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發(fā)布時間:2017-12-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故鄉(xiāng)

魯迅

【教學目標】: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fā)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系人物所處的典型環(huán)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小說采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4、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教學難點】:

1、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解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板書: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選自他的小說集《吶喊》的小說是哪一篇?(明確:《社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于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xiāng)》(板書:故鄉(xiāng))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xiāng),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寫的故鄉(xiāng)是什么樣的故鄉(xiāng)呢?

二、指導學生探究寫作背景:

提問:本篇小說的寫作時間是哪一年?(明確:1921年1月)如果時間倒退10年,同學們想一想在中國大地上發(fā)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雖然已經過去十余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zhàn)不已。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在饑寒交迫中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xiāng)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敝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涼,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見聞為素材寫了這篇題為《故鄉(xiāng)》的小說。與我們學過的小說不一樣,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復習小說知識:

提問: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什么?(明確: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今天我們就從人物入手來研讀這篇小說。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思考:

⑴、劃分文章的結構。

提示: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jié),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確:"我"回故鄉(xiāng),"我"在故鄉(xiāng),"我"離故鄉(xiāng)。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xiāng)。"我"在故鄉(xiāng)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 "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鄉(xiāng)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6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xiāng)。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

⑵、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明確: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為他是小說的描寫中心。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重逢,寫出了他的變化,寄予無限的同情;宏兒和水生正是我與閏土的后輩,他們是 "一氣"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 (對比的描寫方法)

(一):潤土

1、少年--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

   中年--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學生會找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

教師小結:

⑴、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 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 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 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 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然、憫然)。

⑵、動作、語態(tài)對照:

少年閏土:巧于雪地罩捕鳥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問,甚至 “我”沒有問,閏土便說出了許多“天下的新鮮事”,將心中的話盡情傾吐(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tài),歡喜--凄涼--恭敬;共說七句話,前六句用斷 斷續(xù)續(xù)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用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 ;說話后的神態(tài),“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⑶、對“我”的態(tài)度的對照 :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 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 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guī)矩”(被封建禮教所牢牢束縛)。

⑷、對生活的態(tài)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著熱 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 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3、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 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4、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學生自己找出并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⑴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⑵家鄉(xiāng)景物的對比

【作業(yè)布置】:分析小說中楊二嫂和家鄉(xiāng)景物的對比

【板書設計】: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閏土                               對比

二十多年后:木偶人

【課后記載】:

9、故鄉(xiāng)

魯迅

【教學目標】: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fā)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系人物所處的典型環(huán)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小說采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4、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教學難點】:

1、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解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br>

1、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2、小說的要素是:         、         、         。

 3、故事情節(jié)分為      、       、       、        。

 4、《故鄉(xiāng)》選自《           》   ,作者        ,寫于         ,在這前十年,中國爆發(fā)了       革命。

5、小說按       順序安排情節(jié)。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

       、       。

明確:

1、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

2、 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3、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4、《吶喊》,魯迅,1921年,辛亥。

5、 時間,"我"回故鄉(xiāng),"我"在故鄉(xiāng),"我"離故鄉(xiāng)。

二、新課講授:

1、分析楊二嫂的形象:年輕時的楊二嫂與中年的楊二嫂的對比

教師小結:

年輕時:年輕美麗,人稱“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中年:“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自私、尖刻、貪婪、勢力,愛搬弄是非

通過對比,突出了楊二嫂的可悲、可憐、可氣、可恨。年青時的美,成了獲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時,她把任何東西都當作獲取利益的手段。

2、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明確:通過外貌、對話、動作描寫楊二嫂形象。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zhèn)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3、環(huán)境對比(小說中現實的故鄉(xiāng)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形成對比)

眼前的故鄉(xiāng)是一幅荒村圖:天氣是陰晦的,冷風嗚嗚地響,蒼皇的天底下橫著幾個蕭索的鄉(xiāng)村。(這幅荒村圖生動地顯現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的衰敗景象,也襯托了“我”的悲涼心境 )

以前的故鄉(xiāng)是那樣美麗:“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樣描寫傾注了“我”對故鄉(xiāng)、對童年生活、對少年閏土的無比深厚的感情。)

小結:故鄉(xiāng)景物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舊中國農村日益衰敗的趨勢,也為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創(chuàng)造了非常適宜的環(huán)境。

三、分析議論作用:

剛才我們通過研讀發(fā)現,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表現了故鄉(xiāng)的人和事都發(fā)生了變化,下來我們總結一下:(見板書)

回憶中的故鄉(xiāng)

          ↓              楊二嫂

故鄉(xiāng)的景色 → 變←故鄉(xiāng)的人

      (對比手法)       閏土

          ↓    

現實中的故鄉(xiāng)

理想中的故鄉(xiāng) 

作為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對故鄉(xiāng)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于衷 , 他有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主要體現在最后三個自然段上 。 閱讀后解決兩個難點 。 

    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義 。 

      明確:是我們未經生活過的,不同于“我”、閏土、楊二嫂的生活 。 實質上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消除封建剝削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 膜的生活 。 

    第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 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 

      明確:這句話比喻確切、含義深刻。它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 , 等于沒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新生活要從斗爭中獲得。這表現了作者踏平路上荊棘,爭取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這一名言體現了十分重視實踐意義的深刻哲理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鼓舞人們?yōu)橥品f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奮斗。 

作者是用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來描繪20年前的故鄉(xiāng)的美麗和未來故鄉(xiāng)的美麗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畫面中有一個小英雄,而后來的描寫中卻沒有了,如果再給這幅未來美麗的故鄉(xiāng)圖畫畫上人物的話,要畫上誰合適呢?根據小說想像一下 。 

    明確:宏兒、水生,因為魯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認為宏兒和 水生應該過一種新的生活,所以對新生活展望的畫面上要畫上這兩個人物 。 

【作業(yè)布置】:

1、 課后研討與練習。

2、《長江作業(yè)本》第9課

【板書設計】:

回憶中的故鄉(xiāng)

          ↓              楊二嫂

故鄉(xiāng)的景色 → 變←故鄉(xiāng)的人

      (對比手法)       閏土

          ↓    

現實中的故鄉(xiāng)

理想中的故鄉(xiāng) 

【課后記載】:

 

李衛(wèi)民

[故鄉(xiāng)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教案設計

2.九年級《故鄉(xiāng)》教案

3.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楊修之死》教案設計

4.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心聲》教案設計

5.人教版英語八上冊教案

6.九年級語文《故鄉(xiāng)》教案

7.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英語課件

8.大海啊故鄉(xiāng)教案

9.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人教版九年級《陳涉世家》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级中文字幕片 | 亚洲无AV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永久免费 | 在线视频国产1024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