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盛行的反思

發布時間:2016-7-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易朝芳 李旭山

(本文發表于《新課程研究》2015年第10期)

  摘要:高效課堂改革,從提倡的初衷到之后的發展,無不將課堂教學改革帶入應試教育的軌道:用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思維來進行自我評價;執著于短期任務,回避長期目標;醉心于課堂結構模式的改革,滿足了政績觀的需要,是形式主義的高效,剝奪學生需求的高效,與學科素養相悖的高效;高效課堂的盛行使老師陷于平庸,學生陷于低能,無法實現基礎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想走出“高效課堂”,必須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轉變,樹立新的課堂觀教學觀。

關鍵詞: 應試逆流 競技評價 反智反創新 實現新轉變

  在這些年,一個教育理念,讓主張教學改革者和死守教學現狀者同時熱情支持,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高效課堂”的理念奇跡般地做到了。這些年言必“高效”成了教育奇觀。打開網絡,只要輕輕一點鼠標, 與高效課堂相關的近三百萬條信息就會撲面而來!

  幾乎所有人共同支持“高效課堂”,到底是思想統一的自覺,還是各取所需的點贊?

  “思想的統一的自覺”,其實是隨著“高效課堂”的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人想乘機把“高效課堂”理論發展成應試教育的理論!案魅∷璧狞c贊”,是打破了眾多草根在改革中的習慣性沉默,草根話語權獲得后形成了策略與技巧的繁榮。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關于“高效課堂”的幾個根本問題。

一、提出高效課堂倡議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是師生懈怠,導致投入少產出少的低效?

  如果真這樣,那么關于高效課堂,就不屬于學術問題,完全是態度問題,“高效課堂”的研究豈不成了職業道德和學習態度的研究?再說我國中小學師生投入的并不少。所以上述依據不成立。

  是投入多產出少,進而形成的低效?

  真若這樣,那說明老師缺少起碼的教學能力,因而高效課堂的實現實際成了老師基本能力的獲得。如果羞于用升學和分數來衡量“產出少”,那矛頭自然指向了老師的基本能力。

  看來,問題已不是課堂的是否高效,而是教師能否教書的問題,因此上述理由也不成立。

  是缺少科學掌控,不能把握教學節奏的低效?

  剛工作的新手可能存在這方面問題,老教師一般不會出現這一問題,因而高效課堂研究,豈不成了新教師培訓研究?教師隊伍缺少把握基本節奏的本領,與事實不符。

  所以,認為當前教學的最大問題是低效,沒有事實依據。

  盡管沒有事實依據,但仍不妨礙有關方面做出判斷:有能力的老師往往磨洋工,沒能力的老師在做無用功,教師專業素養有待于迅速提高。

  于是,對老師基本職業素養的懷疑則成了“高效課堂”主張的原動力,鞭打慢牛消除教師的懈怠,鞭打快牛實現課堂改革的大躍進,就成了實現“高效課堂”的潛在指導思想。

二、“高效課堂”研究的是什么

  覽其“高效課堂”各種研究和經驗介紹,其研究目的是“用合理的教學形式來快速完成預定教學任務。”

  高效,讓我們聯想到了GDP,聯想到了各種增長率。合格率、優秀率、升學率等的逐漸增長就是高效課堂的期待。這意味著新生一年比一年優秀,高效課堂一年比一年貢獻大……這些“率”最終都指向量的描述而不是質的界定,這就是“高效課堂”不會被稱作“高質課堂”的原因。

  主觀上存留的“高質”總被客觀上的“高效”所代替,重視內容的初衷總被拉回到重視形式的結果上,最終被策略化技術化了。被技術化和策略化,則成了“高效課堂”的最終歸宿。因此“高效課堂”很難能成為一種獨立的理論。

  那些個高效“理論”更多的靠向了應試教育。只有應試教育才能用高效來衡量。

  在20多年的人人喊打中,應試教育不敢尋找一個理論來為自己辯護。自從有關方面批評課堂效率低下以后,課堂高效化的呼聲、課堂高效化的實踐、課堂高效化的各種課題就應運而生?疾炷切┝至挚偪偟难芯亢蛯嵺`,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課堂高效是應試教育的理論,而非素質教育的理論,高舉高效課堂大旗實際意味著高舉應試教育的大旗,以“高效”之名行“應試”之實。

三、衡量“高效課堂”的標準是什么?

  多高才是高效?

