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在閱讀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源動力

發布時間:2016-9-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摘要:

    只有改變目前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懶散厭怕的不良狀態,通過閱讀教學喚醒其語文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使之樂讀善學,才有可能實現新課標的語文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獲得終身發展的鑰匙。描劃易,實踐難,任重道遠。本文立足于積累交流閱讀教學實踐中的些許經驗和體會,嘗試探究在閱讀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習源動力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現狀  內力覺醒  閱讀教學策略  終身發展

盡管對于”語文”的含義,存有多種不同觀點,但是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認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并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著這一教育教學目標,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用書(以下簡稱蘇教版)分為必修課本、選修(包括《史記選讀》、《唐詩宋詞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紅樓夢選讀》等),并輔之以讀本,內容經典、豐富、流光溢彩,以期通過文學文本的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但是,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是沒有生命的。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尤其是作為一名學困生比較集中的學校的語文教師,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困難現狀: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差,對于常用的字詞經常寫錯、讀錯,甚至還有不能夠根據拼音讀出漢字的;知識面太窄,有閱讀習慣,也只是對網絡小說或漫畫書籍的閱讀;不善于動腦筋,分析理解能力差,有一定的閱讀障礙;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不僅表現在課堂上,還表現在平時的與老師、同學、家長的交流上;綜合應用能力差,不能夠通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更令人憂慮的的是孩子們對待語文學科的態度----他們不重視語文學習,甚至是極度的輕視,更有甚者厭惡語文學習。試想,帶著這樣的態度學習,還能談得上學習經驗的積累嗎?還能談得上學習方法的總結嗎?還能談得上語文成績的提高嗎?既然不能,我們的語文的教與學便陷入一個窘境:學生不想學不愿意學不喜歡學,教師講的學生們不愿意聽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參與,于是乎,語文成績一落千丈,語文素養似乎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天方夜譚了。

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當然,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學校教育的,有來自社會的,有來自家庭的,也有來自孩子自身資質的。但是,我始終認為,對語文學習的漠視、冷淡、厭倦才是問題的最為根本的所在。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指出:“強烈的學習愿望、掌握知識的愿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 如果說,人的心理只包括著“理”和“情”的話,那么十分顯然,要震動一個人,“理”是遠不如“情”的,要號召一個人,“情”比“理”容易;要完成某種事業,作為原動力,“理”的力量怎么也無法代替“情”的。有人說:情感是任何管理不可缺少的潤滑劑,由感情作用而產生的行為動力是自覺的而非被動的。所以,作為教育者,作為語文教師所最應當做的,就是想方設法調動并培養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讓孩子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與“趣”,熱愛閱讀,渴望表達,成為語文學習的“達人”。

“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這是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至理名言。快樂才是最大的生產力。放入教育中,尤其是語文教育教學中去理解的話,我想,那就是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擔當的重要使命的本質是: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在與前輩先賢的對話中受到熏陶、得到啟迪、獲得提升,進而以內在的驅動力構建自我,最終收獲生命的快樂。

每個人的力量均表現為兩個方面:外在力量和內在力量。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力覺醒”當是教育追求的最終方向。最為教師,教給孩子多少知識,引領孩子考取怎樣的名牌大學,這些“動力”都無法與“學生內力覺醒”相比較。當每個孩子真正的內驅力被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自我發展意識等等終將被孩子實現。一旦遇到困難,他也將真正具備挑戰的勇氣和能力!同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做到的,是將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的“懶”、“散”、“厭”、“怕”的“壞心情”轉化為樂學、勤學,并最終由此獲得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描畫圖景易,付諸實踐難。聯系語文教學實際及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當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課本、讀本及大綱列出的必讀書目,通過閱讀、解讀經典,掌握閱讀的方法,學會欣賞,自覺構建,獲得深刻而又新鮮的并極具個性色彩的啟示。

如何在閱讀中培養孩子的語文學習的源動力呢?

