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從而認識封建社會里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學習本文通過語言、行動、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了解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課時: 1 課時
教學過程:
作者介紹: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人。著名文學家。
名言: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補充注釋
l。玷辱:使蒙受恥辱。沾,音dian,使有污點。
2 卻早冬來:卻,已經之意。
3 恁地:如此,這般。恁,音nen。
4.渾家:妻子。
5.按酒:喝酒用的肉菜。也作“案酒”。
6 髭須:即胡須。髭,音zi,嘴上面的胡子。
7 天理昭然:課文指善人必有好報的道德法則是再清楚不過了。天理,常道。昭然,明明白白的樣子。
8.掇:音duo,拾取,拿取。
課文選自《水滸傳》第10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古代白話長篇小說。全書藝術地再現了梁山泊農民起義的產生、發展直至失敗的過程,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精神,揭露了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敗。小說塑造了農民起義的英雄群像,其中有不少人物形象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典型,林沖,就是其中之一。書中關于林沖的故事共有五回,即第7、8、9、10、11回,可分為四個階段:獄廟燒香,樊樓飲酒,誤人白虎節堂,這是一個階段;發配滄州,野豬林遭害遇救,可作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風雪山神廟,火燒草料場,即課文所述內容;最后是被逼上梁山,林沖終于走上反抗道路,這是故事的頂點。
二:、林沖的性格,從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到忍無葉忍、徹底反叛的變化過程是隨故事的展開而得以生動表現的。
1.林沖巧遇李小二,是故事的序幕。初到滄州,林沖自認“罪囚”,怕“玷辱”李小二夫婦,表現了林沖茍且偷生、自認有罪的性格弱點。
2.陸謙與管營等密謀暗害林沖,是故事的開端。林沖得知陸謙等謀害時,他尋敵不得就“自心下慢了”,進一步表現了他為人的寬漫。
3.林沖接管草料場,是故事的發展。到草料場后,林沖想修葺破屋,并乞求“神明庇佑”;草屋被雪壓倒,他便古廟安身,一心只想太太平平,安度刑期。官府的屠刀已經舉起,林沖還蒙在鼓里。
4.山神廟林沖殺敵報仇,是故事的高潮。直到知道官府的陰險毒辣,定要置自己于死地,林沖方才徹底拋棄幻想,手刃仇人,報仇雪恨。
5.林沖雪夜出廟門投東去,是故事的結局。林沖在反抗中求生存,完成了一個從80萬禁軍教頭到逼上梁山的農民起義英雄的重大轉變。
情節的發展使林沖的思想經歷了忍辱--怒起--平息--反抗的過程,他的思想不是突變,而是漸變;他不是自身含有反抗的要求,而是環境逼他上梁山,生活的浪濤把他卷進
去,他受辱、隱忍、掙扎、浮游,最后鉆浪而起,腳踏驚濤,威武挺立。顯得真實,自然可信。
三、課文幾次簡潔而洗煉地描寫風雪交加的場景。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起著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首先,作者為林沖的逼上梁山設計了一個“光陰迅速,卻早冬來”的季節。當林沖取路投草料場來時“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灰蒙蒙的天,白茫茫的地,惡劣的氣候,正好映襯著林沖這個落難英雄此時此地的心境,也預示著林沖將卷人更大的斗爭旋渦。
林沖去市井沽酒,作者第二次描寫了風雪:“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儷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魯迅先生對此傳神之筆非常贊賞,他曾在《花邊文字大雪紛飛》中寫道:“《水滸》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代的大眾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確實如此,一個“緊”字,使人感到了風雪的勢頭、力度,揚風攪雪,鋪天蓋地,這是用“大”、“猛”、“急”等詞全不能替代的,這個“緊”字且有“越下越大”,“越下越猛”,“越下越急”,一點也不放松的意思在內。再則,一個“緊”字還暗含形勢發展十分嚴峻,一場暗害林沖的陰謀正在緊張進行,使讀者感到林沖處境越發嚴酷。一個“緊”字,境界全出。
再后,寫林沖沽了酒,“仍然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林沖踏著那瑞雪,迎著北風,飛也似奔到草場門口,開了鎖,入內看時,……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 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里寫大雪,促進了情節的發展,迫使林沖只能到山神廟去過夜。
總之,每次風雪描寫雖著墨不多,卻為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創造了合情合理的環境。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更思喝酒御寒;亦因風大雪緊,草屋被壓倒,林沖才得幸免于難,也由于風大雪緊,陸謙等未發覺草屋已倒,林沖已經離去。同時風雪交加之境又增添了林沖報仇雪恨的悲壯氣氛。可以想象林沖那掉頭而東,沿著雪路,義無反顧的形象,會給讀者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小說對風雪的描寫多么巧妙地映襯著人物性格的發展,對逼上梁山的“逼”字起了多么有力的強化作用!
