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魯迅作品的剛性美與柔性美

發布時間:2016-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試析魯迅作品的剛性美與柔性美

           毛 正 元

內容摘要:很多人都認為魯迅先生是一個斗士,是一個處于與黑暗社會斗爭風口浪尖上的人,他的性格以及他的作品都充滿了一種剛性,一種戰斗性,即剛性美。其實縱觀魯迅先生的作品,除了剛性美之外,更蘊含了一種人情、人性、人生光輝的柔性美。

關鍵詞: 反傳統  國民性  現實主義  反抗精神  同情  理解  深情

魯迅先生去世已近一個世紀了,但先生的作品連同他偉大的人品卻永遠活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他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教父、精神教父。一次次拜讀先生的作品,一次次被先生的作品所震撼:那用意志和生命凝結而成的文字穿越時空,鞭撻我們的靈魂,蕩滌我們的心靈。

迄今為止,魯迅作品可以說是我們了解當時中國國情的最可靠、最深刻的文字。但很多人都認為魯迅先生是一個斗士,是一個處于與黑暗社會斗爭風口浪尖上的人,他的性格以及他的作品都充滿了一種剛性,一種戰斗性,即剛性美。其實縱觀魯迅先生的作品,除了剛性美之外,更蘊含了一種人情、人性、人生光輝的柔性美。

一、作品的剛性之美

(1)全面反傳統,改造國民性

魯迅在深刻的文化反省中,始終堅持著“全面反傳統”的精神, “全面反傳統”對于魯迅來說是一個具有戰略性的口號。魯迅目睹了中華民族兩度失去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的機會:一次是戊戌政變失敗,失去了走日本明治維新道路的機會;一次是辛亥革命后的政局逆轉,失去了走法、美民主共和道路的機會。痛定思痛之后的思考,使他不能不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社會與文化的進步,對于中國來說竟是如此的艱難曲折?魯迅深刻地認識到,衰老的國度“正如人體一樣,年事老了,廢料愈積愈多,組織間又沉積下礦質,使組織變硬,易就于滅亡”。這種歷時數千年的文化沉積,形成了一種可怕的歷史惰力,即畸形的民族文化同化力,使得任何先進的東西都或遭到拒絕,或被同化、改變成能適應于維系舊事物生命的東西。這種惰性嚴重阻礙著中國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取優補劣。因此,魯迅覺得,只有在整體格局以及整個體系上的全面反傳統,先進的東西才會被真正接受過來,并充分發揮其效能。當然,魯迅并非看不到中國文化的長處,但在他看來,多講本國的優點容易使人陶醉,不思改進;而對弱點的批評,則能促人覺醒,激起人們改變現狀的熱情。魯迅并不反對在打破傳統文化的整體格局之后,對那些局部的、具體的積極性文化因素的傳承和汲取。這里,正體現了民族自強精神與民族自我批評精神的高度統一。

魯迅以極大的精力關注并思考了“改造國民性”這一歷史命題。改造國民性的思想,幾乎貫穿了魯迅的一生,他在對各具體文化領域進行反省時,都一無例外地涉及到了“國民性”問題。魯迅挖掘了中國人身上專制主義與奴隸主義根性的文化根源;在談語言文字問題時,魯迅也未忘記透過語言現象揭示中國人的落后文化心理;在剖析宗教問題、民俗問題時,也總是與揭示中國人性格中潛隱的落后面相聯系。魯迅敢于直面現實、正視民族弱點,敢于觸及為一般人所忌諱的中國人性格中的隱秘之處。魯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可以說是光彩奪目的一頁。

(2)韌性戰斗精神

魯迅先生的韌性戰斗精神,在于在無路之中尋找出路的信念、勇氣和毅力。魯迅一生堅信這樣一條真理:世界上本沒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因此,魯迅從不幻想走一條由別人鋪平的舒坦的大道,而是在艱難的跋涉中自尋出路,甚至在絕望之中也仍不停步。魯迅在《兩地書》中曾經講到,人生有兩大難關,一個是歧路(十字路口),一個是窮途(窮途末路)。魯迅恰恰是在沖破這兩大難關而不屈不饒地前進時,顯示了一種超常的韌性精神。墨子說過,遇歧路,則“慟哭而返”。魯迅卻不然,他說他自己是既不哭也不返的,不知如何走的時候,就先休息、思考一下,然后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再走下去。在窮途面前,他也決不絕望,決不后退,而是要在沒有路的地方硬踏出路來,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碰上窮途,就偏要在窮途中走一走。正是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才使魯迅在那樣一種社會環境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