首先,教育者應該首先受教育,我們教師本人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才能不斷的適應社會的需求,才能在語文的教學中找到自己的樂趣,自己的天地。

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能利用大量的業余時間讀書看報,擴展自己的視野,怎么能夠對學生起到引領和教育的作用?怎么能讓自己在課堂上不斷的閃現智慧的光芒?又怎么能使學生因為你的原因而愛上語文的學習?要讓學生對語文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教師千萬不要把分數看得過于重要,不能過于功利。功利的課堂培養不出對語文的真誠的熱愛。在這里,我們為什么要反復強調教育者本人的學習呢?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外,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文學欣賞的范例。第一,他們要以自己的遠見卓識、興趣愛好對教材內容做第二次的選擇,甚至是自我創作范例。第二,教師要有足夠的能力和魅力影響和指導學生的閱讀與二次構建。第三,教師還必須有足夠的技能和知識組織學生獲取和發現,消化和吸收。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通過對文學語言的理解走進作品的藝術世界,用眼睛看,用心靈感受。教師,是孩子們文學趣味的第一激發者;教師是孩子們能以審美態度觀照作品的第一引導者。

其次,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巧妙組織教學內容。

教師所精心選擇的閱讀文本應當是科學的、有示范性的、生動的。所謂科學,即學生能夠通過此篇的閱讀獲得規律性的體驗;示范性,就是這一文本可供學生模仿和學習;生動的,就是說這篇文章能夠在某一方面(語言、情節、情感、思想等等)引得學生的好奇和喜愛,從而刺激他們的閱讀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增補教材以外的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社會政治文化最新動向的內容,滿足學生求知需要,根據學生情況解決教學內容的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做人問題,相信學生學習的興趣會大大提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的智慧巧妙組織教學內容。切忌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教師要當好“推銷員”,方法要靈活多樣,把自己要教授的教學內容從滿足教學的主體學生需要的角度,“推銷”給學生,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講”,一定要基于學生的“讀”和“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一定要從語言入手,從文本出發。所以,學生的自我閱讀十分重要。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接觸文學作品,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閱讀經驗,對作品做出進一步的再創造。教師在其中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去發現、加深、總結對作品的理解。中學語文教材中,可作典范的優秀作品真是舉不勝舉:《沁園春長沙》不妨引導學生體會偉人毛澤東青年時期躊躇滿志,胸懷天下的激越情懷。“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那是多么激昂的詩句,又怎能不激起學生激情的浪花?《離騷》中憔悴而踽踽遠行的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字字滴淚,字字滴血。那份深沉的愛國情感,那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不能不讓師生感動。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劉亮程的《寒風吹徹》又無不給我們諸多深刻的生命啟示。

有一次在閱讀寫作訓練課上,我挑選了美國女作家,精神楷模、世界十大杰出婦女之一的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文章不長,但結尾處留給人們一個問題: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你將如何度過?我從這個問題入手,聯系學生的切身體會,開始賞析這篇課文。在我動情的介紹作者的身世,動情的示范朗讀全文后,對光明,對眼睛并不重視的,天天生活在蜜罐中的學生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們明白了人要好好珍惜現有的一切,否則失去了才覺得寶貴。課后的心得,有位學生寫道:以前,我覺得課文聽不聽,認真聽不認真聽無關緊要,通過用心理解凱勒的心靈世界,我深深地喜歡上了語文,今后我要從豐富多彩的語言中更多地吸取精神營養……文章情,教師情,學生情,傳遞真摯的情意,共奏和諧的樂曲。優秀的文化,崇高的情感,就是這樣潤滑、驅動著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更加關注語文。

再者,創設成功機會,給予成功滿足。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無濟于事。……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每周讀書筆記點評活動,讓寫得好的學生走上講臺,宣讀自己的作品,請同學共同點評,要注意讓盡量多的學生走上講臺,學生在臺上作為作者宣讀很激動很興奮,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例如葛媛媛在體會文章里寫道:“每次讀書筆記講評課,總會給我帶來太多的激動與興奮。我總喜歡用眼角偷偷瞄著講臺上那一摞夾著紙條的本子,總想在其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那本。又企盼著能親自上講臺讀自己的周記,在讀自己的文章時,內心總是澎湃不已,自己都能聽見心快跳出嗓子眼的聲音,可自己依舊克制著微微顫抖的嗓音和激動的表情,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將自己好好表現一番。……在這種極欲表現自己才華的欲望中,我學會了觀察。……往往在一篇周記講評剛剛結束,我已開始構思下一篇。” 實踐證明,讓學生走上講臺,體會成功的滿足,不失為一種激發學生內驅力的方法。