四、小說還塑造了林沖周圍的人物形象。有陸謙、富安。管營、差撥等一伙人,也有李小二夫婦、老軍和酒店主一類人。前一伙人是封建統治者的走駒爪牙,他們陰險毒辣、貪財害人,狼狽為奸、互相勾結,密謀殺害林沖。后一類人屬社會底層的平民和下級差役,他們對林沖或感恩圖報,或熱心接待相助。他們構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人際環境,讓我們認識封建社會現實生活善美、惡丑等各個側面,他們聯系著封建社會中統治者、官府和社會下層民眾尖銳對立的社會背景,顯示出制約林沖性格發展的生活環境,有力證明了被壓迫的人民只有反抗才能生存的真理。
一、《水滸傳》書名的由來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該書的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為羅貫中所起。
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他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職回蘇州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作《江湖豪客傳》。經過數年的艱苦創作,《江湖豪客傳》終于脫稿了 但覺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把書名改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連聲道好,說:這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里“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小滸,至于歧下”的典故。于是遂正式定名為《水滸傳》。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1990年第3期)
二、與課文有關的故事情節
《水滸傳》第7-11回,集中敘述了林沖無端遭受迫害,終于被逼上梁山,參加了農民起義的一段故事。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林沖在東京當80萬禁軍教頭。奸臣高球的干兒子高衙內幾次要霸占林沖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球同他的狗腿子富安、陸謙(陸虞侯)設下毒計,想害死林沖。高俅誣陷林沖手執利刃,故人軍機重地白虎節堂,圖謀行刺,把他送交開封府發落。開封府判他充軍滄州。在監押林沖赴滄州途中,監押公差受了陸謙賄賂,要在野豬林害死林沖,幸被魯智深救了。林沖和魯智深分別后,路過柴進莊院,受到殷勤接待,柴進還寫信給滄州官府,請照顧林沖。林沖到了滄州,就被派去看管天王堂。課文就是從這里接下去的。
林沖出自槍棒教師家庭,一心認為只要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便可安居樂業,家庭幸福。他受高球的迫害,仍安心作囚犯,被逼得無處容身,才殺人報仇,逼上梁山。他在魯達演習武藝時出場。讀者對林沖寄以滿腔同情,深惜其認識不足。
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之孫”,他一心想只要出身好,武藝高強,便能做到官。他賠盡小心,結果先失花石綱,又失生辰綱,依然落得一場空,亡命江湖,落草了事。他在林沖覓取投名狀的當兒出場。讀者對他的態度是可憐其遭遇,鄙薄其為人。
魯達一再仗義救人,嫉惡如仇,一無顧忌,敢作敢為。他無親無故,一條光棍,是由行伍提升的軍官。他軍官做不成,和尚又做不成,只好落草。他在史進尋找王教頭的事件中出場。讀者對于他,除了贊嘆,別無可言。
文學常識介紹:
《水滸》藝術成就--英雄人物的塑造
1、把人物置身于真實的歷史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來刻畫他的性格。
社會環境:a、統治階級驕奢淫逸。
b、北方民族不斷侵擾。
2、在人物對比中,突出他們的個性。
3、把人物置身于生死存亡的關頭,以自己的行動、語言來顯示性格。
4、富有特征性的細節描寫。
情節結構:
情節 段落 內容
開端 1 林教頭滄州遇舊知
發展 2-5 陸虞候密謀害林沖
再發展 6-9 林教頭接管草料場
高潮、結局 10-12 風雪夜山神廟復仇
1.通過插敘與對話交代了節選部分的主要人物和事情的起因;揭示林沖與高俅的矛盾和斗爭;點明了林沖與李小二的親密關系。為故事情節的發展,說清了各個方面的情況。
2.進一步揭示了林沖與高俅的矛盾關系,預示新的沖突即將來到。
3.林沖由“買刀殺敵”到“奮起殺敵”的過渡。著重刻畫林沖的形象。
4.完成林沖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轉變。
人物性格:
林沖是《水滸》里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個由安于現狀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沖的性格變化與發展
聽說陸謙到來 殺死陸謙(奮起反抗)(買刀尋敵) 親聞陸謙陰謀 三五日未見消耗 (忍無可忍)
滄州遇舊 (自心下慢)(善良安分) 接管草料場
(隨遇而安)
張秋萍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案 (滬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2.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