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案教學設計(魯教版七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6-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理解文章內容,學會用課文中或自己的話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3.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探究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豐富學生關于物候學方面的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難點: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錄音機,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天氣預報的農諺俗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冬天小草是“暗黃”,從“綠綠的”我們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是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會解釋其中的道理。板書題目:大自然的語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出示目標

(三)檢查預習

給加點的字注音

萌發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銷聲匿跡nì        風雪載途  zài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一想,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快速輕聲讀課文,計論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化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易于掌握,可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C.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D.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1.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么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經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的因素。最后一個是時間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排列的。這樣使文章條理清楚。

2、說明文為了說明的準確總要采用一些恰當合理的說明方法,你能舉出幾例嗎?品一品再說說句子的美妙之處! 下定義、打比方、分類別。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探討本文生動而準確的語言特點。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為了激發閱讀興趣,使人不覺枯燥,語言運用是十分生動的,尤其是開頭兩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描寫得生動形象。“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一句,“沉睡”、“蘇醒”以擬人的手法,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前兩個分句組成對偶,再加一個稍長的散句,描繪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圖畫,寫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詞用得典雅;寫燕子,是“翩然”歸來,似乎讓人看到小燕凌空飛翔的輕快風姿;寫葉子“簌簌”落下,則不僅能見其形,而且簡直能聞其聲了;再如“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等詞語都很富于表現力。

第2段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緊“大自然的語言”來寫。先用一組整句寫植物:“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傳語”和“暗示”把物候現象寫得極有情趣。第3句寫布谷鳥,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變化:“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句式與上文錯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既符合鳥鳴節奏,又切合農事實際。這一段用擬人化手法的描寫,賦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鳥以人的思想感情,這種手法使語言十分生動形象。

需要說明的是,說明文的語言生動性與記敘文的不同。記敘文用描述的語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為了以情感人,使讀者受到感染;而說明文只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強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說明事物。

五、拓展延伸

談一談下面這幾則諺語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鰍靜,天氣晴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說一說下面這首《二十四節氣歌》所包含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獲。

2.師結束語。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七、布置作業

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八、板書設計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大自然的語言      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后反思]

 

張信玲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教學設計(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2.七年級地理下冊《西亞》教案湘教版

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目標及優秀教案

4.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社戲》教案

6.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真正的英雄》教案

7.七年級地理下冊《歐洲西部》教案湘教版

8.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狼》教案

9.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10.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日本欧洲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亚洲乱码免费视频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 热久久免费视频 | 婷婷影音先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