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動起來--文言文教學淺見

發(fā)布時間:2016-6-9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文言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介質。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但文言文教學是個老大難領域。學生對文言文普遍存在厭煩情緒,經(jīng)常聽到學生抱怨文言文枯燥乏味難學,學生厭學,談“古文”色變。

文言文教學已成語文教師的一塊“心病”。文言文投入多收效微為教者所共識。公開課、評優(yōu)課,也極少有教師選擇文言文教學。如何改變這一尷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學呢?《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所以,筆者認為,要改變文言文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為突破口,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學習。只有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才能使學生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 

    一、激發(fā)興趣,鼓舞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缺乏興趣,特別是那些在文言文學習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氣,但效果總不夠理想的學生。面對這一現(xiàn)狀,作為教師必須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孔子不是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嗎?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學的“沉悶”。

1、故事導趣,引導學生跨入文言文的大門

做任何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學生都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基于這一點,我在上語文課介紹作品的背景資料及作者的生平時不會機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盡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跡,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在聽這些小故事中記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每次學生都對我講的這些故事聽得很認真。這樣,從故事開始,學生就有了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而文言故事通常都是成語典故的出處,所以從成語出發(fā),一些文言知識的講解,以及透過成語挖掘出的許多文言詞的讀音、寫法、意義、用法以及文言語法、修辭等,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熟悉一些文言現(xiàn)象、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等。所以,故事導趣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跨入了文言文的大門。

2、題目激趣,引導學生領悟文本深層內涵 

    文言文反映的時代距今久遠,文言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都和今天有遙遠的距離,尤其是與中學生的喜好和知識閱歷有“代溝”。要縮短這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讓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就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十幾歲的學生對“之乎者也”感興趣。這首先需要從題目入手。

    比如我在教學《望岳》時,就是先從題目入手,布置學生預習思考:詩題“為何不用看,而用望”?這個問題對學生充滿吸引力,他們的愛好被激發(fā)起來了,都在饒有興趣地在詩中找尋依據(jù)。而在找依據(jù)的過程也就積累了字詞,讀懂了詩意,領悟了詩的意境和詩人的胸襟。這樣,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教學也就活起來了。

二、互動“活”教,強調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

    文言文教學一向費時費力,而在檢查學習效果時又往往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在課堂上老師一味呆板地講授,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和記。老師講得口干,學生也記得手酸,所以實際效果并不好。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早已不適時宜,新課標鮮明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應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優(yōu)化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1、巧記活背,化繁為簡,感悟文言魅力

    誦讀是我國語文傳統(tǒng)方法之一,古人云:“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以說,韻味是從吟誦中得來的,興趣是從吟誦中產生的,語感是從吟誦讀積累的,素養(yǎng)是從吟誦中培養(yǎng)的。所以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成功經(jīng)驗之一。但是,讀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讀而得法,事半功倍。我們的學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頭苦讀,不求甚解,盡管讀得口干舌燥,但結果仍然是“過目皆忘”。因此,在學習文言文時,背誦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義就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是不可取的。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少作一些空洞無物的“課文分析”,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巧記活背,化繁為簡,才能感悟文言魅力。

    比如荀子《勸學》中的一些名句,我們可以這樣巧記活背: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有些學生因一次考試成績很好,便生出驕傲,假如荀子是老師,定會語重心長地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有的學生基礎不扎實,荀子會告訴他:“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又如教授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的第三小節(jié),設置這樣四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記誦: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樣的畫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為酒食,宴請眾賓?③眾賓歡飲又是怎樣的熱鬧場景?④對此美景樂事,太守醉態(tài)如何?用幾個簡單有趣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記誦課文的積極性,又化繁為簡,學生在不知不覺間便將課文記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2、刺激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教學中重點突出“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文言教學如果單一講解字詞意義與用法,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教師應努力讓學生參與教學全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誦讀、翻譯、質疑、評析、小結、遷移訓練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演練,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縱觀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可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先去讀、先去悟。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列出本組成員在預習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學生學會質疑。在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識,教師隨機給予必要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解決的方法。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讓每一個不同起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踴躍思考。我采用了分組競爭進行擂臺問答的形式穿插課堂,組與組之間互相提出字詞、語法等問題,然后對方予以回答,學生之間互相提問解答或老師提問學生搶答。為了刺激參與,我還設置了分值,每向對方提一個問題得1分,回答問題依滿意程度而得分,表現(xiàn)精彩者必會得到熱烈的掌聲。如此你來我問,問的同學竭盡全力“發(fā)難”,特別是基礎差的同學也不甘人后,積極提問題,而基礎好的同學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回答的怕“丟面子”,抓緊時間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學生的參與非常踴躍,他們充分發(fā)表了意見,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這樣的課堂就如一塘春水,時時泛起閃光的水花,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難問題也在學生們愉悅熱烈的氣氛中解決了,這樣的課堂還促進了每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基礎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獲。同學們課前查字典、看注釋,回顧以前的知識,課中動腦筋提問對答,課后仍回味無窮,更積極地準備下一課。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到了知識,身心俱得到了陶冶。如有一學生解釋“辟”字,為大家引申了很多官場用語,表示授予、提升的字詞:征、薦、舉、拜、除、擢、拔,表示降職、罷免的字詞:貶、謫、左遷、免、黜等。他回答完畢之后,其余同學一齊報以如雷的掌聲。