(3)現實主義精神

魯迅先生具有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從實際出發,面向現實,實事求是,絕不回避矛盾。他毫不留情地暴露舊社會的黑暗和虛偽,指出其“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自己不覺得”,“于是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也就無解決,無革命,無反抗”。他呼吁人們“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正視現實,是進行改革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承認矛盾才有可能解決矛盾,因此魯迅強調“一到不再自欺欺人的時候,也就是到了看見希望萌芽的時候”。在強調正視現實的同時,魯迅還特別重視要努力用行動來改變現實。他指出,“現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不是‘言’。”他強調路是人走出來的,“遇見森林,可以辟成 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

(4)強烈的反抗精神

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一擊而致敵人于死命的攻擊性,是反擊與抗爭的突出表現。生在被壓迫的時代,處在被壓迫的地位,魯迅用他的筆與當時黑暗的現實進行斗爭。他用自己真實的寫作情感、鮮活的歷史事件、深切的個人體驗,為后人開拓了一個嶄新的文學空間。

對于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反革命大屠殺的暴行,他指出:國民黨反動派實行反革命大屠殺是個大陰謀,他們為此尋找借口,給共產黨人捏造了種種莫須有的罪名。魯迅先生在《可惡罪》中指出,這些都是“花言巧語”,屠伯們的邏輯是,凡有礙于他們的便“可惡”,既“可惡”,便“可殺”,但又美其名曰“清黨”。在《小雜感》中魯迅進一步揭露,他們好像得了懷疑狂,按照自己的強盜邏輯,不擇手段,無限懷疑:“一見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濒斞笐嵟曈憞顸h反動派扼殺左翼文學,屠殺左翼革命作家的殘暴罪行。魯迅寫了大量的雜文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對外消極抵抗,對內積極剿共的丑惡行徑。在為林克多《蘇聯見聞錄》所作的序中,魯迅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事實:“我看見確鑿的事實:他們是在吸中國的膏血,奪中國的土地,殺中國的人民。他們是大騙子”。試問,從古至今敢于像魯迅先生一樣針砭時弊,同黑暗社會與殘暴統治斗爭的,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又有幾人?

二、作品的柔性之美

(1)關心、同情、贊美底層民眾

五四期間,在“勞工神圣”思想的影響下,知識分子開始關心、同情、贊美勞苦大眾。但是,在初期的新文學作品里,以勞動人民為題材的作品仍然是鳳毛麟角。而魯迅先生的小說在描寫勞動農民題材方面具有開創之功。

魯迅先生如此熱心于描寫農民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是中華民族的主體,他們的生活現狀、精神面貌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前途,自小就憂國憂民的魯迅必然對他們特別關注。其次,魯迅從少年時期起就與農民有較多的接觸,與農家孩子建立了友誼,對農民的狀況尤其是他們的不幸與痛苦有所了解。他在《短篇小說選集》自序中說:“我生長于都市的大家庭里,從小就受著古書和師傅的教訓,所以也看得勞動大眾和花鳥一樣”。但是,魯迅先生與他們親近以后便“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著壓迫,很多痛苦,和花鳥并不一樣了!彪S著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確立,他越來越關心勞苦大眾,一有創作機會,便將“上流社會的墮落和下流社會的不幸,陸續用短篇小說的形式發表出來了!彼诿鑼憚趧尤嗣癫恍颐\時,不僅同情他們生活的貧困,更主要的是揭露他們精神上所受的毒害,他們的愚昧、麻木、不思抗爭;既“哀其不幸”,更“怒其不爭”。

《故鄉》中的閏土,前后判若兩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無疑反映了他生活的艱辛,令魯迅先生同情與傷心。但是,更讓魯迅先生痛心的是閏土原本純潔的心靈受害后的愚鈍,以至與“我”的心靈分離,而且將自己的命運寄希望于毫無意義的香爐與燭臺了。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說,是他的改造國民性偉大工程中的最宏大、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以辛亥革命為背景,出色地刻劃了阿Q這一藝術形象,表現了極為豐富的思想意義。阿Q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帶有流浪性的落后農民的典型。他性格復雜,既有農民的質樸、勤勞,對地主階級的仇恨,自發的革命要求,同時又受到封建道德觀念、流氓無產者習氣的影響。尤其是有嚴重的消極、愚昧的精神勝利法。阿Q一貧如洗,苦不堪言,經常受人欺負和污辱。面對這種悲慘的境況,他不是努力自強和抗爭,而是編織種種歪理,異想天開地滿足于精神上的“轉敗為勝”。阿Q是愚昧人群中的最為出眾者。  