  當“高效課堂”徹底淪為應試教育時,更快、更高、更強,就成了我們追求的目標和評價標準,于是課堂改革被帶到了競技的泥潭。競技是應試教育的本質,在統一任務、統一規則下拼毅力、拼體力、拼訓練量、拼訓練的熟練程度。

  只要能換來高分數就是高效,分數越高效率越高,在競爭環境下更快、更高、更強永無止境。

  生命的成長是復雜多變和難以琢磨的過程,它有著自己內在的規律,每一位學生接受知識和練習能力有著各不相同的節奏,他們的“悟點”和“有效點”分布在各不相同的時間和各不相同的情境中,因此教育是一種特別需要耐心的事業,特別需要從容的事業,我們需要快的期待,我們更需要慢的等待。當期待和等待發生沖突時,我們應練就慢的功夫、慢的藝術,讓學生從容地成長,不要輕易打斷成長的周期,更不要挖空心思逼迫學生更快、更高、更強,一路疾奔。也許,慢才能獲得真正的高效。

  高效由誰來衡量判斷?由學生,由老師,還是由社會?

  絕大多數學生在普通學校,對于接受能力不同、學習興趣不同、學習動力不同的學生,很難說清“高效”和學習進步間的對應關系,他們無法做出對“高效課堂”的準確評價,他們因對更快、更高、更強的抵觸,也不愿對所謂高效課堂做什么積極評價。

  不同老師的衡量標準難以統一。大部分老師將高效課堂的研究當作方法技巧研究,而方法技巧因人而異難以統一,誰都說不清哪一種方法技巧更有效。老師高效了學生沒高效情況的大量存在,課堂教學效果一般而課后練習效果好情況也大量存在,所有的老師心知肚明。所以,讓老師衡量不靠譜。

  社會衡量更不靠譜,因為社會只靠靠輿論來衡量。然而最不靠譜的卻是最真實的,事實上各種輿論竟然承擔起了衡量的重任,看看那些樂意報道政績、樂意激發民眾情緒的各種新聞,就明白了深得人心的荒唐是如何橫行的。

什么時間來衡量?

  教師講授的過程,是傳遞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也能懂,但不能立即實現知識的建構,之后還要有漫長的轉化過程;而學生自學的過程(有好的教材和教輔資料),是直接建構內在知識的過程。有人慢,有人快,但快慢無法說明學習效果。現實中更多的衡量是在短時間內進行的,但并不能說沒問題。

用什么手段來衡量?

  測試。那么有沒有一個專門衡量高效課堂的一套評價體系?沒有。 唯一的手段就是日常的考試,包括高考、中考。如果您的成績高于沒有搞高效課堂的學校或班級,恰好說明,高效課堂迎合了應試教育。

衡量什么?

  高效只是高質量可能出現的特征,沒有它未必不高質,有了它未必高質。高質量測試,學科不同方法也不同,語文最好的方法是作文,物理化學最好的方法是實驗,數學最好的方法是建模。然而當前沒有一家考試采用上述高質量測試形式的。

四、當前的“高效課堂”真的高效嗎?

  始發于“導學案”的“少教多學”“先學后教”為當前“高效課堂”所力捧。課堂老師的用時少了, 課前和課后學生要處理大量的學習內容,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把課堂教學、課堂學習的任務向前延伸,竟然被當作了教育教學規律的新發現。這些所謂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加重了學生課外負擔,實際降低了教學質量。

  高效課堂下的任課教師,其核心任務就是編制導學案。備課變成了出題,上課變成了解題。然而導學案的使用,只是將過去的被動聽課,轉變成被動學習而已,并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它嚴重擠壓了生成和學生的真正需求,越高效越遠離學生為本的原則。

  課堂教學的流程模式,逐步被固化,逐步被所有學科所學習模仿,既不能給教師個性化的發揮空間,更不能給學生提出問題的任何機會,讓徒有形式的匯報表演成了學生唯一的“享受”。什么“對學、群學,小組展示、點評”等學生和聽課領導喜聞樂見的形式,被不斷地復制,嚴重地干擾了大多數學生的獨立思考。沒有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豈能高效?“合作探究”原本是有效課外學習形式,也被“高效課堂”引入課堂教學,于是就產生了無數荒唐可笑的幾分鐘合作探究。如此的高效,只能是形式主義的高效,只能是自欺欺人的高效,只能是低幼問題問答的高效。

五、訓練得高效就意味著獲得高素養了嗎?

  

  眾所周知高分來自高強度的訓練,于是高強度訓練自然成了高效的秘訣。這個婦孺皆知的秘訣,在屢試不爽的實踐證明下,越來越占據了“高效課堂”的核心地位,名為“少教多學”實為“少教多練”。一切為了考試的訓練體系往往被制定得完整而周密。老師們無奈地在學校的訓練流水線上,鍛鑄、雕鑿著符合“標準”的零件,似乎一旦通過考試這些零部件就可兼容于整個社會大機器,全然不顧高分低能“產品”的成倍增長。

  訓練的意圖是要速成,速成的檢驗是考試,考試已越來越偏離了社會的需求和生命成長的規律。越訓練素養越低,越訓練潛力越被抑制,越訓練越會成為不由自主的機械、渴望停息的受損馬達。狹隘的應試訓練實質是一種反智行為。

