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鳥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語言的特點及生動說明文的寫作方法2、分析本文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3、體會課文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步驟:
一、研讀第1至3自然段,討論:
1、文章介紹的是天文知識,開頭卻從杜牧的《秋夕》詩和中西方有關傳說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提示:杜牧的《秋夕》是什么意思?表達怎樣的感情?(參看第4自然段內容)中西方有關織女星的傳說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點?明確:杜牧的《秋夕》原本是描摹宮女的心境,表達宮女孤寂、凄涼的心情。而本文作者引用這首詩開頭主要是引出牽?椗,照應文題,同時充滿詩情畫意的詩句很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西洋人……天琴座。中國…七月七日相會。兩個傳說都給文章涂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同時這兩個神奇美麗的傳說,給人以許多美妙的想象,耐人尋味。文章這樣開頭符合青少年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使看似高深的天體知識顯得淺顯易懂,使學生容易接受,并能引起閱讀興趣,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了解科學知識。
2、這是一篇以介紹天文知識為主的科普文章,文中還寫到了與此有關的一些文學內容,這樣寫是否脫離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本末倒置之嫌?為什么?明確:首先,這些內容與文章要介紹的天體知識關系密切,如《秋夕》詩中提到的牽牛織女星就是文章要介紹的天體,織女星的美麗傳說也如此,因此并未脫離文章要說明的主要內容。其次,這是一篇科學小品,而科學小品往往既有較強的科學性知識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性和趣味性。這樣寫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
二、研讀第4至9自然段,討論:在介紹天文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在書上標注說明方法)明確:1、2段引用傳說,第4段對牽牛星作詮釋,第5段運用列數字的方法,具體介紹牽牛星、織女星距地球的距離,第6段給“光年”下定義,并用列數字說明一光年的具體長度,第7、8段都運用了列數字的方法,通過這些具體數據得知: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作用:引用、舉例子、作詮釋、列數字、下定義、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運用,把看似深奧的天體知識解說得淺顯易懂,使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討論:作者在介紹有關天體知識時,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明確:作者在這一部分里,從牽牛星織女星說到其他天體知識,由近及遠,沿著人們觀察天空的視線方向進行介紹。作者以四個設問句開頭,再回答提出的問題,層次分明。
三、研讀第10自然段,討論: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卻包含了作者一定的人生哲理思考。“憑這點高明處,我們就不必嘆息生命的短暫和藐小了!边@句話包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1.先齊讀最后一段,了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含義,見課文69頁注釋①。
2.展開討論,得出結論。討論時各抒己見,不求統一。結論由教師歸納總結。
3.教師作結:面對茫茫時空,人固然藐小,但不可悲觀,正是人類的生生不息一代代探索自然,發現其中的規律,才使人類社會不斷前進,證明人類力量是偉大的。所以人要自強不息,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四、總結全文,歸納中心本文從織女星、牽牛星的天文位置、傳說說起,介紹了光年、銀河系等有關天文學知識,并引申出人生短促、人很藐小的人生感悟。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目標
2、實踐活動:夏夜觀測牽牛星和織女星,寫 下觀察所見所感,字數不限。 作者郵箱:
[《臥看牽?椗恰返诙n時(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橋的第二課時教案
2.搭石第二課時課件
5.六國論第二課時教案
9.木蘭詩第二課時教案
10.菩薩兵第二課時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