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學會直接針對觀點講道理
[學習目標]
1、鞏固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和寫法。
2、學會講清議論文觀點成立的理由。
[閱讀體會]
要聽一聽忠告
我們青年人,特別是中學生總是埋怨受的束縛太多。許多人認為自己長大了,要獨立,要自由,要自己去闖,面對長輩或老師的忠告,他們會喊出:“不要給我忠告,讓我自己犯錯。”可是,我這里卻要再提一個忠告:請大家不妨聽一聽忠告。
青年人的確該闖,中學生的確該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多犯幾次錯,多摔幾次跤,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失敗走向成功。但是,我們畢竟年輕,社會經驗少,生活閱歷淺。而長輩們、老師們的忠告,是他們生活的經驗、教訓,是他們對我們青年一代成長的關心。對于許許多多善意的、有益的忠告,我們為什么不聽一聽,不想一想呢?假如有人善意地提醒你不要在馬路中央騎車,而你對別人的忠告卻不屑一顧,那是否得等你撞車之后,再來總結教訓,下不為例呢?
當然,這種事并不人人都會遇到。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很多事情我們還沒有經歷過,很多事我們還沒有經驗。面對復雜的生活,多彩的世界,在人生道路上時常會感到迷惑,遇到困難或挫折。這時候,一句簡單的忠告往往可以讓你柳暗花明,當你與人有了矛盾,不知如何解決時,不妨聽一聽老人的忠告,“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好言好語消怒氣”,這樣你就能發揚大度的優點、寬容的美德,敞開你的胸懷,化干戈為玉帛。當你面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無從取舍時,不妨聽一聽長輩的忠告,“一人難唱一臺戲”,你就能顧全大局,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當你沉迷于電子游戲或武俠小說中時,不妨聽一聽老師的忠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就能拋開雜念,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來。當你浪費糧食,攀比吃穿時,不妨聽一聽父母的忠告,“浪費無底洞,坐吃山也空”,你就能珍惜糧食,珍惜人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當你在一難題上花了太多的時間,仍無從下手時,不妨聽一聽同學的忠告,“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你就能向別的同學請教解題的正確方法,集思廣益……總之,無論你走到哪里,無論你遇到什么事,都不妨聽一聽別人的忠告。
當然,我們也并不贊同一味地聽從忠告,而是選擇有利的忠告,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導,這樣才有助于我們走好自己的路。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句簡單的忠告往往是你成功的催化劑、思考的清醒劑。我
們青年學生不要埋怨生活束縛太多。但愿你在人生道路上,多聽一聽忠告吧!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高考滿分)
在生活中,你是否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我該相信誰的話呢?又是否問過自己:是相信別人重要,還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實際上,相信別人與相信自己同樣重要。我們既不同意固執、自傲,也不同意懦弱,毫無主見。因此,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相信自己對一個人的成功有重要的作用。有的人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要他學什么,他就學什么,自己毫無主見,你生下來難道是為父母而活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總有一天你要離開父母,走上社會,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去世,他們就無法再告訴你該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須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會中去鍛煉,去摸索。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中體現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如果缺乏自信,你就無法體味人生的真諦,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那么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你就必須被社會所淘汰,成為一個無用之人。像這樣因為充滿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楊利偉,作為一名飛行員,如果他對自己不夠自信,怎么可能沉著地走入太空船,成為中國 “太空第一人”?因此,我們應當擁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僅僅是相信自己,也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相信別人,多聽取他人的意見。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路如此漫長,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完美無缺,不犯錯誤,總會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坎坷,但只要及時發現,并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盡量完美,這個時候,光有自信,那是遠遠不夠的,就必須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汲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樣就能更好地克服重重困難。