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 權
一、理論芻議
學生怕寫作文。于是不愛寫、不想寫、寫不好,于是更加怕寫。而 老師呢?一見學生寫不好,立即布置作文,分析講解,像拋繡球似的拋 出許多令人眼花的技巧、范文,然而學生不接,因為他們更加害怕了。 這是一個怪圈 ,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低下的癥狀。它困擾著語文教學, 為什么? 因為學生不單是無法去寫,更是無話可寫。 如果教師在作文 指導中過多的提供寫作技巧而不給學生注入人文精神,其結果,學生只 能陷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時間一長,即使是巧婦也難以為巧了, 于是教師好不容易灌給了學生些許技巧,章法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了。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讓我們在語文的性質觀里找答案吧。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 科應該是語文的工具訓練和人文教育的綜合,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 實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馬列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容是形式的基礎, 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兩點并重且以內容為重點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實則是重形式而輕內容的必然結果。離 開語文的人文性而在語文的工具性上花大功夫,無異于絞盡腦汁去營造 空中樓閣,最終將一無所獲。所以,于漪說:“要走出困難,提高質量, 須弘揚人文。”這是語文教育的根。
要想把弘揚人文落實到實處,要解決一個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 的問題。還是以馬列主義哲學的眼光來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要通過學語文來豐富學生的大腦,學習 思考社會生活,學習感悟,自然也學習“日三省乎己”。一句話,就是 學做人。教學生學習聽說讀寫只是表面現象,其內在本質是對學生進行 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等多方面的素質教育。這一切都統一在 人文精神的大旗下。一個初具人文精神的學生,自然有聽說讀寫的需要,
久而久之,悟性自然便提高了,技巧便有了。雛鷹的翅膀硬了,哪里還 需要老鷹教習飛翔呢?有思想要交流是人的本性,有思想善交流也應是 以自然天成為上。反之只能是舍本逐末,只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 果閃光的啟迪人智慧的思想不見了,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的情感無 影無蹤了,留下的只能是一堆雞零狗碎的符號,一地雞毛。
總之,教語文就是教文育人,在教學中充實完善學生的思想,讓學 生的思想在教學中閃光。然而,學生的思想感情,個性心理和知識系統 決不是外部強加給學生的,只能是學生主動向外界索取的結果。要做到 這一點,只有在“寫”上做文章。其實,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史中才人輩 出,這就足以證明重在寫作文的傳統語文教育實踐是有其科學性,真理 性的。
寫作文是弘揚人文的突破口,是語文教改的突破口!
以寫作訓練帶動語文學習,塑造人文精神的好處有二:
其一,作文可促進思考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語言是思想的直接 現實。”(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由此可見,語言是思想 的外殼,寫作是思考的載體。但凡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偉大作品,無一不 是作家思考的結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寫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寫作, 這樣的作品才有真意,才不空洞。讓學生在思考、寫作、再思考、再寫 作中實戰演練,正合毛主席的名言:“在戰爭中學會戰爭”;再有,文 字符號可以幫助思考,深化思考,完善思考,這個過程可能每個人都有 所體驗的。所以,小而言之,作文可以培養人良好的思維品質;大而言 之,作文可以使人思考社會人生。從消極方面講,寫作使人反思,使人 不犯錯。每個學生的的確確有很多事值得他們思考,引起他們思考,然 而學生們大多數的思考是起于斯而又止于斯的──交流很少,限于一定 范圍內的少數幾個朋友之間,因此往往會因缺少正確的指導和心理上的 渲泄渠道而導致消極情緒和觀念的堆積,最終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甚至是 突發性的惡性事件。中學生出走事件和中途綴學等等,從很大的程度上 講,都因此而起。那么,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渠道,一個可以敞開心扉的 殿堂就顯得很重要。這樣便可以亡羊補牢,更可以防患于未然,作文不 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從積極方面講寫作可培養人正確的人生觀, 世界觀。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情感得到抒發,升華;在說明文寫作中學
