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一中張曉斌
在人類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界大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公開課、創優課、示范課沒有了多媒體似乎就不成課,對教師們的要求中也有一條就是“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們學電腦、用電腦備課、上課蔚然成風,一些教師們甚至熱衷到了所有的課都想用上多媒體的程度。在這一番“熱”中,筆者覺得有必要對多媒體教學的優劣,作一些冷靜的思考。
思考一: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在語文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具體來說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起興趣,提高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了不起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甚至一些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時多媒體教學這種新形式的出現,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處綠洲。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心,使學生對上課又有了興趣,使課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
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將以住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學生可以看到那生機勃勃的“春”,聽到那洶涌澎湃的“潮”,感受到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蓮”。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布朗運動、細胞分裂、火山爆發……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較真切的認識。如在《聽潮》一課中,我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在一片海潮聲中,屏幕上出現了課題,然后是作者的頭像和簡介。這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文章所描寫的境界之中,為達到學習作者以文字寫聲音的目標打下了基礎。朗讀時,我用了三段音樂進行剪輯,前一段是海潮聲,從“大海上一片寂靜”起用的是杜塞尼的小夜曲,“不曉得過了多少時候”又配上了永樂大鐘的鐘聲,最后在海潮聲中結束全文的朗讀。范讀結束,學生們掌聲雷動。我想這掌聲有一大半是給這段音樂的。可以說這段音樂使得這些難得見大海一面的山里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了潮的味道,同時這段音樂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們朗讀的積極性。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多管齊下,強化記憶。
學習中,記憶是一大難題,許多學生厭倦了書本上的白紙黑字,一提起要記就頭痛。其實要提高記憶效率,除了下定決定、勤學苦練、集中精力、培養興趣、進行聯想等等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多個官能并用,也就是古人說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這是提高記憶效率的重要方法,其實還可以加上一個“耳到”,即“四到”。但傳統的課堂模式無法或很難做到這一點,用上多媒體就不一樣了。在《愛蓮說》一課中,我用Authorware做了一個課件,對于課文的重點:蓮與君子的品質的對照,我做了如下設計:在屏幕的右方,畫了一朵蓮花,在七個花瓣上分別寫上作者形容蓮花的七個短語。左邊是相對應的君子的品質,但順序是亂的,要求學生用鼠標將表示君子品質的字母拖到相應的花瓣中,每答對一句,屏幕上就顯示出一句鼓勵的話。當時,許多學生爭著要上臺操作,氣氛異常熱烈。在淡淡的古琴曲中,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的優美意境里,很快記住了蓮花的品質與君子的品質的對應關系,從而理解了作者以蓮自喻,表現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三、烘托氣氛,突出人文。
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在2000年,一部新教材終于出爐。新教材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語文學科應該承擔起傳播五千年泱泱中國輝煌燦爛文化的任務,新教材中古典文學分量加強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語文教學的任務首先是讓學生對漢語、文學有了解,而后進一步對以它們為載體的中國文化有了解,從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國文化的熏染。這一點恰恰是傳統語文教學手段忽視和難以傳播的。
多媒體可以用精美的界面、曲雅的音樂營造出良好的濃郁的中國文化的氛圍,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這是傳統語文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在《愛蓮說》課件中,我設計了如下的界面,在優雅的古琴曲《瀟湘水吟》中,水天一色的藍底上,畫面左邊一朵桃紅色的蓮花徐徐開放,之后,右邊一幅寫著課題和作者名的條幅自上而下慢慢展開,屏幕下方隨即出現排成弧形的五個黃色的圓形按鈕。整個畫面清新淡雅,有很濃的中國文化的意味,加上優雅的音樂,給人以鮮明的視、聽感受。課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情緒。
四、創設意境,感染學生。
我們的課文中,有不少離我們這個時代太遙遠了,要使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和感情,可謂難矣。我們要感動學生,常用上朗讀,但由于大部分教師朗讀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有些教師的朗讀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哄笑,課堂氣氛全被破壞。但若用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圖片,一段恰到好處的音樂,一組恰如其分的鏡頭……再加上專業人士的朗讀,往往能喚起學生的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
在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我意識到,那個時代離我們的學生已經太遠了,僅靠朗讀這樣的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會引起他們對這首詩的認同的。我想起了十年前曾深深感動過我的一部電影《周恩來》,以及施光南譜曲、李光曦演唱的歌曲《周總理,你在哪里》。上課時,我用電影中周總理逝世時和十里長街送總理的一組鏡頭來導入新課,再播放了歌曲《周總理,你在哪里》的錄音。然后,在低沉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二樂章《黃河頌》的音樂聲中,我播放了詩歌的朗讀錄音。影片、歌曲、音樂的輔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場,真正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意境,讓人如臨其境,深受感動。課后,我的眼睛是濕潤的,學生的眼睛也是濕潤的。
思考二: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多媒體教學有其優越性,但由于手段本身的特點及限制,它也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限制思維,不利拓展。
由于多媒體的“熱”,不少教師一哄而上,用起多媒體上課,全然不顧教學目的,而是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在詩歌教學中,也有不少教師使用了這種手段,將詩歌中的形象用圖象表達出來,美其名曰“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耳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云云。如有一個課件《望天門山》,制作者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詩中的“門”、“開”、“回”的含義,根據詩歌內容設計情景圖:將兩座山繪成門的樣子,兩山夾縫中長江水奔騰而下,沖破山的阻隔,一瀉千里。遠處,紅日碧水之間,一葉白帆飄然而來……古人云“詩中有畫”,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想將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畫面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學生,但這幅畫并不存在于屏幕上,而是存在于人們的心中。況且教師心中的圖畫再美,也不是大屏幕能夠完全展示出來的。更何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詩中所描繪的畫面也有自己的理解。這種將學生看做是一種容器,將自己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強加于學生的做法無異于是另一種“填鴨”,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被動地學習,創新思維從何而來?
