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語文教材整合中的單元整合

發布時間:2016-8-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課程整合概念

“學科內的課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結構安排和分化設計,以特定的目標為中心重新組織課程內容!

二、整合思路

基本思路:

1 、話題型單元:不同作家對同一話題的理解,它有利于提升學生對這個話題的認識深度,拓展學生對這個話題的認識廣度,把話題型的單元整合成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深度和廣度的課程比較合適。 

2、主題型的單元

主要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主題。這種單元除把一個大主題細化、具體化外,還能供學生學習如何用不同的材料來表達同一主題。

3、體裁型單元

主要是為某種體裁的文章提供范例,讓學生能理解并把握這種體裁文章的文體特點

還可以從教學目標的維度整合,從教學內容的維度整合,從教學方式的維度整合。

另外,還可以以某個重要作家為核心的作家作品單元整合;以某種文學樣式的發展為核心編選的單元,像小說、詩歌、散文都可編成這樣的單元。

三、實例列舉

教例一:話題型單元的整合

被整合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一單元,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爸爸的花兒落了》《丑小鴨》《詩兩首》《傷仲永》

教材分析:本單元以成長為話題,組織了五篇文章,有散文、童話、詩歌

整合思路:圍繞著“成長”這一話題,從文章的主題入手,設計一個五篇課文都適用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答問題,體會五個作者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讓學生從作家的范例中學會思考,并在對此話題進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學會提出自己的觀點。

整合的實踐:本次整合實踐共分為三個環節。一是學習,每一篇文章一個課時,共五個課時,通過自學討論的方式弄清每篇文章的主題。二是討論,用一個課時討論成長的含義。三是表達自己對“成長”這個話題的理解。

1、學習:課文表現的是誰的成長?如何看出他已經成長?

《從……書屋》是魯迅的成長。他從孩子變成了學生,這證明他成長了。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英子的成長。她小學畢業了,從一個賴床的小學生變成了一個能對家庭負責任的小大人了。

《丑小鴨》:丑小鴨的成長。她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從困境中走向了成功。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人的成長。人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生活的 欺騙,要相信未來,要樂觀對待。

《未選擇的路》:人的成長。成長的路上時時面臨選擇。

《傷仲永》:仲永的成長。他的身體是成長了,但他從天才變成了一個普通人,缺乏教育的成長是失敗的成長。

2、討論:你如何理解“成長”這個詞?

(1)身體上的成長:長大過程中的一段經歷。

(2)心理成長:從不懂事到懂事的過程。

(3)思想成長:明白了某個做人的道理。

3、表達:請以“在--中成長”為題寫一篇作文。

教例二:主題型單元的整合

被整合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二單元,共有五篇課文:《黃河頌》《最后一課》《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土地的誓言》《木蘭詩》

教材分析:本單元以愛國為主題,五篇文章用不同的材料詮釋同一主題。這種題型的單元,用課文做范文,讓學生學習如何把大主題具體化,如何運用不同材料,從不同角度來表現主題。

整合思路:以愛國主題為核心,設計一個主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得出主問題的答案,通過比較各篇主題之間的差別來體會“愛國”這一大主題下還可分出許多小主題。同一主題,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從不同的側面加以表達。

分為兩個環節,一是自讀課文,概括各篇課文的主旨,每篇課文用一個課時,共五個課時;二是討論比較各文的主題。在理解了全單元各課的主題后,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愛國情感的細微差別之處和所選材料的不同。

1、自學

主問題:什么是愛國?這種愛國的情感通過什么材料得到表現?同樣是愛國,各篇課文之間的愛有何不同?

2、討論比較:圍繞著主問題討論比較,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補充還可以用什么材料來表達愛國主題,或者愛國還有哪些形式。

教例三:單一文體單元的整合

整合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共五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覺》

教材分析:本學期共有兩個說明文單元,第三單元重點是事物說明文,第四單元重點是事理說明文。說明文的重點要放在以下幾方面:介紹的對象(具體內容),采用的順序,使用的說明方法。本單元是事理說明文,所以要把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說明文中包含的主要信息,二是事理說明文的解讀方法。

整合的思路:雖然教學目標放在事理說明文的解讀方法上,但解讀的方法不是通過教師講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是用一系列的主問題為引導,引導學生迅速抓住課文的主要信息,理清說明的思路,理解采y用的說明方法,在以系列為主問題為引導,自讀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出事理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整合實踐:該單元的學習主要分為兩個環節。一是自讀課文,讓學生在主問題群的導引下,抓住每篇說明文的要點;二是在理解每篇課文的基礎上,歸納出解讀事理說明文的一般方法。

1、主問題導引下的自主學習

(1)本文說明的對象是--,本文屬于--說明文。

(2)本文主要說明內容是關于說明對象哪些方面的?提示:A、可用問題形式 B、可以直接概括。

(3)說明內容的這幾方面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介紹他們采用了什么順序?

(4)請用自己的話介紹每一個方面的內容。

(5)仔細體味文章說明的難點,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說明白的。

2、討論歸納:小結說明文閱讀方法

(1)仔細閱讀說明文,畫出說明文中的判斷句,找出本篇說明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2)弄清本文的說明對象。

(3)明確本文的說明內容。

(4)理清各什么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

(5)認真閱讀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搞清它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說明順序。

四、單元整合的教學反思

1、精減了教學目標,使泛化的目標變得更具體,更明晰。

2、促成了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3、有利于運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得出語文運用的規律。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力和表達能力。

雙篇比讀法

如人教版七年級上課文《蟬》《貝殼》除了以突現相同點為目的,以及發現文章結構的規律外,這次探索的目的則是用散文構思的規律來影響學生的寫作。

                               蟬      

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這是“引出事物”)……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么呢?

        (這是“描述事物”)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這是“因物抒情”)

貝殼

席慕容

在海邊,我撿起來一枚小小的貝殼。

         (這是“引出事物”)……

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

          (這是“描述事物”)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兒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這是“因物抒情”)

小結:“引出事物”“描述事物”“因物抒情”:一般來講,這就是詠物抒情散文的寫作模式。不管文章的主題相去多么遙遠,不管作者的筆法是多么的迥異,思路卻大致是相近的。

教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掌握規律是最重要的!老師的水平高低由此可見分曉!

 

邢玉琴

[說說語文教材整合中的單元整合]相關文章:

1.語文單元整合教學課件

2.下雨天個性說說整合

3.大班優秀整合教案

4.水果謎語答案整合

5.大班整合課程教案語言

6.項目整合管理論文

7.感悟生命的優美句子整合

8.翻譯資格考試問題整合

9.高考語文復習整合成語專題

10.學前班多元整合教學計劃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日本免费久综合在线观看 | 一级a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专区 | 久久中文字幕无吗一二区 | 亚洲日韩欧美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