會觀察事物,探索事理,在議論文寫作中學會明理。作文是學生自我教 育,自我激勵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實施的關鍵在于使學生想寫、敢寫。
其二,作文可促進語文能力的運用,為學習語文而作文,運用首先 指學以致用,我們為什么教學生寫字造句作文?還不就是為了讓學生學 了能實際運用,否則不如不學。詩以言志,文以載道,其實都是說要運 用語言藝術來表達思想,這是目的,運用也指運用一切所學的語法常識, 文體文學的知識。在閱讀教學中這些知識是零散的,散珠碎玉似的,散 兵游勇似的;而寫作就是一個總裝過程,是一次大檢閱,使各項知識真 正成為一個能發揮作用的知識系統。系統論的基本原理有這么一條:系 統的總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看來,要使學生語文水平有質的 飛躍,單憑單項知識的掌握是不夠的,還要靠寫作這種調動整個系統的 活動來加以訓練。
綜上所述,學生怕作文并不可怕,關鍵是看我們的教師如何運用人 文精神這一“法寶”。
二、方法初探
師和生是教學中永遠的矛盾,要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必須從矛盾的兩 方面入手。先談學生應如何發揮主體作用。
一、關注生活。只有關注生活的學生才能寫好作文,因為生活是思 想的本源。“物質決定意識”也好,“存在決定意識”也好,都包含這 個意思。有生活的積累,才有思考;有思想,才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文學即人學”,“為社會為人生”等高揚人性的文學革命口號實在是 真理,讓學生知道這些文學主張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的。關注, 又可分為三個層次。
1、參與生活的方法是要求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做事,多說話。 學 生在家決不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自顧自,甚 至是自不能顧自。要有自理能力,并多為長輩,家庭服務,恪盡孝道。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 孔子認為孝悌 是人倫的根本,是作為世界秩序基本問題的個人修養之一,是修齊治平 的開始,廣義的看法還認為:一個人隨心所欲的墮落,不認真工作,在
戰場上膽小怯懦,以及做了其它所有讓父母感到羞恥的事,都是不孝。 這些道理當然不必向學生空洞說教,但這足以說明要求學生孝敬父母是 能樹立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的。再者,學生八小時在校,更多的時間在 家。家庭生活應該是學生最豐富,最有感受的,是最好的作文材料,最 能觸發人的寫作激情。課文中不乏此例。
在校也要鼓勵學生多做多說,投入到火熱的集體生活中來。真正獲 得生活的主人公的感受既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又有利于學 生作文。常言道,文如其人。身心健康者文必健康,人格完善者文必完 善。參與生活是增添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石。
2、觀察生活。主要依靠看、聽和讀。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接受的 信息中有80%以上來自具體可感的視覺。這說明“看”應是觀察生活的 主要手段,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不是空洞說教,而是一種情感的寄托, 也應是具體可感的。比如要通過寫作來使學生理解“愛國”這種精神, 就要使他們從具體的事物中獲得并加強這種感情,可以先看看家鄉的一 條街、一座橋、一片田野、一處景觀、一種特產,看特色、看變化。在 觀察中獲得感性認識,為理性思考和再次表現為感性的創作打下基礎。
還要教學生學會聆聽:聽別人的交談,聽歡騰的吶喊,聽自然的天 籟,聽內心的呢喃……聽是在現實中積累材料,讀是在前人的智慧里吸 收養料。要告訴學生閱讀的好處,提供閱讀的書目,材料,幫助學生養 成閱讀的習慣,指導精讀、泛讀、推讀等閱讀的方法,還要要求學生做 多種讀書筆記(圈點批注、讀書卡片、感想評價均可)。
總之,觀察是為寫出具體可感的文章收集具體可感的材料。在觀察 中發現美,感受美,才能進一步去審視美,描繪美。也可專門為觀察而 出題。如寫自然美的《雨絲》、《虹》、《云中的月》;再如寫社會美 的《小河泛舟》、《最后的勝利》、《推輪椅者》等等。
3、思考生活。參與生活,觀察生活只是取得最初的材料, 思考生 活才是提煉人文精神的開始。思考什么?感悟理,理解情,體味美。鼓 勵學生把思考的結晶化為文字,勇于表達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所謂“ 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東西實則是人人都經歷過,觀察過,但從 未思考過的東西。過了思考生活這一關,學生作文的立意、選材、構思 才新穎起來。可以說,新意和思考成正比。當前很多中學生寫不出新意
來,不是因為不知道要出新,而是因為缺乏對生活的思考,作文時當然 不可能信手拈來。寫作文雖只需幾十分鐘,但定成敗的其實是過去幾年、 十幾年的思考。比如做《校門口的那條路》一題,大多數學生寫路上的 好人好事,因為這是他們見過的想過的;極少有人把“路”當作“人生 之路”來寫,因為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中思考人生的同學的確不多。所 以文未落筆,高下已定。