  實踐性的技能和體現童子功的基礎技能,自然需要一定熟練程度的訓練,但不是所有的能力都需要高強度的大量訓練。學習也不全是能力的習得,還有知識的積累、境界的提高、視野的闊展、潛能的發掘。做題能力不代表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喪失自由和想象力的訓練,只能代表教育走向反動。

  “高效課堂”模式下的語文教學,不是閱讀品味,而是解題訓練;不是熏陶感染,而是統一答案;不是感受經典的無窮啟發和梳理基礎規律,而是背誦滿分作文的行文技巧和得分策略;不是分門別類掌握一般實用文體寫作本領,而是企圖利用文藝腔一招鮮打遍天下;不是充分想象體會每一首詩的美妙意境,而是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言志”標簽來概括詩意;不是跟著古詩文曲徑通幽尋找撫慰靈魂的精神家園,而是迅速用今人的“核心價值觀”指點先賢;不是細吟慢誦反復品味語言的無窮魅力,而是只完成默寫來對付中考高考。如此的高效,那些生動感人的語言文本就無法滲透到學生的情感世界中,無法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潛移默化,滋養浸潤。

  “高效課堂”模式下的數學教學,不是耐心歸納,而是快速演繹;不是研究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復雜關系,而是只追求單線條的邏輯關系。求證只認最簡捷的經典方法,排斥慢而偏長的學生思維;建構只管相鄰關系,不管縱深之間的遙遠關系。學習原理只管做題時套用,不管“歸納先、演繹后、類比補充”的完整理解。如此的快速高效,只能是學生的數學思想越來越淡薄,邏輯能力越來越低下。

  “高效課堂”模式下,歷史不管通史的貫通研讀,只管單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及結論;化學不管學生的探索實驗,只管記憶分子式、方程式、物質屬性、反應條件、反應結果;生物不用顯微鏡,不摸標本,不搞實地觀察,只會在紙上認讀細胞分子結構。如此高效地認識人類歷史、微觀世界和生命科學,其實連應試的目的都無法達到,更不用說為日后科研奠定基礎了。

六、“高效課堂”能給教育帶來什么?

  “高效課堂”催生了各種模式化的課堂,造就了千篇一律的流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被裝在形式大于內容的模式中。什么“10+35”教學模式、“271”等教學模式,創造的結構上的效率,刺激著眾多“改革者”拼命將教學任務、學生和老師裝到各種模式和流程中。表面看起來是老師熟練地操縱著環節,實際上是環節在操縱著老師。在預設的環節中,老師成了課奴,學生則是課奴之課奴。環節為貴,老師次之,學生為輕,這是課堂教學最可怕的異化。這種異化最終不僅不能代表中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甚至連應試教育的高效也不能實現。

  “高效課堂”造就了缺乏思想的教書匠,還催生了高效的集體備課制度。備課組分工備好某一課,或分工負責知識背景、教材解讀、拓展研究、課后練習的編寫。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集體備課中大多數人缺少了深入備課過程的體驗,缺少了這種體驗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如文學作品鑒賞,缺少了備課中的審美體驗,就減少了和學生分享審美體驗的機會,甚至老師的情感會游離于作品之外;再比如備課中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缺少了排除錯誤的體驗,就會在課堂中增加潛在錯誤的可能,自然就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走出錯誤。這些退化為教學設計的搬運工,無法指導學生走向美好未來。

  “高效課堂”成就了做題機器應試高手。高效課堂對學生來說就是解題的高效。在高考中考的影響下,所有測試題都已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模式。這些套路和模式反映了一些類型化問題的因果關聯,但它們并不代表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會解這些題也并不意味著訓練了基本能力基本素質,訓練這些題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這些題無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高效的實質是速成,速成有違百年樹人的教育規律,將教育這個需要慢的藝術,改變成了只求快的技術。教育的意義被降低到技術層面,是教育的大倒退。

七、擺脫模式和技術困擾,實現課堂的真正轉變

  破解高效課堂的上述難題,必須在教育理念層面,實現新課堂的真正轉變: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轉變 ;由解決問題,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轉變;由老師提出問題,向學生提出問題轉變;由鼓勵發散思維,向訓練科學思維轉變;由標準化總結,向開放式總結轉變;由課堂中的合作探究,向課外合作探究轉變;由“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改革模式向“教師學生互為主體”的成熟模式轉變;由學以致用,向滿足求知欲挑戰欲轉變。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537814b20102wb69.html)

[高效課堂盛行的反思]相關文章:

1.高效課堂教學隨筆

2.小學教育高效課堂論文

3.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案

4.學習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

5.有關高效課堂的心得體會

6.學習高效課堂心得體會

7.工藝美術高效課堂的構建論文

8.高效課堂教學計劃例文

9.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論文

10.小學高效課堂心得體會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蜜桃 | 日韩欧洲在线高清一区 | 亚洲在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日本高清在线卡一卡二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欧美香蕉一区 | 久久亚洲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