戲的重要場所,班級心理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健康的個性品質。同學既是學習的伙伴,也是生活的伙伴,更是情感的伙伴,同學間建立的良好伙伴關系對于撫平單親家庭的孩子心靈上的傷口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使得他們有了歸屬感,享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所以,班主任要注重良好班級心理環境的創建,引導教育學生不要歧視、嘲笑單親家庭學生,努力讓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平等、尊重、輕松、和諧的班集體里感受到“家”的溫暖。
五、 讓愛落到實處。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尤其需要老師們落到實處的愛。班主任、任課老師等可以組成一個輔導團體,各自與這些學生結成對子,主動找他們談心,從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給他們以幫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勵,幫助他們走出自卑和孤獨的心理,用愛心撫慰心靈創傷。教師要經常對幫扶對象的心理、行為等方面進行跟蹤了解、詳細記錄、并做好保密工作,還要定期與家長聯系,掌握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的動態和情況,以便進行教育方式的調整。要有耐心,不怕反復,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寬容和愛心。
孫晟
[如何面對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偏差 德育論文]相關文章:
3.師愛德育論文
4.偏差的反義詞
7.德育論文范本
9.德育論文感恩母校
10.小學教師德育論文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