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構建語文樂學課堂結構

發布時間:2016-2-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西昌市西寧中學    李萬云

    培養目標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課程體系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課堂教學則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為目標和課程都要以課堂為中介作用于學生,因此,也可以說優化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的正道。這一種認識的核心就是要以學生素質結構的形成過程,素質水平的提高作為出發點,來重新組織我們的課堂教育,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樂學教育”理論認為教育過程是一個自我組織過程。發展的動力來自內部,即來自教師的自我組織和學生的自我組織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學生的課堂學習是一個心理結構自主構建的過程。教師是外力,根本的動力來學生自身。教師的教只有建立在學生自主構建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教師的自我組織作用主要表現在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靈活駕馭課堂的藝術,善于因勢利導,在錯綜復雜的非線性關系中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就是說,教師要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學過程變為使學生會學習的過程,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建立學生語文素質自主構建的課堂結構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一、明確任務  激發興趣

        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就是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意學習。實踐表明,有意學習與無意學習的效果存在極大的差異。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狀態,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明確任務?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種方法。第一種,開宗明義法: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時,掛出小黑板(或是口頭講述)揭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并讓學生看清、記住。第二種,篩選討論法:教師把學生預習課文或自學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篩選,結合文章的重點、難點,抓住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習。第三種,分步揭示法:教師不是一上課就和盤托出,而是隨著學習過程的展開,相機分步揭示。教師要引導學生認同教學目標,以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創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

        激趣的途徑、方法很多,包括:教師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態、語言激發學生的情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成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方法要經常變化,刻意求新,讓學生時常有一種新鮮感等等。

        二、培養質疑能力 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從矛盾開始,而這個矛盾以往都由教師想當然的揭示:你們學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師就教哪些。這樣一來,容易出現課堂上教師問得多,講得多,學生重復機械被動接受的多,這也是語文科教學一直耗時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問題,學生通讀課文后就能自己解決,就可指導學生自己去看,以讀代講。

      課堂教學素質化是以學生為核心的,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中的矛盾應由學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多思、愛思,深思,使其“于無疑處生疑”是教學成功的標志。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度應該是: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從不敢問做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在引導時,教師要作出恰當的處理:是因讀書馬虎而產生的疑問,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去釋疑;是自己經過學習、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疑問,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是游離于學習任務以外的疑問,要適當冷處理;具有導向性、啟發性的疑問,要表揚提問的學生,并組織討論研究。

        培養質疑能力,要堅持正面引導,以表揚為主。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的問題的學生,也要加以鼓勵,肯定他們的積極態度。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批評甚至訓斥。要知道,一旦挫傷。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質疑能力將會成為一句空話。

        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難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課內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無論講課過程中或在講課之后,都用以提問,使學生逐漸養成“好問”的習慣。

        問題提出來了,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爭論,靠集體的智慧解決難題,使學生體驗到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加強學生自評和互評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發表獨創性意見,勇于自我評價,使競爭與合作,個人與集體的自主構建巧妙地統一起來,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導”將起大作用,導說,導辯,最后教師還要適時小結,去粗存精,統一認識,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到長足發展。

        三、善于架梯  展現過程

      所謂“架梯”,指的是教師要積極,有效地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樂學教育”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分析學生回答的思維出發點,然后相機引導。

      學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由不懂到懂,這就是展現訓練過程。展現訓練過程是每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節,素質教育的“面向全體”性原則要求教師不能遺漏了那些差生,教師就要設計方法,比如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降低問題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逐步弄清楚。那種把結果和盤托給學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的。

      展現訓練過程,要與發展思維相結合。比如閱讀教學要重視通過變式訓練來抓語言理解、積累、運用,引導學生不斷向新思維廣度發展。例如用”勤勞”造句,第一個學生說:”我的媽媽很勤勞。”緊接著造句的學生,往往只把主語“媽媽”改成“爸爸”、“奶奶”...... 如果不及時提醒,學生產生思維定勢,訓練效果就差。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此時進行啟發“誰能把媽媽怎么勤勞,說給大家聽聽? 于是學生會說。“我的媽媽很勤勞,下班回家還買菜燒飯。“我的媽媽很勤勞,一有空就忙著做家務。”句式基本相似,但內容有了變化。教師進一步引導:“誰能換一個說法,先說說媽媽怎樣勤勞,然后再用上‘勤勞’。”學生在教師的再指導下,跟著作變式訓練:“我的媽媽一有空就忙著做家務,很勤勞!像這樣的訓練過程就做到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