阿Q是面鏡子,魯迅希望人們用這面鏡子照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未能發動和依靠群眾的嚴重教訓,照見地主階級在革命中的狡猾、投機,尤其是讓勞苦大眾乃至中華民族照見自己的愚昧、麻木、健忘、自尊、自負等丑陋的靈魂。盡管精神勝利法是全民族共有的心理精神之病,但是,魯迅偏偏選定勞動農民作為典型,大加描寫,這種選擇表現了他的一番苦心,飽含著他對勞動人民深深的關懷和殷切的期望。

《一件小事》描寫一個人力車夫因自己的車帶倒了一個老婦人而主動承擔責任的小事,這件小事引起知識分子的“我”的自我心靈解剖。作品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批評了知識分子的狹隘自私,揭示其心靈的渺小,同時也反映了五四時代“勞工神圣”思潮對知識階層的積極影響。

(2)深情回憶往事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一共寫了十篇。那么,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這組回憶性散文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緊張的斗爭間隙,反顧自己所走的生活道路。寫作《朝花夕拾》之前一年的時間里,先生花了大量的精力,以雜文為主要武器,與北洋軍閥政府以及為其幫腔的“正人君子”們展開了緊張的斗爭。對此,魯迅先生不免感到“困倦”和“無聊”,“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嫻靜來”,咀嚼和思索以往的生活,聊解“思鄉蠱惑”。其二,在現實斗爭的直接觸發下,兼用這組文章參與對現實的斗爭。但是文章的情感、風格與以往大不一樣。

《阿長與山海經》深情地描述了長媽媽的純樸與善良。長媽媽雖然“并非學者”,甚至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但她卻能體察孩子的心情,終于覓到了童年的作者渴望已久的這本“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了孩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兒時的魯迅是何等欽佩長媽媽所具有的“偉大的神力”!對于長媽媽,魯迅先生是包含深情并常記心中的。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提到了講美女蛇的故事的長媽媽。

《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作品回憶了在日本留學時,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不顧藤野先生對自己在醫學上能有所成就的殷切期望,毅然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深情地懷念、歌頌了那位對中國人民有著友好感情,嚴謹熱誠,誨人不倦的藤野先生。作為弱國子民的留學生的青年魯迅,尤其能夠理解藤野先生對他孜孜不倦的教導是為了中國,為了科學,他為藤野先生高尚正直的品質和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友誼所感動,認為“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這種感激與鼓勵,甚至貫穿了魯迅的一生,只要一瞥見掛在墻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他就會產生工作的力量,激勵自己“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絕的文字”。

魯迅先生在他的《自嘲》詩中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可以說是魯迅先生剛柔兼濟、愛憎分明偉大人格最真實的寫照,同時,也是先生作品風格的最有力的體現。他不但具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氣,更擁有“ 俯首甘為孺子!钡钠焚|。

有人稱魯迅先生作品風格是“金剛怒目式”,其實并不盡然。況且,我們更要探究這“金剛怒目”的原因,那是魯迅先生對黑暗社會的痛恨,對腐敗政府的不滿,對積弱貧窮民族的憂慮,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最深沉的愛!

魯迅先生的文章堪稱文壇一絕。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成為經典。有人說:“中國大眾的靈魂恰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魯迅的文章里了。”他寫的散文、小說和詩歌無一不是舊社會中國人的精神史,生存史。他敢說敢罵,敢哭敢笑,在當時特定的背景下創作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巨著。

魯迅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夢想和感悟,更是信念和追求。他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筑成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魯迅的文章是一把治病救人的解剖刀,他說過:“諷刺作者大抵為被諷刺者所憎恨,但他卻常常是善意的,他們諷刺,在希望他們改善,并非要捺這一群到水底里!濒斞傅男愿裉卣,出于改良這人生的美好理想,更出于廣大而深沉的愛。

    剛中有柔,柔中含剛,剛柔兼濟,這不僅體現魯迅先生作品的最基本風格,更折射先生人品的最豐富內涵,魯迅先生的作品與我們同在,魯迅先生與我們同在。

參考文獻:

朱曉進、唐紀如主編的《魯迅概論》

茅盾《評四五六月的創作》《小說月報》第十二卷第八號(1921年8月出版)

魯迅的《華蓋集 十四年的“讀經”》

中學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2007年出版)

 

毛正元

[試析魯迅作品的剛性美與柔性美]相關文章:

1.美句美段大全

2.美句美段摘抄

3.關于美句美段摘抄大全

4.美句美段摘抄大全

5.魯迅作品中的好句子

6.魯迅作品的好句好段摘抄

7.與秋天相約的美

8.媲美造句

9.贊美春天的美文

10.尋找這個冬天的美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性爱视频观看久久 | 日本免费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性爱女色在线视频 |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 | 五月天AV电影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