古語說得好:“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唐太宗沒有聽取魏征的諫言,對自己進行批評,怎么可能出現“貞觀之治”的繁盛景象;如果達芬奇沒有聽取他老師批評,怎么可能成為世界著名畫家……所以,我們也要注意相信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永立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我們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所以,在記住“走你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同時,也請記住一句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要點歸納]
講清觀點成立的“理”
議論文的分析論證,實際就是以直接講道理的方式揭示論點成立的依據。
可以用下面的格式表示其邏輯關系:
論 點:我們要這樣,我認為應該這樣。
分析論證:“因為- - - - - -,所以我們要這樣”(原因)或“這樣做有- - - - - -的意義(作用或好的結果),所以我們要這樣”或反面“如果不這樣做,就會------(不好的結果)”。
1、揭示中心論點成立的原因。
2、說明按中心論點這樣做的意義或作用。
3、反面揭示不這樣的危害或后果。
分析片段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需要興趣。
知識的學習需要主動探求與思考,而這種主動顯然不是外在壓力所能奏效,必須從內心萌發出一種求知的強烈欲望。這欲望來自于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探求;有了興趣,才會不知足;有了興趣,才會為求得了知識而感到愉悅。
探求知識的道路上,充滿了險阻,布滿了荊棘,沒有對知識的興趣,就會在險阻面前止步,最終將一無事所成;而興趣所激起的熱情不但不會使人畏懼困難,反而會對艱苦的學習甘之于飴。
同樣是釣魚,為生活所迫的釣者,視釣魚為苦差事,感到枯燥泛味;視釣魚為樂趣的釣者,卻樂此不疲。
2、勤能補拙
有兩句話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一句是“笨鳥先飛早入林”,一句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的確,在向目標奮進的時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起點,有的高,有的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條件,有的優越,有的次劣,這正如鳥有“笨”與“巧”,馬有“駿”與“駑”。但這并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起點低,條件差的人,如果能付出加倍的努力,一樣可以達到目標,“笨鳥”以“先飛”而“早入林”,“駑馬”以“十駑”終可取得“騏驥”“一躍”所不能取得的成績。
只要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是能夠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的。
3、習慣
所謂“習慣成自然”,人一旦在某方面養成了一種習慣,他這方面的行為方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如太陽東升西落,水流由高而低般理所當然。
唯其如此,好的習慣使人收獲了成功的累累碩果而不覺耕耘的辛苦,被人敬仰而不自傲,因為在他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之舉。
恰恰相反,壞習慣使人習非成是,一步一步滑向痛苦的深淵而不知,到突然醒悟,方覺為時已晚。
4、君子不貳過
古語有云:“君子不遷怒,不貳過。”唯不貳過,方為君子。生命是一條沒有航線的長河,我們的航船探索著前行,也許會碰到暗礁,也許會卷入漩渦。聰明的人觸礁后會識別暗礁的所在,從漩渦中掙扎出來后會摸清漩渦的脾性,每一次的災難反而都成了使航程順利的寶貴經驗。
錯誤的出現不可避免,錯而不改,錯而再錯,錯誤便成了前進的枷鎖,纏人的惡鬼。人不是被枷鎖套住了雙腿,便是被惡鬼索去了姓命。
5、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江河之所以浩蕩,是因為它吸納了百川的細流;沙漠之所以浩瀚,是因為它聚集了無數的細沙;人類今日的高度文明,是因為有幾千年的豐厚累積。
沒有哪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由辛勞的汗水所澆灌出來的,由不斷的嘗試所累積起來 。幻想著驚人的成就,而不從小事做起,不作一步一步的努力,那成就也只能是“海市蜃樓”。
6、競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鹿要避免成為虎的口中食,它必須敏捷;虎要能獵食鹿,必須比鹿跑得快,這便是大自然的競爭。這些生與死的競爭,使鹿更敏捷,使虎更強壯。
人類社會發展同樣需要競爭。競爭給人以壓力,競爭使人感到有被社會淘汰的危險,從而激發奮進之心。這種被廣泛激發的上進之心,促進人類社會突飛猛進地發展。沒有了競爭,人的心靈被安逸所占住,被懶惰所腐蝕,人類社會只能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
7、要加強對學生的尊師教育
教師是人類文化傳承的紐帶,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以書本知識的形式保存著,這些知識代代相傳,使后人在繼承中有發展,這少不了教師的作用。
一個人從進幼兒園到步入社會,絕大多數時間在學校度過,在這中間,在教師的引導下,知識的甘露點點滴滴流進學生的心田;在教師不倦的教導下,為人的道理似春風、如化雨,使幼苗般的少年健康成長。沒有教師的引導,我們將在漆黑中摸索蝸行;沒有教師的引導,我們將與粗鄙為伍,同文明絕緣。尊重教師就是尊重知識,尊重教師就是重視文明。