二、制作困難,不利推廣。
多媒體已不再是聲、畫、像的簡單組合,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運用其中。一個好的課件,不僅僅是聲音、畫面、視頻、文字等的簡單組合,要制作一個優秀的課件,首先要對聲音、圖形、視頻進行一些處理,這就要求制作者至少能夠較熟悉地掌握五六種應用軟件如超級解霸、豪杰大眼睛、Acdsee、Photoshop、Premiere、Cool3D、Xera3D4、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等,這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并不是容易的事。縱觀我校200名教師,能夠制作課件的不到一半,能制作出高質量課件的則是屈指可數。
而現有的一些課件,如市場上出售的,網絡上下載的,教師們都是一句話:“不好用。”這原因很簡單,專業的計算機人員對計算機軟件很熟悉,但他們并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學生;其他教師制作的考慮了教材的因素,但由于水平的限制,制作又不精美。有一些計算機水平較高的教師制作的精美課件又不適應自己學生的情況。而一個好的課件則必須將教材、學生等因素綜合考慮進去,缺一不可。這就出現這樣一個矛盾:會做的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符合需要,要用的不知道如何去制作。
有一回我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課件《如夢令》。這首詞表現的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而制作者的水平實在讓筆者不敢恭維,課件打開后居然是呯呯呯幾聲槍響,出現制作者的單位,朗讀的畫面中,顏色一片慘綠,一條小船,如幼兒園兒童畫的一般,緩緩從畫面外面進入(注:是進入,不是劃入),左邊是一座亭子,下面是幾朵荷花,讀到最后,幾只白鶴,翅膀一動也不動,緩緩向上移動(注:是移動,不是飛起)……看了讓人直倒胃口。若將畫面倒過來看,再聯系前面的槍聲,似乎李清照是來打獵的,而不是來游玩的。如此課件,如何讓學生感受詞的美好意境?如何達到課堂的教學目的?如何傳播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三、素材缺乏,不利制作。
這也是許多教師反映的問題,要制作一個課件時,最頭痛的就是素材的尋找。筆者地處小縣城,這個問題尤其突出。想起當時制作《愛蓮說》時,光查找圖片就用去了半個多月時間,找同事,問朋友,進商店,上網絡,最終找到可憐的幾張圖片。幸虧當時有一位外校的同仁,到我校協助完成一項工作,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于是從他那里復制了一些,這個課件才得以完成。而最后的制作及調試階段不過一周左右,且這是筆者第一次用Authorware制作課件,還不太熟練。制作《周總理,你在哪里》時,為了找到電影《周恩來》的VCD光盤,筆者跑遍了全城的音像店,但一無所獲,最后終于在網上的一家書店里找到,趕緊郵購了來,險些趕不上教學進度。可見素材這個問題不解決,高質量的課件也不可能出現。
思考三:多媒體教學的改進。
一、聯合制作,以利質量。
前面提到,制作課件時會出現“會做的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符合需要,要用的不知道如何去制作。”這就要求必須有一個隊伍,這個隊伍應由教師和專業的多媒體制作人員組成,也就是上文說的“會做的”和“要用的”。這兩者單獨制作的課件不外乎有兩種:一是課件非常精美,但不符合教學的需要,二是能符合教學的需要,但課件“面目可憎”。在課件制作的過程中,兩者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能夠符合教學需要的課件來。
二、加強培訓,以利使用。
目前,教師的計算機水平普遍停留在“初級階段”,計算機水平不高,造成的問題一是不會制作符合自己需要的課件,即使制作出來了,也是面目可憎。這一點在上文已說過了。但更大的問題是別人制作好的課件交給你,也不會使用,有的教師甚至還要請一個操作員在一旁。筆者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教師在上面上課,突然遇到問題,將筆者叫上臺去替他操作。好一些的,注意力用到了計算機上,就顧不了學生,注意力用到了學生身上,就顧不了計算機。這樣都會大大地影響教學效果。目前對教師應該加強計算機水平的培訓,不能讓他們總停留在文字編輯排版這樣的“初級階段”,而應該鼓勵他們更深入地學習計算機知識,熟悉多媒體教學系統設備的使用,操作多媒體設備能夠熟練到“不經過大腦”的程度。這樣才能保證多媒體教學的效果。
三、素材共享,以利制作。
多媒體素材的準備工作量是很大的,一年多來,筆者感覺制作課件最難的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素材的問題,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注意積累各種素材,多準備些“米”。除此之外,還要實現素材的共享。否則,每次要制作課件都來臨時找“米”,臨渴掘井,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只有平時“深挖洞,廣積糧”,才能避免上述問題,提高制作課件的效率和質量。
多媒體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其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道路也一定是曲折的。以上只是筆者在學習和使用多媒體教學一年多的實踐中的一點感受。愿和廣大同仁們一起研究,探討,請同仁們不吝賜教,共同努力,使這種新的手段能夠揚長避短,不斷發展、發揮、發揚、發達。
[關于語文多媒體教學現狀的一些思考(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關于教師演講稿
7.關于中國夢的教師演講稿
8.關于做最美教師演講稿
9.關于中國夢教師情的演講稿
10.關于調度中心實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