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初中文言文教學“三部曲”
蘄春縣第三實驗中學 陳勝武
初中文言文教學歷來是頗有爭議的一塊領地,文言文教學和對文言文教學法的探討也不盡人意。綜觀近幾年來語文教學改革,不難發現這樣一種不協調的現象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文言文教學成了目前語文教師最不愿深究、也難以探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課,很少有教師愿意選擇文言課文來教學。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方法來調整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做法,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第一部曲: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就會產生無窮的潛能,作為語文老師這一點尤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學起來比較枯燥,更應注意變化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
1、讓文章迷住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以《〈論語〉十則》為例,說明我怎樣“迷”住學生 。 ⑴提一個有吸引力的問題:你知道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有答是《毛澤東選集》。我說,《毛澤東選集》影響是很大,但它的影響只限定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只有幾十年,而我說的這部書卻影響中國幾千年。有答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我說它們影響也很大,但也只有幾百年而已,不能與我說的相比。憤悱狀態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論語》。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它成了中國正統思想的代表……然后我還介紹了《論語》的另兩個“最”: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課本,出成語最多的書。對初一學生來說,這是新鮮的。 ⑵介紹孔子,突出三個“最”:最偉大的思想家,最偉大的教育家,最偉大的典籍整理編訂家。但只用語言介紹,即使生動引人也還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體資料: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現存香港孔教學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課圖、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孔廟中孔子的塑像、孔廟中孔子講學的杏壇、山東曲阜孔府大門、孔子墓(山東曲阜)、然后是兩段簡介孔子的視頻。為了說明孔子在國外的影響,再提供下列圖片:韓國的孔廟、日本的孔廟、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論語》的著作、法國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國著名哲學家孔子生平》等。到這時候,尤其對于不常運用多媒體上課的學生,已經差不多可以將其迷住了。
2、講究導入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故事傳說導入課文。比如《木蘭詩》,有花木蘭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木蘭的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花木蘭的人物故事后,對《木蘭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特別在背誦時會感到親切許多。
以成語名句導入課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一鼓作氣”等,課前可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核舟記記》及《曹劌論戰》的興趣。
以精美語段導入課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語段,或長于描寫,或重于敘述,或偏于議論,教師把這些精美“點心”拿出來先讓學生嘗一口,嘗到“甜頭”后自然可輕松地組織新的教學活動。如《觀滄海》中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我在上課時,在學生面前聲情并茂地配樂朗誦了這一段,馬上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用插圖或畫面導入課文。文言課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圖,教師也可從網上下載相應的圖片資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文言作品的興趣。如教《愛蓮說》時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蓮中的插圖,讓他們試著說蓮的外形,再對照課文原句,體會文字語句的特點。
3、注重古今對比聯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古文不但要講古文中的人和事,還要聯系現在的人和事,讓古人和今人對話,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從而使文言文與時代相通相連,便于學生容易理解記憶。同時讓學生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識,如:古人的姓名字號、衣著服飾、飲良習慣、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
第二部曲:文言文教學應立足吟誦,形成立體情感體驗。
“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學,應立足吟誦,讀中理解掌握知識,形成立體情感體驗。
1、教師可根據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好讀的形式。課前預習時默讀;順從文字時小聲讀;課上學習時較難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師范讀,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讓學生自己朗讀,還可齊讀、輪讀、分角色讀;師生對讀和配樂朗讀等;課下記憶時可誦讀;鞏固復習時要邊想邊讀。經過多次實驗,我發現優美的散文配上合適的音樂來朗讀,效果會更好。
2、讓學生讀準、讀順文言文。
讀準,是指讀音要正確。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還有通假字,應該讀它的本字音,學生最容易讀錯,如《童趣》的“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中“強”應讀jiāng而不讀qiáng,教師應該加以適當指導.
讀順,就是朗讀時讀清它的節奏,注意停頓。我這里所說的停頓,不是指有標點提示的句間或句末停頓,而是指由于句子較長或需要強調等而在句中進行的停頓。這種停頓把握起來比較麻煩,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讀。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應該讀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讀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頓準確了,就不至于產生歧義,自然也就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意了。
3、品讀理解文章,讀出神韻。品讀就是要讓學生對課文有其自身的見解和體會,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讀中漸漸琢磨出來的。中學文言文課文中又有哪些內在美呢?愛國精神、傳統美德、哲學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獨特的魅力,都是讀時必須表現的。要做到這一點,初中生確實不易,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刻地領悟理解文章,啟發學生動用想象和聯想,觸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如教《小石潭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所見過的熟悉的景色進行聯想,體驗作者生動的描繪給人帶來的美感,以及所蘊含的感情,這樣,讀時才能做到聲情并茂。要想讀出神韻,要用普通話進行誦讀,這對表現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有些困難,但讀好了,可以使我們在讀時被激起的感情通過熟悉的表現形式自然流露出來,有時能產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會產生認識的飛躍。
文言文的教學貴在“理解”。它包括:字詞的理解、文義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徹,才能靈活掌握,舉一反三。否則,便成了“一路撿,一路丟”,最終一無所獲。那么,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文章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為此,我將課堂上的理解分為以下幾步:第一步,自主學習,獨立理解。例如,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故事性強的文言作品時,我鼓勵學生根據注釋先去自主閱讀,讓學生憑興趣主動、獨立地閱讀,關注文章內容,獲取信息,不求統解、甚解,力求從整體上理解全文。第二步,質疑提問,點撥明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質疑、討論的方法,教給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解,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實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詞語進行探究理解。教師在這一步只是在學生對知識把握不準時給以適當的點撥,而后明確。第三步,方式靈活,鞏固理解。這一步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翻譯課文。可以采用靈活自由的方式進行。如可結成四人小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學點評、更正或補充。這樣的練習涉及面廣,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可按照事先編好的組別,按次序輪換,完成課文的翻譯。教師要加以評價,肯定譯的好的地方,明確需校正和補充的地方。第四步,以全班為單位,復述或講故事,將所接收來的文字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力求準確無誤。
第三部曲:文言文教學應注重拓展遷移,延伸課外增強實效。
立足課堂教學,不斷向課外延伸。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學習方法、感受文言文區位的同時,給學生引見一些淺顯的文言文課外讀物,引導學生把眼界放開去,思維擴展開來,適當的增加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內容,相似的文言文閱讀材料,這也是增強教學實效的有力舉措。例如學習《陳涉世家》,可以補充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背景,起義的結果;學習《〈論語〉十則》,可以引導學生課余閱讀《論語》;學習《三峽》時,引導學生與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進行對比;學習《桃花源記》,可以補充《桃花源詩》的閱讀等等。 在設計教學形式時,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力為宗旨,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他們不僅能真正學懂大綱要求的文言知識,還能遷移所學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文段。教師實施這種方法時,課前要給予明確提示,明確閱讀要求;課堂上要教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然后,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一一加以點撥、講解,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總結規律,使之能舉一反三,逐步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這種做法讓學生擴大閱讀量,其結果是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復習了已學知識,把課堂教學向課外擴展延伸,使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文言文博大精深。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只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積極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文言文教學必將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的“怕學”變“樂學”, 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邁出我們最堅實的步伐。
陳勝武
[新課標下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初探]相關文章:
7.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
8.初中文言文語文教案
10.初中文言文狼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