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猛祥 郵箱:guodong163@163.net
以往的中學文言文教學,多半是老師講,學生聽,文言文教學與現代文教學相比,其便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死角”。新的世紀已經到來了,在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努力將這個教學改革的“死角”清除掉。
我認為中學文言文教學不僅應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意義,而且更應該體現出語文的人文性,將文言文教學的情、境、語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學生在掌握語言和讀寫方法的同時,陶冶情感,豐富美感,增強對文言文的領悟力和學習的主動性。以下就新世紀的文言文教學應具有的生動形象性、現實性、人文性簡單談一談。
首先談生動形象性。這里的生動現象性指的是用生動的教學來體現文言文的生動現象性,從而來顯示文言文的博大精深。燦爛的古典文學為我們展現了我國古代歷史與文化所特有的價值,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搖曳多姿的文學風格,創造了無以倫比豐富優美的民族語言,這些博大精深的東西卻因年代的久遠造成的語言環境、語言特點的不同,而使學生難以進入正常的閱讀,理解狀態。為了使學生把握好文言文的整體性、藝術性,并保持學生敏銳的感受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盡量保留文言文中的韻味,情調,人文色彩,避免使學生把文言文當成枯燥難懂的語言符號。為此教師可以從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入手,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的文質兼美,形神俱佳的意境與美感。采用方式,例如:
1、以美讀感知情境。通過教師輔導,學生應以聲傳情,聲情并茂,使學生進入作者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感受到作品所蘊涵的感情與意境。如,學習《口技》,通過美讀,可使學生感到如聞其聲,如身臨其境。
2、變“枯燥”的文言文為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的特點,對課文進行加工處理,充分挖掘課文的“故事性”內容,以“故事性”來展示文章的生動形象性。如學習《愚公移山》,可抓住“愚公移山”這個寓言故事來進行描繪,為學生學習課文,理解道理,進行情景前設和氣氛營造。
3、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并受到形象美的感染,同時達到縮短歷史距離和消除語言隔閡的效果。
接著談現實性與人文性。這里的現實性與人文性即是從實際出發用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學活動來揭示歷史久遠的文言文中包含的現實意義及人文意義。
文言文教學較現代文教學困難,除了語言和語法結構的差異之處,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對文言文的時代背景及蘊含其中的深刻道理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掃除字詞句障礙外,還需盡可能地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把學生帶入文章借以產生的年代中去,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較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通過入情入理,談古論今的教學活動,把文言文中表達的情感、理喻潛移默化地傳給學生,使他們感受到那些名篇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因其語言美,吏重要的是因為文中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亙古難移影響至今的人文思想。把優秀文言篇章的教學活動當作一種社會文化活動,把文言文教學課上成人文教育課,以人文教育帶動古漢語教學,引導學生從作品的人文思想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結構美,進而理解文章所蘊涵的歷史文化沉淀和現實意義。若再將文章的觀點引入現實生活,引進時代的活水去滌蕩課文,留下有價值的東西為我們所用,完成對課文的高層次認識,從而賦予文章以新的活力--接近生活、貼近生活,寫作便是實現此目標的一大途徑。
“文以載道”,教學更是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使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得到人生啟迪,教師應自覺地運用“主體教育”理論指導教學,開展主體性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教學不僅是突破語言難點,更是吸收歷史人文思想,促進自我發展的良師益友。除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外,在文言文教學中還應注意運用“本體教育”方式,關心學生的價值取向。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一顆博愛、寬闊敏銳的心,教學中“以析促評”“披文入情”,以優秀作品反映的真實情感、深刻哲理、思想火花啟迪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培養他們對 知識、對事業、對完善人格的執著追求精神。這樣使文言文教學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與能力的獲取,還關注學生個性、情操、情感和思想境界的發展,以體現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將教育的著眼點和歸宿點真正指向學生本身,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也體現出教師的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新世紀的文言文教學將是發嶄新的面貌出現的,因為它具有別開以往的形象生動性、現實性、人文性的特點。
[生動形象性現實性人文性]相關文章:
3.
4.
5.生動的描寫剪紙的作文
8.預備黨員學生動員大會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