另外,學生作為讀者、聽眾,在教師組織下,對照自己的文章,參加評論,切磋寫作技巧;增進了解,實現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感情與感情的交流。正如一位同學在體會文章中寫道:“當作為作者時,我愿意將我的感知與所有人交流,讓大家聽到我的心聲;當作為聽眾時,我不斷地接受對方傳遞給我的信息,讓我覺得深處其中,體味另一種生活。這種交流方式讓我們同歡樂,共悲喜,親密得如同一家人。”讀書筆記評講活動為學生創設了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得到成功的滿足,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總之,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就要使學生對學習有個正確的認識,因為,這是學生學習內在力量的源泉。作為教師要想盡辦法把學習過程設計得既有難度又有趣味性,讓學生在探索的艱難中去體味成功的快樂,而不是把“攀巖活動”變為“平地行走”,高中生還是愿意“登上險峰”看“無限風光”。

努力培養這種“永攀險峰”的愿望,是我們每位教師的工作。要完成這項工作,需要我們付出熱情與真情,教師的真情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教師的熱情是激發學生內驅力的動力資源,教師富有創意的方法則是送給學生步入知識殿堂的門票。

以上,對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內在驅動力的一些膚淺見解。為了配合閱讀教學,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也做出了積極的努力。首先我們會開展語文學習周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會放松心態的去參加詩朗誦,書法比賽,作文比賽。比賽本身就是學習,經過一周的學習之后,我相信學生學習到的不僅僅是這一周里的有限的知識,最大的收獲是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會影響到以后的學習。其次每周三中午的時候都會有學生自己策劃、編輯、自己廣播的節目,通過這些節目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讓更多的同學開闊了視野,學到了知識,也讓更多的學生懂得這也是語文學習的一種方法和渠道,語文的學習不是枯燥的,是有很多的樂趣可言的,同時語文的知識也是廣闊無邊的,是要我們不斷的努力的。第三每天中午都會有圖書館的閱讀時間,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功能,讓學生學習在課堂上可能學習不到的知識,思考不到的問題,在學習與思考之中自然而然的學習語文。第四開展拓展課。根據學校和學生的特點開展的拓展課是對語文學習的極大的促進,雖然有的拓展不一定是直接針對語文課開展的,但是任何拓展課的學習都會對語文學習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語文學習是其它學科的基礎,但語文學習也需要其它學科的支撐,她們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第五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要把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課文,反復的品讀語言的基礎之上感受祖國語言的美,作家智慧的光芒。第六,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有個人見解的批注。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已經在語文課上了教給了學生太多的模式。讀屈原,只能求愛國主義;讀祥林嫂只能其眼睛進行賞析。這種程式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形成了在文學欣賞中的慣性,扼殺了興趣與創見。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倡導民主,使學習過程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鼓勵學生在教材每頁的空白處評點批注,使學生們在思考中真正體會到閱讀帶來的強烈樂趣與巨大沖擊,最終實現閱讀的自覺化。

孩子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來到這個世界上,作為語文老師,要讓他們在親自采摘果實的勞動中體會到真正的樂趣與果實的香甜,使他們樂此不疲,進而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也會期望擁有并最終擁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園。我想,這才是一個語文教師最期望學生獲得的人生財富。

 

 

吳培金

[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在閱讀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源動力]相關文章:

1.生命的鏈條閱讀答案

2.生命的節日閱讀答案

3.《生命的品格》閱讀答案

4.《生命的聲音》閱讀答案

5.生命的品格閱讀及答案

6.生命的力量閱讀答案

7.生命的花閱讀答案

8.氫動力汽車閱讀答案

9.登快閣閱讀答案

10.生命因陽光心態而精彩閱讀答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 | 在线观看你懂的亚洲 | 亚洲国产日韩人妖另类 |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