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體會作者投身自然并從中尋找到精神慰藉,進而擺脫現世苦難的旨趣。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縣武裝部部長,還無權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學士、禮部尚書(相當于國務院禮賓司司長)啊,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作家作品: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豪放派詞風的創始人。他和南宋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并稱“蘇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擅長行書、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賦是一種文學體裁,漢代以后,演變為律賦、駢賦和文賦。律賦、駢賦注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調,押韻也很嚴格,而文賦則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較多吸收了散文筆法,清新流暢。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
三、整體把握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表達游賞之樂。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第4段,是蘇軾陳述見解,寬解對方。第5段,主客暢飲,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總體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濃縮為樂--樂極生悲--悲--悟--樂。
朗讀全文,把握語氣。
1段超然、歡快,2段前歡快,后凄清,3段讀出悲愴,4段雄辯的語氣,慷慨陳詞,5段喜悅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寫的是什么內容? 是什么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主客有了怎樣的心情?
景:風--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月--月出東山 徘徊斗牛 水--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蒼茫,寧靜朦朧,空明澄澈,游者心懷灑脫,超然獨立,如同飛升仙境,泛舟之樂,溢于言表。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幾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是在結構上引出了后文的“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對話的情節,二是為下文定下了得失兩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調,并且與結尾相呼應。
朗讀體會。
五、第二段講析
1、“空明”與“流光”,一為月下之水,一為水上之光。歌詞也緊扣住水與月這兩個意象。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寫簫聲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嗚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讀體會。
六、學習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其中先發歷史興亡之感,再寫現實苦悶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現的具體、現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
朗讀體會
板書
樂-- 樂極生悲 --悲
風--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水--空明 水 -- 羨長江之無窮
月--月出東山 徘徊斗牛 月--流光 月--抱明月而長終
水--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風--托遺響于悲風
因景生情 以歌抒情 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現實中的“水月”--空靈之美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課時
一、第三段補講:
1、聽本段朗讀。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具體、現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板書)
3、本段是怎樣將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的?
通過“客曰”,“西望夏口”到“郁乎蒼蒼”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以曹操和自身作對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板書:悲嘆
水-- 羨長江之無窮
月--抱明月而長終
風--托遺響于悲風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二、導入
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成熟,在課文當中體現得最充分的莫過于第四段主對客的一段勸慰,它體現了蘇軾獨有的人生觀。
三、研習第四段:
(齊讀)
1、針對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蘇子陳述己見以寬慰對方,他的觀點闡發分為哪兩步?他在論述時是怎樣運用“水”、“月”、“風”這三個主體意象的?本段表現了蘇軾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第一步--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以此類推,人生得意與失意,人的禍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現在得志的人將來也可能失意,這樣一想,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蘇軾當然不懂得什么是物質不滅定律,但這樣一說倒還挺吻合的,萬物最終歸于一種基本平衡)總之,以水與月為載體,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板書:變與不變
豁達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這種觀點,本質上就是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即齊得失,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莊子的相對論并非科學,它是否定差別,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的。變換角度來“齊物”,本會致人至懷疑主義的怪圈,但蘇軾卻用得恰到好處。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說明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板書:可取和莫取
蘇軾的人生態度是豁達,樂觀,超脫,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返歸自然的。
2、你知道蘇軾的人生觀受哪三家哲學的影響嗎?
除上面說到的莊子觀點外,佛家說與世無爭、隨緣,道家說要順其自然。所以,蘇軾用以自我解脫的藥方,主要是佛道兩家的哲學。佛道思想使他觀察問題時比較圓融通達,常能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堅持理想,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賦創作于一場人生的大災難后,然而在人世的苦難和艱難的煉獄中,東坡卻獲得了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脫胎換骨。這時獲得的樂是真正的樂。
讀結尾段。照應開頭,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應首段。
四、“客”是真實存在的嗎?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客,不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兩個思想對立方面,是作者內心矛盾斗爭的獨白,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苦悶的過程。最終主說服客,表明積極的一面戰勝了消極的一面,瀟灑達觀、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從結構上說,使情節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五、小結: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議論,扣住水、月、風表達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蘇子反駁,以水與月譬喻,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全篇文章,議論賦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內蘊,寫景使哲理呈現了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呈現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達到了寫景、抒情、說理的統一。與上文相同,是一篇寫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識梳理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 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 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六、練習四
所謂“窮而后工”之“窮”,不單單指生活條件惡劣,貧困,仕途坎坷等物質的“窮”,更深的是指有志難酬,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等心理上的“窮”。而所謂“工”的文學,都是能夠傳世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較高的文章。這些文章,幾乎都是作者經歷了艱難的人生之路后誕生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shu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仁安書》
就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窮困是作家的不幸,卻是文學的萬幸。恰恰是因為“窮困”,才能激發人的心靈,激活人內在隱藏的潛能,從而爆發激昂悲慨的創作力,寫成千古傳頌的奇文。所以說“窮而后工,工源于窮。”
七、書目推薦:林語堂 《蘇東坡傳》
余秋雨 《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
韓小惠 《讀人記微笑著面對》
《康震評說蘇東坡》
板書:悟
水月--變與不變 議論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 形象 抒情 內涵
寫景
張雪
[《赤壁賦》教學設計 (粵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0.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