      展現訓練過程,要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前發展相結合。比如理解課文,有著三個層次:第一層,表層性理解,就是知道課文說的“是什么”回答問題只是復述課文中的內容;第二層,解釋性理解,就是懂得課文內容中所隱含的“為什么”,能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能概括出課文的基本觀點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層,創造性理解。就是對課文有系統化的認識,并能根據課文舉一反三。乃至發表自己的新見解。有不少教師就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在布置作業時,還可設計“彈性作業”,不同層次學生有相應的作業要求,這樣做到目標多元化,更是“面向全體”的體現。

        展現訓練過程,教師要加強反饋與校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始至終要對學生的認識活動進行監控、調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仔細認真地聽,不僅要評價內容是否正確、完整,還要注意語言是否規范,有無語病。不能沒有聽清回答,就草率表態。也不能在學生意見有分歧時,不加評議,把問題擱在一邊,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此外,教師教學過程中,加強巡視、輔導,采取一對一的個體反饋、指導、校正,也是不可忽視的。

      為展現訓練過程,教師應保證學生的思考時間和訓練時間。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學生個體智能差異上。學生回答問題要經過“閱讀--組織和選擇合適的詞語、句式--口頭表達”這樣三步。如果只讓優等生回答,就會使大部分學生產生依賴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問后適當延長時間。同樣的道理,在范讀或朗讀指導后,也應增加學生自由練讀的時間。

        四、指導學法  培養能力

      “樂學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學”,教會學生“學”,因而要把教學重心從“教”轉到“學”上來。重視學法指導,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是否具有這種能力,是衡量他們主體作用能否發揮的又一重要體現。

        在這方面,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法指導的意識。進行學法指導大致有如下幾條途徑:學法的直接介紹,教法的滲透轉化,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技和引導。教師重視教方法、教規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的規律。比如《一定要爭氣》一文,課文的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結構層次基本相同,就可運用“教法的滲透轉化”的方法,精講第二部分,讓學生弄清“童第周為什么要爭氣?”“童第周怎樣爭氣?結果怎樣?”等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自學第三段,這就是教法轉化為學法了。其次,可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教給不同的學習方法并設計出相應的操作程序,把有關學法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進行學習。如“從中心句入手課文”這一學法,可以設計如下三個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讀課文,看看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內容?3 、文中哪些詞句跟中心句的關系密切,這些詞句是怎樣表現中心的?

      五、民主教學體驗成功

      創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樂學教學”一個基本特征。鑒于這個,我們提出了針對教師而言的改善師生關系的三大原則:

      1、信任與尊重原則

      (1)相信絕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基本學習能力。除了極少數智力低下者,其他學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學習任務。許多學生成績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問題,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為與行為障礙,如缺乏學習興趣、注意力不穩定、意志薄弱、缺乏學習習慣等。

      (2)相信學生原來是有學習愿望的人。他們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滅的,他們的學習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學生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內化活動目標才能實現。嚴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與支持原則

      (1)理解學生現實的處境。他們由于學習上落后,已經受到或正受到老師、同學、家長及社會的輕視。

      (2)理解學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學業任務而產生的自責與自卑心理。

      (3)理解學生的現實愿望。他們想改變學習落后面貌、改變消極處境,改變過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學生的上進心與積極表明自己特長的愿望。

      3、啟發與鼓勵原則

      (1)啟發學生建立積極的,可行的目標。

      (2)鼓勵學生做出的成績,哪怕是微小的成績,教師要善于鼓勵表揚,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2001.9.19.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構建語文樂學課堂結構]相關文章:

1.工藝美術高效課堂的構建論文

2.小論文范文:如何構建高中生物有趣課堂

3.構建高效課堂心得體會五篇

4.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計劃

5.語文樂園小學生手抄報

6.學生課堂禮儀教案

7.牙牙學語造句

8.學生課堂英語自我介紹

9.小學生英語課堂課件

10.小學生課堂禮儀常識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啪视频在线观看精品综合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视频 | 原创AV巨作无遮挡国产 |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 日韩成人AV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