3、假設情境,開拓學生的想像空間

    文言文短小精悍,語言凝練,這足以給人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我們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像空間的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想像的空間,營造具體的情境,來增加他們學習的熱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記得我在上《木蘭詩》時,學生對花木蘭替父從軍很感興趣。當講到“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為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時”,有學生問:“木蘭為什么要辭官還故鄉(xiāng)?在朝做官,為老百姓著想不是更有意義嗎?”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替父從軍本已是萬不得已,花木蘭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學說:“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會治女英雄的罪!”“對,如果木蘭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說不定通過她的努力,在那個時期婦女就會解放,也不用忍受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膽的一個想象,學生們依然在爭論著,我沒有去爭論結果,但一個想象的開放性的作業(yè)卻已形成,于是,我寫了以“假如花木蘭留朝做官”為題的訓練題目,同學們進入了更激烈的討論…… 

三、古為今用,學以致用,“潤物細無聲”

   學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不能以搖頭晃腦地吟幾句古詩,理解幾個詞語的意思為終極目標。他們不應該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應該博古通今,古為今用,從古詩文中汲取知識和養(yǎng)分,做一個未來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教學文言文,應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作品,進而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比如,欣賞柳宗元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學習《愚公移山》,則要啟迪學生學習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意志;讀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需引導學生感悟其身處困頓卻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

    古人所寫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講究推敲,講究精練,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一些佳句名段,我們可以反復玩味,仔細揣摩,明了其美在何處,好在何處,再加以仿寫,舉一反三。如仿《陋室銘》《愛蓮說》中的句式,寫自己的生活……現(xiàn)代人學習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摻加現(xiàn)代元素,做到古今結合、古為今用,也是活躍課堂的一個亮點:《桃花源記》中現(xiàn)代導游為桃花源做宣傳;《傷仲永》中由仲永的悲劇探究現(xiàn)代教育;《愚公移山》中由古代愚公精神看現(xiàn)代人“移山”偉績……在這些具鮮明時代感的新鮮元素與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下,學生的思維大大拓展,奇思妙想頻頻不斷,那就做到了古為今用,學以致用,“潤物細無聲”。

    時至今日,文言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傳授文言知識,而應當擯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對文言文的態(tài)度,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在其樂融融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靈活學習運用文言文的能力。這樣能給文言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達到教師“寓教于樂”、學生“樂有所學”的效果。

    “教師給塊藍天,學生就能飛翔”。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通過改革教法、加強學法指導等手段,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怪圈,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的。

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愛好,就要在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多渠道、多方位的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我們本著新課改的精神,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時,我們就能從各種手法的綜合運用中找到文言文教學的門徑,文言文教學輝煌的明天就會和我們握手,學生也能和我們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黃遠軍

[讓學生動起來--文言文教學淺見]相關文章:

1.文言文教學設計

2.初中文言文教學反思

3.高中文言文教學反思

4.文言文兩則教學計劃

5.文言文公輸教學課件

6.《陳情表》文言文教學知識

7.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8.文言文教學設計模板

9.文言文教學教案模板

10.學生寫文言文檢討書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 | 午夜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字幕乱码在线观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