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8-7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故都的秋

教學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chuàng)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tǒng)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j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 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教學用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重慶四十九中學 夏永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引入:

1、 題意講解

" 故都 " 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 " 故都 "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靜、悲涼。

" 秋 " 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文章圍繞 " 秋 " 之景來表達作者的內(nèi)心思想感情--以情馭景,以情顯景。

2、關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達夫 1934 年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當時,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協(xié)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即使偶有創(chuàng)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較為低沉。雖然如此,作者所寫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二、聽朗讀錄音。(十分鐘左右)

1、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說明?

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明確:“清”--清閑        恬靜安謐

     “靜”--細膩       幽遠   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      衰弱  蕭條

2、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文章的基調(diào)。“清凈”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境,“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從結構上說這種對秋的概括的說法是文章的總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線索所在。

3、作者在寫北國之秋時也寫了南國之秋,那么,作者筆下的南國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組討論,選取一名發(fā)言。

與這三個詞相對應的是在寫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個詞:“慢”、“潤”、“淡”。    這個對比,烘托出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的特色,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此處可用幾個問題來啟發(fā)學生回答。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出并體會課文的“清、靜、悲涼”的意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課前復習引入--散文的有關知識

二、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這種清凈又悲涼的“故都的秋”都集中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樣的景物來表現(xiàn)這種沉靜、悲涼的心緒呢?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

學生討論并闡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討論后分析:(1)、3 段:作者為什么對陶然亭的蘆花等這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面著力去描寫家家戶戶到處可見的秋景?

(2)、第 3 句中 " 即使……就是……也…… " 這樣的句式,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北平的秋意,果真是無處不在,它的色味特別濃烈。

(3)、作者是如何描寫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確:作者筆下的秋景, " 屋 " 和 " 壁腰 " 都是 " 破" 的。

明確: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 " 秋 " 的特色,用反襯的手法 "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 突出北平秋晨 " 靜 " 的特點,牽牛花 " 以藍色或白色為佳 "," 日光 " 本是暖色調(diào) , 但在作者筆下卻是 " 漏 " 的。

秋晨天空        秋之牽牛花

4 段:槐樹落蕊而知秋

此處點明“細膩”、“清閑”、“落寞”三詞。體現(xiàn)文章選擇“落蕊”來綜合體現(xiàn)“清”、“靜”、“悲涼”之特點。

5 段:秋蟬殘鳴而報秋。

6 、7 、8 、9 、10 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棗樹秋色之奇觀

2、除以上敘述描寫了秋景外,作者還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寫秋。  哪里是集中的議論部分?

明確:第1 2 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確:“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末尾兩段從結構上看是總說(總括)部分。

4、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區(qū)別在哪個方面?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

5、為說明上述區(qū)別,作者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不是對比或類比。(學生旁注在書上)

6、全文結構圖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著在敘述和描寫上述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明確: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認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點?作者為什么不寫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xiàn) " 清 " 、 " 靜 " 、 " 悲涼 " 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diào),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不相稱,因此,作者取材時能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與作者當時思想苦悶、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有關。 

三、小結和作業(yè):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fā)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摯愛之情。

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表現(xiàn)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聯(lián)系,卻都連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筆觸點到的,有南北不同景點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們之間更沒有明顯的時空聯(liá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材料組織也不講求時間的和空間的順序。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xiàn)。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  的秋的“清”、“靜”和“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  語),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這就是“緣  情寫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課外作業(yè):  借鑒課文的寫法,寫一篇《家鄉(xiāng)的--》的散文。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      客觀實境    秋景的描繪   秋味  

  靜       (五種)   故都秋之美

悲涼--主觀情感    秋關系議論 沉郁、寡淡  心緒

                             形散而神不散

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故都的秋(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故都的秋》教案

2.《故都的秋》的優(yōu)質(zhì)教案

3.故都的秋簡單教案

4.故都的秋教案兩課時

5.故都的秋微課教案

6.故都的秋獲獎教案

7.故都的秋明細優(yōu)秀教案

8.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案

9.故都的秋教案詳案

10.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三级国产人成在线 | 午夜国产欧美理论在线播放 | 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 亚洲一区在线国产 | 中文字幕制服亚洲另类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