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教學】(1分鐘)
師生互致問好,檢查學生出勤情況。
【復習提問】(3分鐘)
回憶學過的詞,并說說詞的特點
【導入新課】(3分鐘)
1、 聽樂曲說出曲名《送別》
2、 導入 別離之情詩詞中歷寫不衰的主題,如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今天來學習一首關于離別的詞《雨霖鈴》(板書
【講授新課】(72分鐘)
一、 走近作者
1、 學生介紹柳永概況。
2、 教師補充: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他對北宋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與影響,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詞長調,對宋代 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第二他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善于鋪敘、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語言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美。柳詞在宋代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處,既能歌柳詞。”
二、 背景資料
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這首詞寫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愛的人痛苦分離的思想感情。
三、 重難點解決過程
(一)齊誦《雨霖鈴》
(二)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語調(悲凄低沉)
(三)學生隨錄音帶自由讀全詞理解詞義,在音樂中進入詞所描繪的情境,并使詞的意境在頭腦中浮現出來,從而把握詞的景與情領悟意境。
(四)賞析詞的意境
1、 讓學生把上下篇內容生動地描述出來。
2、 教師示范:一個秋天的傍晚,一場暴雨剛剛停歇,蟬凄切地鳴叫不已,詞人面對著長亭,心情更覺悲涼。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蓬帳里他的心愛之人為他送行,兩人面對美酒佳肴卻毫無心情,正在戀戀不舍之際,船夫催促著“開船嘍--開船嘍--。”兩人雙手緊握,淚眼相對,有千言萬語要說卻哽咽著說不出一句話來。詞人想在即將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霾,空曠的天空。
小結:上篇寫的是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長亭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緊承上篇:是詞人想象別后的情狀,小船臨岸,詞人酒醒只見習習曉風吹拂楊柳,一彎殘月掛在天空。詞人現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總結:全詞凄涼的意境讓我們感覺的濃濃的別離之情。
過度:我們的生活里也有別離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達出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雨霖鈴》的寫法。
(五)鑒賞要點(先讀后賞,在探討)
1、融情入景的寫法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 “長亭” “驟雨”詞人一開頭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來渲染氣氛,“寒蟬”透著秋意,而蟬的叫聲更讓人感覺的悲涼,驟雨過后天氣陡然變涼,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這首詞不僅交代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更是在寫心情。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虛構的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空闊的楚天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變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煙波,另人惆悵;沉沉的暮靄讓人壓抑憂傷,那空闊的楚天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對景物的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一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詞。這沒有一個字寫情,而沒有一個字不寫情。李白詩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后,楊柳和離別就似乎有必然的聯系了。借楊柳抒離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楊葉比愁眉,愁長比柳絲。”因為有這種習俗的存在,所以離別的人一看楊柳就會涌起離愁別緒,因而“楊柳岸”三個字明寫前景,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韻味。詞中“曉風殘月”也是最能觸動人的感情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曾寫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秋月的風是涼的,秋日的早晨的風更涼;月光是清冷的,殘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殘月就顯得特別凄涼。所以曉風殘月給人一種特別濃重的凄涼冷落之感。
這樣在短短的兩句詞里,作者集中寫了一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而這幅凄清的畫面又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里--酒醒之后,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更何況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悵和眼前最能觸動離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這情景是多么的凄涼難耐的啊!
2、虛實相濟(簡單介紹)
詞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片對別后生活的設想,則是虛寫了。虛寫中所著意描寫的是詞人孤單寂寞的心情,連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讀完下片回過頭來看上片,便會懂得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確是難舍難分啊!
(六)再次齊背《雨霖鈴》
四、 板書設計
寒蟬 長亭 驟雨 實
煙波 暮靄 楚天 虛
楊柳 曉風 殘月 虛
【課后作業】(1分鐘)
預習現代詩二首
語文
[《雨霖鈴》教案 (語文版高一上冊)]相關文章:
1.雨霖鈴教案
5.語文版小學課件
8.高一政治試講教案
9.高一化學教案
10.高一安妮日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