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說課稿
教師:瓦屋學校 楊華波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瓦屋學校的楊華波,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扁鵲見蔡桓公》。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四幾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這節課的內容。
首先,是教材分析。
根據“教師要整體把握教科書”的原則,我對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 扁鵲見蔡桓公 》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2課,本課以“ 蔡桓公的病情 ”為線索來展開,主要寫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終不治身亡”的故事 。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結合本階段分析和閱讀的重點,針對九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合作、討論、探究,提高學生們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文章蘊含的哲理性和諷刺性,認識諱疾忌醫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漸的意義,啟發學生聯系實際,提高自身思想修養。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
教學重點確定為: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確定為: 讓學生學會從具體事件當中領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不要諱疾忌醫,要防微杜漸。
二 教法與學法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使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本篇課文教學中,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
1、動畫激趣法。九年級的學生都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文中插圖、動畫的作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2、情境演讀法。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我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范讀,自由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等力求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教學效果。突破教學難點。
3、課堂表演法。在教學中,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通過對話和動作,將課文的故事情節展示給大家,讓我們的學生在快樂中自主學習和親身體驗。
當然在教學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順學而導法,本課的內容通俗易懂,在結合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應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
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過程,我分以下幾個環節來進行。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作為九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體,采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下面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出“有人得病不找醫生”,設置懸念,引出文章人物,介紹本文作者。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后,我采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范讀,自由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達到“以讀悟情”的效果。
3.結合注釋, 疏通文意。
對照課件的“譯文對照”頁面,出示文章中的相關句子,請學生翻譯。如果學生有不懂的文言字詞,可以借助課件馬上顯示文言字詞的譯意。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觀看視頻,加深理解。
教師出示故事情節的動畫視頻,讓學生欣賞。觀看后,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達到加深課文理解的目的,為接下來的“課文分析”做好了鋪墊。
5、分析課文,擴展延伸。
進入課件的“分析課文”頁面,請學生思考屏幕上的問題。通過討論與分析,賞析課文的內容,感悟人物的特征,體會人物品質,理解文章蘊含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者動用了三個“居十日”,又用了一個“居五日”,簡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發展過程,條理十分清楚。
本文主要寫了扁鵲和桓公兩個人物,寫扁鵲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膚”“君有病在腸胃”“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等一些結構基本相同的句式,來說明他對桓公病情的精確判斷和高明醫術。
寫桓公的態度,用語也非常簡練準確,開始用“寡人無疾”“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來說明他盲目自信和對醫生的偏見;接著又以“不應”“不悅”的神情,進一步表現他的頑固不化。
而扁鵲答桓公使者問,幾句話言簡意賅,哲理雋永,深刻地總結了有病不能“諱疾忌醫”的道理。
6、學生表演,自我展示。
學生根據對《扁鵲見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將整個故事情節表現出來,有對話,有肢體語言,得體大方,與文章內容相符合。讓學生在表演中鞏固課文內容,展示自己的個性與才華,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了,讓我們的學生真正的成為了這堂課的主人。
四 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主要堅持簡潔鮮明,重點突出的原則。
這個板書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對這篇課文一些粗陋的看法,請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楊華波
[《扁鵲見蔡桓公》說課稿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7.語文版小學課件
9.語文版九年級語文上學期期中試題
10.語文版九下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