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鴛鴦蝴蝶派:--游戲的、消遣的文學思潮
1、 主要活動時間:始于20世紀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
2、 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等
3、 主要刊物:《禮拜六》--故鴛鴦蝴蝶派又稱“禮拜六”派
4、 代表作:《玉犁魂》(徐枕亞)
5、 主流:言情小說
6、 壞的支流:黑幕小說
7、 文學研究會對鴛鴦蝴蝶派游戲的、消遣的文學觀進行批判、抨擊
二十七、簡評鴛鴦蝴蝶派:
--20世紀前半期中國近現代一個頗有社會影響的文學流派。其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游
戲”、“消遣”的工具。以小說創作為主,主流是言情小說,其內容多為才子和佳人相悅相戀。在中國小說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流派的小說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
過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鴛鴦蝴蝶派文學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營利為目的,大
量制作,粗制濫造,質量低劣,這些都是壞的支流。
二十八、封建復古主義思潮:
學衡派:1、主要成員:吳宓、梅光迪、胡先嘯
2、刊物:《學衡》
甲寅派:1、主要人物:章士釗
2、刊物:《甲寅》
§3、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27--1937)
一、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1、 國民黨破壞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統一戰線,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由中國共產黨單獨領導革命的格局
2、 1928年前后,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成立了國際革命作家聯盟
3、 從混合型的革命文學,進而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二、 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要團體:
創造社:主要人物: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犁)
太陽社:主要人物:蔣光慈、錢杏?
三、 革命文學論爭的主要兩方:創造社、太陽社--魯迅、茅盾
四、 創造社、太陽社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要觀點及其錯誤:
主要觀點:1、文學是有階級性的
2、文學是宣傳的武器
3、無產階級文學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無產階級,要獲得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錯誤:1、對當時中國社會缺乏準確的分析,因而對中國革命的性質、革命的主要任務、革命的對象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點
2、夸大文學的作用
3、對“五四”以來的文學進行批判
五、 魯迅關于革命文學的主要觀點及其意義:
主要觀點:1、批評他們夸大文藝的作用,不相信文藝有旋乾轉坤的力量
2、肯定文藝的宣傳作用,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并非全是文藝
3、革命文學當先求內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批評那些腦子里存著許多舊的殘滓的自封的無產
階級革命文學家
意義:魯迅的這些觀點,批評了創造社、太陽社的錯誤,是對革命文學的重要理論貢獻。特別是強調革命
文學要求“內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強調“一切宣傳卻并非全是文藝”,對革命文學的健康發展,
具有重要意義。
六、 革命文學論爭的性質和收獲:
性質:革命文學家內部的論爭
收獲:1、擴大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糾正了創造社、太陽社的一些理論錯誤,使他們對魯迅、茅盾的態度有所改變
2、形成翻譯介紹和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熱潮,使革命文學運動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提高了論爭雙方的思想
3、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七、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 成立時間:1930年
2、 地點:上海
3、 性質:站在無產階級的戰線上,攻破一切反動的保守的因素,而發展被壓迫的進步的要素,援助
而且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
4、 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
5、 解散的時間:1936年
八、 中國現代的戲劇運動,這時期也從“愛美的”戲劇向左翼戲劇運動發展
九、 1930年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簡稱劇聯)成立
十、 中國詩歌會:
1、 成立時間:1932年,或30年代初期
2、 性質:自覺地與無產階級革命取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創作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
3、 主要成員:穆木天、蒲風等
4、 會刊:《新詩歌》
十一、魯迅在左聯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主要內容:1、“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為“右翼”作家的
2、對于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
3、應該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
4、聯合戰線目的都在工農大眾
意義:左聯綱領性的指導文獻,是魯迅對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十二、左聯的成就和貢獻:
1、 左聯的成立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的發展,劇聯、中國詩歌會使左翼文藝運動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藝運動
2、 密切了文藝與革命的聯系,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英勇斗爭
3、 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
4、 進一步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
5、 進行了三次規模很大的文藝大眾化討論
6、 對革命文學初期創作中的錯誤傾向,特別是“革命的羅曼蒂克”傾向進行了批評、清算,貢獻了新的題材、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精神。
7、 培養青年文學作者
十三、左聯的錯誤及缺失:
1、 政治上的左傾錯誤
2、 理論上的教條主義傾向
3、 組織上的關門主義、宗派主義傾向
十四、左聯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頻、馮鏗、李偉森
左翼作家:洪靈菲、潘謨華、應修人
十五、兩個口號的論爭:
1、“國防文學”的口號
2、“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
兩個口號的論爭的背景:日寇擴大對華侵略戰爭和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了,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十六、魯迅在論爭中的主要意見:
1、 贊成一切文學家,任何派別的文學家在抗日的口號下統一起來的主張
2、 不能說:作家在“國防文學”的口號下聯合起來
3、 我們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學的領導責任要“更加重”,“更放大”
十七、兩個口號論爭的性質和收獲:
性質:左翼文藝界在新形勢下圍繞建立文藝界統一戰線而發生的思想分歧和論爭。
收獲:救亡新形勢下文藝界的廣泛團結,為過渡到下一時期的抗戰文藝運動和建立更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準備了較充分的思想條件。
§4、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自由主義文學兩大文學思潮及其論爭(1927--1937)
一、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的主流及其缺失:
中國現代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其主流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主導的。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論著,得到較多的翻譯介紹,一些觀點被反復引用,但是,由于國際國內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的影響,革命文學思潮中也摻雜了嚴重的機械論和庸俗社會學的理論錯誤。
1、 就文學與革命的關系而言:A、左聯宣稱革命文學站在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戰線上都是符合列寧
的思想的
B、左聯把文學事業和黨的其他事業刻板地等同起來,過分強調文學
的革命的“工具”作用,忽視文學創作的特點和文學的藝術特征,
只是為政治斗爭服務,產生了消極影響
2、 就文學與群眾的關系而言:A、左聯文學要“替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文藝
思想的
B、但是,片面反對白話文,主張用俗話,在靠攏群眾的同時又使得
文學降低了自己的藝術格調,對文學發展不利。
這時期,馬克思關于現實主義的論述,對左翼文學起了重要作用。
二、 中國詩歌會主張和大眾化詩歌創作:
1、內容方面:“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的主張,提出要著重描寫大眾生活:一方面是大眾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剝削、壓迫、屠殺;另一方面是大眾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抗和斗爭,在這矛盾中創造新的偉大的世紀。
2、形式方面:“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主張采用大眾化的舊形式,采用歌謠等形式,強調“要使人聽得懂,最好能夠歌唱”。
3、這是自覺地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采取同一步調,自覺地以大眾化為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
4、中國詩歌會成員眾多,創作豐饒,對文學大眾化作了有益嘗試。他們的大眾化主要是通俗化,不是的是表現方法單一,詩歌明白如話,一覽無余,詩味不足。
三、 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各流派:
1、 京派
2、 論語派
3、 新月派
4、 “自由人”
5、 “第三種人”
共同特征:1、革命文學以文學為革命事業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
2、自由主義文藝思潮則強調文藝的獨立品格,文藝和政治保持距離,或強調文學脫離政治的自
由。
四、 京派
1、 主要成員:周作人、廢名(馮文炳)、沈從文、蕭乾、朱光潛等
2、 主要刊物:《駱駝草》、《大公報文藝》副刊、《文學季刊》等
3、 基本特征:關注人生,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
4、 基本文學傾向:文學研究會的為人生的現實主義的承襲和發展。
五、 論語派:
1、 主要人物:林語堂
2、 主要刊物:《論語》、《人間世》、《宇宙風》
3、 提倡幽默、閑適、性靈小品
六、 后期新月派的文學主張:“健康”、“尊嚴”
七、 梁實秋的文學觀點:“文學是沒有階級性的”
八、 左聯和新月派及梁實秋的思想論爭:
--左聯和新月派的論爭,是新文學史上無產階級文學思想和資產階級文學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論爭。
九、 左聯和“自由人”、“第三種人”展開了思想論爭:
1、“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種人”--蘇汶
2、張聞天,以哥特筆名發表《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批評了左聯領導對“第三種人”、“第三種文學”的否認;批評了文藝只是“政治的留聲機”的理論
十、1927--1937年新文了的文學思潮特點:
總的特點: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和自由主義文學思潮這兩大文潮的并存和論爭。
1、 現實主義文學仍占主潮地位,更加發展壯大
2、 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比起前一時期來是大大減弱了
3、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有所發展
4、 產生了心理分析派小說和新感覺派小說
十一、現代派詩(或稱現代詩派)
主要成員:戴望舒、徐遲、路易士、卞之琳
主要特點:1、純然的現代的詩
2、大多是沒有韻的,句子也不很不整齊,但都有相當完美的肌理
3、以象征主義為主
十二、心理分析派小說
代表作家:施蟄存
主要特點:1、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為主要創作特色
2、性心理描寫作為其中的因素、成分
十三、新感覺派小說(也稱海派小說)
代表作家:穆時英
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點:1、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態生活
2、主觀感覺印象與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
3、潛意識、隱意識
4、思想上:一部分頹廢、悲觀乃至絕望、色情的傾向
十四、“民族主義文學”
1、 性質:屬于國民黨的一個文學派別
2、 主要成員:潘公展、王平陵、黃震遐等
3、 主要刊物:《前鋒周報》、《前鋒月刊》
4、 代表作:《隴海線上》(黃震遐)
5、 文學主張及其反動性:建立“文藝的中心意識”,聲稱“文藝的最高意義,就是民族主義”;出版《前鋒月刊》,借民族主義來抹煞階級斗爭。所謂民族意識,是封建意識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
§5、抗戰時期的文學運動與文學思潮(1937--1945)
一、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協)
1、 成立時間:1938年
2、 成立地點:武漢
3、 性質: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包括了除漢奸以外的各派文學家、藝術家。
4、 會刊:《抗戰文藝》
5、 口號:“文章下鄉,文章入伍”
二、 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宣傳廳)
1、 主持:郭沫若
2、 成立時間:1939年
3、 成立地點:武漢
4、 抗日文藝宣傳活運蓬勃開展
三、 朗誦詩、街頭詩、街頭劇、報告文學等小型作口的涌現,是這一時期文學活動的重要特點。這些作品以抗戰的內容和通俗多樣的形式,起到了宣傳群眾的作用。由于這一時期作家對抗戰現實的認識不夠深入,因而抗戰文學也有著熱情多于理智、內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點。
四、 武漢失守后,郭沫若建立文化工作委員會
五、 “孤島文學”(上海)
1、 含義: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2、 雜文:王任叔和阿英關于雜文曾發生“魯迅風”的爭論,出版《魯迅風》
3、 戲。河诹娣从超F實的戲劇《長夜行》,阿英的南民史劇《碧血花》等
六、 抗戰文學思潮的兩個重要特點:
1、 重視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
A、“利用舊形式”和“舊瓶裝新酒”的討論
B、民族形式的論爭
2、 現實主義是抗戰文學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學和現代派文學仍有存在
七、 民族形式的論爭
1、 起因:毛澤東提出的兩個觀點:“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
2、 主要觀點:
向林冰:強調民間開式對新文藝的否定
葛一虹:肯定新文藝,對舊形式全盤否定
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無疑問的,是現實生活
茅盾:吸收過去優秀傳統,學習外國古典文藝和新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品的典范,繼續五四以來的優秀作風,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現實,提煉熔鑄其新鮮活潑的質素
胡風:把民族形式和現實主義、大眾化問題聯系在一起
八、“七月詩派”
1、 胡風主編:《七月》刊物
2、 特色:以抗戰現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艾青、田間為首,培育了綠原、阿垅、曾卓、魯藜、冀訪、鄒荻帆等一批青年詩人,形成貫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七月詩派”。
八、 現實主義和“主觀戰斗精神”的討論
胡風為了克服抗戰文學中的客觀主義和主觀公式主義,十分強調作家的“主觀戰斗精神”。
九、 后期浪漫派代表作家:徐吁、無名氏
十、“九葉詩派”--現代主義詩歌流派
1、 形成時間:40年代的國統區
2、 主要成員: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等九人
3、 主要特點:A、既忠于時代和斗爭現實,又忠于藝術創造
B、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較好結合
十一、陳銓、林同濟等的戰國策派對時代的錯誤看法:
雖然也主張和宣傳“抗戰”,但他們卻錯誤地稱當時的時代是“戰國時代的重演”,抹煞了德日法西斯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的正義性的根本區別。
十二、錯誤地提倡“恐怖,狂歡,虔恪”為創作的“三道母題”
十三、戰國策派代表作:陳銓《野玫瑰》主要內容:把國民黨間牒作為民族英雄歌頌
十四、當是文學主流和梁實秋的文藝與抗戰關系的論爭:
梁實秋:現在抗戰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于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戰八股”“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表示不同意見,難免有文學“與抗戰無關”之嫌,在文學與關系到民族生存的抗戰的關系問題上,是不無偏頗之處的
郝小強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5--鴛鴦蝴蝶派]相關文章:
1.工藝美術史的論文
2.學前教育史的論文
3.風景園林史課件
4.外國教育史課件
5.
7.創業史讀后感
8.自考《中國行政史》本科試題及答案
10.《宋史寇準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