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不要磨掉學生個性
李希貴
在某地考察一所在當地蠻有名氣的小學校時,主人帶我們參觀一個被稱為“個性空間”的大樓。進去才知道,所謂“個性空間”,其實就是一個學生課外活動的場所,彈琴、吹簫、舞蹈,乍一看熱熱鬧鬧,可再仔細看看,就感到有點不對勁。
閱覽室里,讀書的學生有站的,有坐的,可站的都是同一個姿態,坐的都是同一個標準。尤其叫我們難受的是,席地而坐的孩子們不僅手里拿書的高度個個相同,而且連盤腿的弧度都是一樣的。主人本來可能是向我們展示學生在閱覽室里的自由,可這種統一的“自由”實在令人悲哀。我認真看了一眼他們半空的書架,發現大都是適合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基本上無書可讀。至于科普、歷史等書籍更是鳳毛麟角。在這樣一個閱覽室,我不知道怎么培養個性。而合唱團、器樂隊的排練,更叫我們不安。小隊員們一個個面部表情緊張,生怕出什么差錯,三分的情緒在表演,七分的精力在用眼睛瞥著我們這些考察的人們。
我強烈地感受到,“個性空間”里的孩子們似乎都在努力成為和別人相同的人,都希望成為討別人喜歡的人。“個性空間”里的孩子們,最終可能都有了一些特長,但他們卻在悄悄地“消磨”著自己的個性。
所謂個性,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前者指人的需要、動機、興趣和信念等;后者指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使個性成為一個整體結構。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個性全面發展觀中,特別強調人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審美的、創造的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人是一個整體,個性當然也是一個整體。一個藝術家,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把樂器弄出優美旋律的人,而且還應該有藝術家的眼光,藝術家的胸懷和藝術家的情操。一個運動健將,不應該僅僅跳得高、跑得快、拿到獎牌,而更重要的是用那種力爭上游的精神去感召人。這樣說來,個性的培養就顯得不是那么簡單。不是說誰學會了吹笛,于是吹笛成為他的個性;你學會了草編,草編也就成了你的個性。重要的是,在這些興趣活動中,你給了他更重要的情感、智力、道德和審美的東西是什么,你有沒有為他的人格鍛造淬火。如果你給他的僅僅是特長,那你就不算什么“個性空間”。
過去,我們用一次次的練習、作業充塞學生的時間、空間,學生處于被動的、疲憊的應戰狀態,沒有了個性自由,個性自然沒法發展。但是,我們切不可走到問題的另一個方面,表面上,給學生更多的空間了,從單純的必修課里解放出來,卻又陷入了所謂“自由的泥沼”。在表面的自由下,學生必須學會這一個特長,必須練就那一番功夫,甚至連培養什么樣的個性都由教師給設計好了。事實上,教育并不是由教育者替代學生設置模式,個性更不是教育者一拍腦袋為孩子們想出來的,教育不過是創造環境、設置條件、營造氛圍,讓學生有廣闊的心理空間和心靈自由罷了。
最后,我又想起了“個性空間”里孩子們的一個細節,當我們的考察剛剛結束,孩子們便飛出了“個性空間”,問他們為什么,回答竟然是“完成任務了”。我為之悲涼。他們把“培養個性”的活動看成是做給人看的任務,是在應付學校的安排,在這種造假活動中,形成雙重人格的個性也就在所難免了。小心,切不可培養了特長,又消磨掉了個性!(李希貴)
《中國教育報》2002年6月16日第3版
[教育時評:不要磨掉學生個性]相關文章:
10.學生個性自我介紹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