身為人師者應多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生展開對話,和學生一 起思考他們的生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老師自己就要做“人 文的典范”(莎翁《哈姆萊特》),學生才會有人文的精神。
二、激發興趣。大多數學生對寫作無興趣甚至厭惡, 寫的是奉命 作文,缺激情,少動力,因而能力差,水平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解決的辦法自然是使學生真正想寫,敢寫,愛寫。 因為興趣是需要的表現形式,是學生智力、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激發興 趣的手段可以有:
1、寫思考。將寫作與生活實踐緊緊聯系在一起, 鼓勵學生寫眼前 景,身邊事,心中情,寫家庭學校,以小見大反映社會人生。于是學生 有物可寫,有事可議,有情可抒。當學生的思考在心中激蕩時,叫他不 寫也不可能。比如《童年趣事》、《家庭風波》、《小記同桌》等題, 學生寫來興趣盎然,文從字順,言之有物,有理有情。
2、寫自己。鼓勵學生寫自己最關心的人、事、物,自由命題, 隨 心所欲,不拘形式,不加限制。只求流露真情實感。也可只定范圍,不 定題目,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就不會再聞作文 而喪膽。
3、寫真心。很有一些同學把作文當吹牛當編造, 于是千篇一律, 僵死無物;殊不知真心易表,假話難造。在寫作中要堅決反對學生閉門 造車。寫真心還涉及一個敢不敢寫的問題。有的時候,學生會因敬畏老 師權威而有話不敢寫,只有造假。為預防這種現象出現,一是要鼓勵學 生做真人說真話,保持一顆天真的心;一是要老師在平時與學生相處中 就要以誠待人,讓學生感到老師是自己人。這樣,在作文中要學生寫真 心話也決非難事了。比如《老師,我怎么了》、《這一次我做得對》等 題目有助于學生說真話。
三、再談老師應如何發揮主體作用:寫前要創造氣氛,寫后要加強 指導。
1、多方激勵。學生產生寫作興趣后,教師應采取措施,利用一定 的誘因,強化、鞏固與提高這種興趣,使學生形成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 性。方法可以有:
(1) 多讀范文。我的經驗是在《讀者文摘》、《青年文摘》這類刊 物中常常有性靈小品,哲思散文,有的還是名家名篇,只要教師多留心, 也發動全班同學一起留心,可以找到相當多的范文,以此作為課文的補 充。可以采取先在班上宣讀,后由學生討論或仿作,也可寫讀后感,效 果相當理想。
(2) 下水作文。最好是教師和學生同時寫,比一比誰寫得更好更快。 這種形式很能激發起學生的好勝心,提高學生的激勵水平,有利于學生 寫作水平特別是創造力的發揮。
(3) 評價表揚。正確而公正的評價和表揚是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習效果的一種強化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和榮譽感。 評價要穩、準、狠,這樣的激勵才有效。評價可以是筆頭的也可以是口 頭的,重要的是不能搞一言堂。堅持這樣做,學生每次都可以在寫作中 看到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在更高的層次上激發起興趣,增強寫作動力。
2、尋找熱點。要知道學生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這些熱點問題最有 可能是學生思想上迷惘的問題,就這個問題展開作文訓練學生最想寫, 也最不會說假話、空話。內容敲定后,題目也可由學生公議決定,這樣 有利于學生主體性創造力的發揮。寫作之后也可展開爭鳴,甚至開辯論 會。問題總是愈辯愈明的,而且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學生自己的,不是老 師強加的,貫徹起來也不會有什么障礙。我曾有一次就抄作業的問題讓 學生自命題作文,結果有一位同學以吸毒為喻的雜文獲大家一致好評, 這樣的文章往往比老師口頭說教更有說服力。類似的題目還可以有:《 為什么地上的粉筆頭多了起來》、《老師,我對您說》等等。這些都是 有助于師生思想溝道的好題目。師生在溝道中增進了了解,激蕩了心靈, 也培育了學生的人文精神。
3、提供機會。人有被社會認可,事業有成的需要,學生也不例外。 應該滿足學生希望作文能獲好評的成就感。除了作后評講中進行表揚外,
還可以開辟作文擂臺,編寫手抄報,輪流出班刊,黑板報征稿,使每個 同學都有機會拋頭露面,表達觀點。記得開學初第一期黑板報上有一位 同學寫了一篇熱情揚溢的新春寄語,我發現后立即向全班同學推薦,起 到了既激發了該生的寫作熱情,又鼓勵了全班士氣的好效果。對個別學 生的佳作,可推薦給有關報刊雜志,以少數人的成功來激勵多數人的奮 發。有一次,我班一位同學寫作文記敘了我和另一位老師送她上醫院的 事,投稿至《作文之窗》被錄用。同學們看到身邊人身邊事竟變成了鉛 字,掀起了一股寫作熱。
4、先寫后導。布置題目后,老師不發一言,任學生天馬行空。 寫 完后,組織學生座談剛剛作文的得失,交流體會。這時學生處于能動地 創造過程中,老師只須給予評價、修正、補充即可。老師把握方向,學 生進行反思;受到肯定的同學會有一種豐收的愉快,那些百思不得其解 的學生又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欣喜。先寫后導激發學生的興趣,遵循了 啟發式教學原則,行之有效。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和理論學習中產生的一些新想法,還尚未形成 系統,敬請方家斧正。
[宏揚人文精神的突破口--作文]相關文章:
5.團結精神的名言
8.工匠精神的論文
9.個人文明禮儀常識
10.關于人文護理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