8、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世界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之間不是孤立的生活著,而是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都與眾多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關系,每一人每天都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這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一個愛的微笑,會讓周圍的人一天舒暢,而對他的周圍報以同樣的微笑;一個愛的義舉,會使身處困境的人走出窘迫,而對社會報以同樣的善行;一席愛的勸慰會使心靈受傷的人走出情感的幽谷,而去以同樣的胸懷關愛傷痛中的人。這種愛的微笑之花開滿世間,如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這種愛的義舉充溢于每個角落,如救難的天使巡行人間;這種關愛的話語聞于每一個人的耳際,如仙樂般飄蕩在空中,這世界怎能不如天堂般美麗。
9、學習需要思考
《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知識是外在于我們頭腦的東西,只有經思考的咀嚼,才能理解吸收,為我所有。沒有思考地死記硬背,只能像吃東西不經咀嚼而吞咽,那是難以消化的。
學習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吸收前人的東西,更在于發展創新,沒有思考,我們只能死守文化遺產,不能創新,不能促進社會進步,不能給后人留下真正屬于我們的值得驕傲的東西。
10、對子女不能放縱
孩子如幼苗,栽而不管,可能會斜生歪長,成不了棟梁;可能與野草為伍,日漸浸染成了惡木。幼小孩子,難辨是非,如不加引導,或任其習非而不顧,一味嬌縱,終將痛飲后悔的苦酒。
[鞏固理解]
善 于 納 諫
1988年3月25日,全國人大七屆會議正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坐在臺下的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教授李崇淮發現主席臺上的鄧小平在抽煙,他想起“會場內不準抽煙”的規定,就在紙條上寫了“小平同志,請不要吸煙。”讓工作人員遞了過去。鄧小平看到紙條后立即熄滅了手上的煙。鄧小平,這位偉大的人物給我們做出了善于納諫的表率。
所謂“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當有人給我們提出意見時,我們就應仔細思考,對的就應采納,要善納忠言。
商朝時,紂王惑于奸臣費仲、妖姬妲己,沉湎酒色,朝政荒廢。忠臣苦苦勸諫,反遭迫害:微子屢諫無效,只好遠走他鄉;比干犯顏直諫,反遭剖腹挖心……商紂王親小人,遠賢臣,使天下才識之士寒心,陰謀詭譎之徒趁機翻云覆雨。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國亡身死的下場。何也?棄忠言而反信讒言也。
作為國君,一時貪圖安逸,犯下錯誤,這并不奇怪,紂王的悲劇在于拒納賢臣勸善之言,錯而不知過,致使欲念膨脹,終至于亡。
古時的君王是這樣,現時的普通人何嘗不是這樣?在人生的跋涉中,在事業的追求中,在品德的歷煉中,有時盡管我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但錯誤的陰魂卻無孔不入,關鍵時候,一番善意的忠告,可使我們免受失誤的懲罰,少飲失敗的苦酒。
而善于納諫,可使我們少走彎路,取得成就。宋朝書法家米市開始練字時,常從別人家里借來晉唐書法家的真跡進行臨摹,后來臨摹到可以亂真的地步。可謂“筆筆有來歷,字字有出處”。因此別人笑話他說:“你的字太像古人了,可是卻沒有一筆是自己的,你也永遠成不了書法家。”他聽后恍然大悟:學別人的,更應該有自己的。后來,他逐漸擺脫古人的束縛,終使書法自成一家。
米市在書法藝術中走入死胡同時,采納了一句善意的忠言,終于使自己的書法藝術更上層樓。我們也常常也會如米市一樣,在不斷地尋找成功的門徑,卻不得其法;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當我們限入困境時,一句真誠的提示,也許會使我們在山窮水盡之際,柳暗花明;在陰霾蔽日之時,云開霧散;在前途狹隘之處,豁然開朗。
無數仁人志士善于納諫,當為今人所仰,令人羨慕。假如齊王不善于采納鄒忌的諷諫,哪有所謂戰勝朝廷的美傳;假如唐太宗不善于采納魏征的進諫,哪有榮盛一時的“貞觀之治”。
善納忠言,就少了些悔恨的淚水;善納忠言,就少了些人生的彎道路。
諫如同黑夜中的火把,行動起來,點燃那火把,照亮你前進的道路吧!
善于納諫,我們才會做得更好。
[寫作訓練]
1、古希臘亞歷山大帝未即位時,每聽到父王在國外打勝仗的消息,就憂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親征服了,自己將來再無用武之地。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對宋代詩人來說,唐詩既是豐厚的遺產,也是巨大的挑戰。所以,錢鐘書先生說,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讀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提煉觀點,展開聯想。可以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和見解,也可以講述身邊的故事。
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
2、某日,明朝都察院長官王延對新御史們講了這樣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轎進城,轎夫穿的是雙新鞋。開始,他小心地挑著干凈的地面落腳,后來一不小心踩進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顧及新鞋。一御史聽后說道:“終身不敢忘。”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黃珍平
[高中議論文寫作指導第二課:學會直接針對觀點講道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