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要使學生積極發言就要消除學生上課不發言的思想障礙,消除了這些障礙,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歷,著重分析了幾個主要原因,并針對性地探討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課堂 發言 思維 畏懼 從眾 惰性 敵對 創造思維
多年來,我們的初中課堂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初一熱熱鬧鬧,初二星星點點,初三鴉雀無聲。而事實上,這“沉默的大多數”現象在很多初一班級也存在著。在公開課那種喧鬧的浮華背后,我們更多為日常課堂的沉寂而苦惱。
要使學生積極發言就要消除學生上課不發言的思想障礙,消除了這些障礙,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
學生上課不積極發言,歸納起來有下面幾個原因:
1.畏懼心理。有一些學生怕回答問題,怕答錯問題,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于是,對于沒有把握的問題,干脆不舉手。這一點在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上特別明顯,他們特別看重同齡人的評價,尤其是在課堂上的表現。還有一些同學知道問題的答案,但由于平時回答問題少,性格內向,不敢站起來回答。
還有極少數同學,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根本就不會,于是甘心當觀眾和聽眾。
2、從眾心理。畏懼心理得不到矯正,學生就易形成“隨大流”意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以為不管怎樣回答問題,老師最后肯定會給一個明確的答案,既然這樣,不如等現成答案。
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從眾心理”是:課堂上有那么多人,別人不發表意見,我為什么要發表不同意見呢?
3、惰性心理。這部分學生認為語文課提出來的問題太復雜,他難懂,于是干脆來了個不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根本懶于動腦筋。
4、敵對心理。這種心理大部分同學沒有,但一個班總有幾個學生會對老師產生敵對心理,這樣他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明明知道答案,卻偏偏不答,有的甚至瞎起哄。
對于以上幾種學生不愿發表意見的現象,做教師的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激發其積極性,應用措施有如下幾點:
1、營造良好地課堂氣氛,為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創造條件。
允許學生答錯,讓學生明白答錯了不要緊,只要答錯了能夠改正,并能弄懂就行。教師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如果讓學生必須服從老師的一言一行,這樣勢必使課堂處于嚴肅緊張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怎么能調動起來呢?在師生和諧的關系中,學生之間極易合作寬容,回答錯了,同學不會恥笑,老師更不會批評,原先那種畏懼心理就會消除,就能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總而言之,就是要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
2、創造成功的機會,誘發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激情。
問題有難易,學生同樣也有好差,要上好一堂語文課,不僅要使那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照顧絕絕大部分的同學。因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可以適當降低難度,是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哪怕是讀一篇課文,對于不同的學生也要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因人而異,因人而問。
成就感是每個學生迎難而上的內驅力。
3、培養創造性思維,為學生善于發表不同意見打好基礎。
發表不同意見有別于發表相同意見,不同意見的產生,與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密切相關。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探索意識的形成,從而為學生善于發表不同意見打下基礎。
(1)培養發散性思維。
思維的發散性即圍繞某一問題進行多角度的研讀,思考和探索,以期獲得多種解答,最終獲得新的理解。如用“蔓延”進行說句練習,學生一般只能聯系到“大火蔓延”。于是我引導學生:除了大火,還有哪些事物也會蔓延?學生受到啟發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2)培養靈活性思維。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善于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講授《我的叔叔于勒》時,在分析人物性格時,我一步步追問:“文中的于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可憐嗎?他有你厭惡的地方嗎?他有你欣賞的地方嗎?”從一個人物到一種現象,我都要求學生養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習慣,有了新的認識,我必予以肯定和褒揚。
(3)培養逆向性思維
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逆向性思維,從事物的反面加深認識,培養學生的逆向性思維能力。在學習杰克 倫敦的《熱愛生命》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主題,我拋出問題:“如果沒有狼,你怎么評價主人公?如果沒有惡劣的自然環境,你怎樣評價主人公?如果沒有傷病,你怎么評價主人公?”學生立即產生了興趣,課堂氣氛一下子就熱烈起來。
日常課堂的這些思維訓練,在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課堂的氛圍,學生有自己的思考,有新的認識,就有了表達的沖動,他們渴望發言,渴望自己的這些創造性的思想得到肯定。
學生發言的積極與否,說到底反映了學生的課堂投入程度,問題關注程度,思維的活躍程度和成就的滿足程度。只有從各個方面去叩開學生的心扉,使他們擁有欲望去思考,擁有能力去表達,擁有信心去展現,我們的課堂才會火花四濺,成為“貨真價實”的百花園。
呂波
[劃亮課堂打破冰封―論如何使學生積極思維和發言]相關文章:
1.打破的反義詞
3.課堂教學計劃
4.學生課堂禮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