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教學的最大的優點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設計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和現狀,加強學生的主體活動。
【關鍵詞】課堂提問;學生;主體性
中國的語文教育史上,課堂一直是屬于教師一人的“領地”。教師在這塊“領地”里主宰一切。自由發揮;而學生只能唯師命是從,主體性作用受到了嚴重的抑制。針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這一弊端,八十年代以來相繼涌現出了眾多的改良主張,其目的幾乎都是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其中,課堂提問教學為眾多的教師所接受。這種教學方法的介入,有力地將人們從傳統教學模式的困境中解放出來。課堂提問教學最大的優點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信息單向交流,形成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雙向交流,那么,語文課堂提問如何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特點,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
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是教師在提問時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學生主體性的關鍵。只有了解了學生的主體需求,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首先,提問要有目的。在設計問題前,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針對學生的語文課學習目的以及學生總體特點,提問的目的應放在培養學生的五種能力上。即:學生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分析、概括、綜合的能力,交字運用能力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其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還必須要求教師主動尋找與學生的思維切合點。這不僅要視課堂的種種具體情況(如當時的課堂氣氛、學生學習情緒等),還應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層次,并在思維方式和層次上求得一致。這是一個隱性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長期熟悉學生、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的。教師要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從學生的一舉一動中發現學生的特點和欠缺,找到提問的思維切接點。一旦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切中此點,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主動且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再次.對答問時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計和了解,并事先想好應對的措施。一般來說,在課堂提問中,學生不外乎會出現幾種情形:或一聲不吭,或答非所問,或基本正確,但與預想的答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對此,教師都應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 施。
最后,要注意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一種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與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密不可分的。要讓學生全體積極參與的確是個難題,因為任何一個班級都有所謂的“優生”與“學困生”、優生”與“學困生”之間由于存在著知識水平及能力上的差異,其對提出的問題的適應性也有較大的差別。作為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發揮其主體性作用,就應在問題設計上全面兼顧,不可偏廢一方。要因材提問,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二、加強學生的主體活動
誠然,語文課堂提問教學,問題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師的提問韻指向目標是學生,加強學生的主體活動顯然是重中之重。第一,要鼓勵學生參與提問,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提問。古人把教師的作用歸結為“傳道、授業、解惑”六個字,這是十分精到的。而“傳道、授業”當從“解惑”人手,也以“解惑”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傳”.何為“惑”呢?那便是學生心中的疑問。這些“疑點”,有經驗的教師是有心理準備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難的。因此,讓學生有提問的興趣和機會是了解學生疑點的最佳方法,也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特點的一條途徑。一旦這些疑點解決了,課堂教學任務便圓滿完成了。例如,在教授某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每人提出兩個問題,這些問題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興趣深入了解的。這樣教師便能得到近百個問題,針對這篇課文的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師教學的需要,可以確定一些典型的問題在課堂中提出來,進行討論解答。這些問題解決了,這篇課文的疑難也迎刃而解了,伺時,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當然,在課堂上,也要鼓勵學生即興提問,能解答的當堂討論解答,暫時不能解決的留待課后解決。
三、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
首先,提問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掌握課堂提問的節奏和步驟,向全體同學提出問題后,還應作適度的停頓后再指定學生回答,不能操之過急。這樣可以使全班同學注意提出的問題:可以使全體同學都在心中擬一個答案,并因每個同學都有可能被問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恩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學都對某一位同學的回答進行評價和補充。有時這種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階梯韻,也就是說,教師提出問題可以有一個中心問題并附帶幾個小問題作為思考的引導和階梯。例如,魯迅的《藥》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忽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于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藍子。”教師可以圍繞“這段描寫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這個中心問題,設置以下問題為思考的階梯:這段文字是對夏四奶奶的什么進行描寫的?(神情描寫)這是什么樣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為誰感到羞愧?(為死去的兒子)她的兒子夏瑜是為革命而死的,應該感到驕傲,她為什么羞愧?(不理解兒子的革命行動)連母親都不理解兒子的行動,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辛亥革命脫離群眾)通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考能力加強、思考步步深入,學生的積極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發揮。
其次,要讓學生充分表述,并引導學生補充、解答問題。正確的答案并非提問的最終目的,提問的目的還在于它的作答過程。回答教師提問本身是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一個良好的途徑,所以教師在學生圃答問題時,要注意耐心指導,并鼓勵他們盡量詳細作答,并補充自己的答案。教師不必重復學生回答的正確部分,要讓其他學生養成注意傾聽別人口述的習慣,并提高學生聽的能力。如遇復雜的問題,個學生解決不了,可以叫其他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補充;如是還是解決不了,教師再進行點撥解決。
總之,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在設計問題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和現狀,加強學生的主體活動,定能在語文課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德
[淺談語文課堂提問教學與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相關文章:
4.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10.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論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