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陽教研室 王凱
一考牽動萬人心。在中考課外閱讀分值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有關課外閱讀材料選擇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每當中考結束,課外閱讀材料總是成為議論的焦點,成為飽受爭議的對象。
一、現狀剖析:
1、以考點定材料,選擇范圍偏窄。
現在許多中考課外閱讀材料選取的著眼點主要在于所選取材料是否適合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便于設置題點,特別是后者。所以,命題人在選材時就拿考點去比照,看是否便于出題。這樣就使得許多文質兼美但考點又不易設置的材料落選,而一些在思想性、藝術性上并不上乘只是容易命題的材料卻成了“座上賓”。
2、“模式化”材料成為主流。
可能是基于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考慮,可能是為了讓學生進入角色尋求共鳴,可能是受《背影》等教材的影響,所以近幾年大量以“愛”為主題的材料紛紛出現在卷面上;還有說明文,見到最多是關于環保、生態類的;議論類又總是關于人生、價值說理的。這種“模式化”的、同一主題的材料反復出現,容易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而且讓人感到虛假、矯情、雷同,導致材料模式化,答題方法也模式化。
3、 缺乏思想深度和人文關懷。
事實上,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以及對學生精神領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應在中考材料中得以體現。但不少材料在這方面欠佳,思想性不夠深刻,人文性不夠豐富。使考生一讀材料馬上就能判斷文章的主題與作者的價值取向,就知道命題人會從哪些方面設考點。還有艱難的生活、污染的環境、日下的世風都對考生的價值取向產生不良影響。
4、材料主人總是老面孔。
在課外閱讀選材上,不少命題人總是喜歡選擇名家名作,特別是在選散文類材料時。選取經典華章做為閱讀材料,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總是選擇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的文章未免讓人感到單調,如:畢淑敏、趙麗宏、周國平、李漢榮、莫懷戚等人的文章。
5、材料篇幅偏長,語言生澀。
因受時間與閱讀習慣限制,閱讀材料的篇幅一般在1000字以內為宜,過長會加重學生閱讀負擔。可歷年來全國中考卷中材料冗長的就為數不少。這樣大篇幅的材料,考生一是要花大量的時間閱讀,二是考場時間緊急又容不得反復推敲、斟酌,勢必影響答題。還有的材料語言生澀,含義深奧,不細究難以辨其味,特別是一些出自名家的散文。
6、 選材大量“撞車”。
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美文人人都愛,所以不少材料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如:《離太陽最近的樹》、《善待痛苦》、《輕點關門》等材料就在全國04至07年各地中考卷中重復出現多次。選用同一材料,可見這份材料自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同一份材料無論題點怎樣變,它的主題內容是不變的,寫法是不變的。這樣對那些既沒見過、更沒做過此材料的考生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助長了“猜題”、“仿題”、“押題”等不良之風。
二、選材建議:
1、正確把握選材的價值取向。
命題人要對中考的性質和作用有深刻認識,充分考慮材料的功用。以《語文課程標準》來指導選材,從工具性和人文性兩方面來考慮選材,而不能只為方便設考點而決定取舍。同時,閱讀材料要蘊涵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極富教育的審美價值,通過這些材料的閱讀能起到對考生進行形象的思想教育和深刻的人文啟迪以及提高審美情趣的作用。
2、 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表達要規范。
好的材料,總是洋溢著新鮮的時代氣息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所以閱讀材料最好能與時代合拍,及時反映社會現象和主流話題,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外延的廣闊。同時,這些材料要與學生的閱讀生活、自我生活有密切的聯系,這樣才能使他們在答題的過程中有話可話,不會覺得與材料的疏遠。另外,材料語言要規范,章法要嚴謹,形成良好語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3、 選取經典華章。
名家經典美文歷來就是課外閱讀材料的首選,它的功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價值取向和情感體驗更非一般文章能比。問題是我們在選取時要把握一個標準,即:材料要有時代性、典范性、趣味性、人文性,不能唯名篇是從,照搬照用。這樣選出來的材料才能使學生與高尚心靈對話,汲取精神文明營養。
4、依據教材來選材。
教材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編寫的,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是通過教材來獲取的,而且教材選材規范典型,知識結構完整有序。所以雖然中考大都不考課內閱讀材料,但我們在選材時還是要把課內與課外有機聯系起來,選取在構思立意、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與教材相關、相聯的材料,做到材料在課外,考點在課內,使學生課內知識掌握的情況及活學活用的能力得以客觀反映。
5、體現地域特色。
體現地域特色的材料不但能培養考生的地域情感,更能提高考生人文素養。現在各校大都有校本教材,如果我們很好地開發好這些教材,在中考時適當引用一些體現地域特色的文章,勢必能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熱愛家鄉,還能起到宣傳、提升家鄉形象的作用。
肖海
[芻議中考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 (九年級)]相關文章:
1.課外閱讀活動教案
2.雨的課外閱讀答案
3.項鏈課外閱讀答案
5.往事課外閱讀答案
6.看戲課外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