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巧云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方法因班主任不同而不同。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深入運用到班級管理之中。
一、 以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教育學生學習做人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大到維護國家榮譽、民族尊嚴,小到尊重他人人格、謙虛禮讓都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風貌。班主任對學生要嚴格要求,班級常規管理應從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言語、行為、心態等細節方面著手,以傳統的“誠、信、恒、勇”,“恭、儉、禮、讓”等對學生進行指導、規范和訓練。這是一種細致的、累積式的教育,是積日常行為習慣的涓涓細流,匯成良好品德的大海。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天、地、君、親、師”的價值觀,所以,教師享有崇高的聲望。《學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不再信奉“師道尊嚴”之說,校園內師生沖突明顯,有些學生甚至對老師直呼其名,亂起綽號。有些學生容不得老師的批評,當面頂撞老師甚至采取報復手段。學生缺乏尊師重教意識,沒有感恩之心,丟棄了傳統美德。加上西方文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激烈碰撞,許多學生片面強調所謂的“人人平等”,社會也講教師的“服務”意識,久而久之,學生尊師觀念淡漠,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目空一切、不能接受批評等不良品德。所以在班級管理中,要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巧妙地利用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結合禮儀教育,可對學生提出一些嚴格細致的要求,如進門打“報告”,不走后門,不走講臺,與老師接送東西要用雙手等。甚至對坐、立、行走的姿勢也有明確的要求,如只坐凳子的二分之一,起坐無聲等。長此以往,不僅形成對老師的尊敬,也培養了學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我們通常的想法是不能對學生要求過高,擔心“物極必反”,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文雅的舉止、禮貌的言行體現了一個文化人應具備的素養,人心向善,絕大多數學生是很樂于接受這些東西的。其實,尊師的目的不在于“師”,而在于“道”,是為了使民“敬學”。“親其師,信其道”。可見,尊師敬學敬業是一脈相承的。“重教”才能尊師。
去年的教師節,我組織學生開了一次師生聯誼會,有一個學生在發言中這樣說:“金秋九月,教師是這個季節的主題。空氣中彌漫著感念師恩的氣息……”感恩,我就是要在這次活動中樹立起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懂得回報。平時針對班上的不同情況,召開了“有理站著說話”、“爭做合格中學生”等主題班會。學生思想意識中有了優秀傳統美德的熏陶,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端正自己的言行,逐步使自己的思想修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進而自覺抵制不健康潮流的侵擾。
二、 以傳統美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時至21世紀,經濟的發展令人振奮,卻也使很多學生逐漸養成好逸惡勞的心理和習慣,貪圖享受和安逸在學生中特別是獨生子女中很普遍。所以教育面臨的問題將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怎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方面,傳統美德不能丟棄。語文課本中一些蘊含哲理和情思的美文、政治課本中的品德教育內容都起很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如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勸學篇》、《背影》等課文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就非常明顯。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惜時如金、刻苦自勵等良好習慣,使他們能自覺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而不想、也無暇去接受一些無用甚至于不健康的東西。同時,根據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將“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體現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同時使其學習方法得到改善。強調傳統文化中的“學以致用”思想,將英語學科視為工具性學科,全面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交際能力、閱讀能力,陶冶情操并提高品德修養。以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占領青少年的德育陣地,倡導文明言行。定期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欄等對典型事例加以宣傳展示,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校風、班風。如我班的晨會三部曲:1、引吭高歌;2、舉手宣誓;3、贈送名言。一日之計在于晨,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向上的動力投入一天的學習之中。
三、 優化傳統文化教育,營造特色校園文化
多樣化的傳統文化不僅能為學生文化活動提供選擇,而且還可以進行各項目的優化組合,以全面揭示其育人內涵,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構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這些年來,我校利用校本資源,保質保量上好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信息技術課,并開辦了各種特長班和興趣小組,初步營造了頗具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發揮了傳統的書法藝術、繪畫、音樂、體育等在育德、啟智、養性、健體、審美等方面的諸多功效,既奠定了學生發展的基礎,又增強了學生的能力。這種傳統的校園文化,會成為一種內心力量,融入孩子的一生。
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結合,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一方面傳統文化為校園文化提供基礎和養料,豐富其內容結構;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在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的立足點上,即承接文化的歷史傳統,又發展現實的“人的文化”。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它必將更進一步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增添校園文化的內涵。
總之,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內核。現代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品德教育尤為重要,但方法卻不盡相同。我覺得最恰當的方式方法莫過于“正本清源”,“本正”才能綱舉,源頭水清、水潔,才能使學生真正品嘗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的快樂。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去其糟粕,真正發揮傳統文化在教育學生中應有的作用,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法。
鄧厚甜
[怎樣運用傳統文化進行班級管理 (七年級)]相關文章:
4.班級管理專題論文
5.運用開辟造句
6.用特別進行造句
7.用好像進行造句
8.用像進行造句
9.用卻字進行造句
10.用數字進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