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志慧 朱清剛
[教學目的]
1.了解文章依次質疑了哪些有關《楓橋夜泊》的“新解”。
2.體會反駁“新解”的方法及語言特色。
3.培養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學修養和審美鑒賞能力。
4.引導學生認識敢于質疑、探究學習的可貴意義。
[教學重難點]
1.在梳理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本文的駁論方法。
2.注意駁論文語言的特點,體會設問、反問修辭方法對加強駁論效果的作用。
3.領會“質疑”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讀議結合,注重個人閱讀感悟。
2.提倡合作討論教學法,積極交流,彼此啟發,體現教學中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集體背誦小學學過的《楓橋夜泊》,請一位同學談談這首詩描繪的內容。)張繼的這首寧靜清麗、意境幽遠的詩歌受到了歷代人們的喜愛,有人為了翻新,對這首詩進行了一番“新解”,也有人就此“新解”予以了反駁,究竟孰是孰非,“文字大戰”如何裁決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劉金同志的《<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二、解題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即質疑對《楓橋夜泊》的所謂新解。“質疑”即提出疑難問題,對該“新解”表示疑問;要列舉理由,否定別人的錯誤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可見本文屬駁論文。以反駁為主的議》論文通常叫駁論文,即通過反駁對立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常常運用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和反駁論證等三種方法。反駁論點是直接將對方的觀點駁倒;反駁論據是指出對方論點所依據事實的虛假性或片面性,從而駁倒其論點;反駁論證是指出對方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系方面的錯誤,進而指明不能由對方的論據得出相應的結論,因此其論點也不能成立。駁論據和論證最終是為了駁論點。同時駁論往往跟立論緊密聯系著,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觀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以便徹底駁倒對方的錯誤觀點。
三、研習課文
1.默讀課文,理清思路
原則:眼、手、腦并用。
要求:(1)標自然段序號,自查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揆情度理 招徠 索隱
積累下列詞語:
望文生文 膾炙人口 匠心獨運 索然無味 無懈可擊
好事之徒 揆情度理 牽強附會
(解說: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如正確、自然使用工具書,使字音讀準,釋義確切,探知淵源,并善于積累語言,使之成為真正的“習慣”。)
(2)思考中心問題:作者反駁了對立方的哪些“新解”。然后試列出本文的結構示意圖(可以是提綱式、網絡式等)。全文共8個自然段。文章起筆即談到“前兩年就聽到有人對這首詩中的‘烏啼’、‘江楓’、‘愁眠’作了考證,……然而聽得多了,不覺產生了一點疑問:這些考證是可靠的嗎?……”點明要對“烏啼”、“江楓”、“愁眠”質疑。縱覽全文,作者分別在第3、第4及第5-7自然段對首句所提出的三項內容分別照應,逐一反駁,并構成了全文的主體部分。第8自然段則以“總之,我覺得,這樣的‘新解’,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為小結,再次強調自己的立場,并提出善意的告誡,收束全文。因此,可編寫下列結構圖:
(解說:默讀可以獲得一種“純自我”的閱讀體驗,不受諸如朗讀等形式出現時別人聲音、語速等含有情感成分的暗示,是一種最直接、完整的人與作品“第一次親密接觸”--可以說,它是初讀文章、獲得整體感知的最佳途徑。在默讀基礎上,若能緊緊把握住全文的基本問題“什么新解”、“如何反駁”,就不難理出全文的大體思路、整體布局了。讓學生運用結構圖來表達文章的主體內容及內在邏輯關系,具有像建立交橋似的立體思維,如果學生列得較為詳實,說明此類學生邏輯語感強,內在思維語言和外在表達語言具備了邏輯思維能力;如果學生寫不完整,尤其是種屬關系不明,則其兩種思維水平還停留在平面上,邏輯語感還不具備,今后的語言訓練要注重其邏輯思維的發展,使思維具有抽象性。對于初三學生來說,能夠獨立感知全文,獨立思考第一步,獨立了解文章的主體內容,使文章也了然于胸。其過程可能是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理解得可能完整、正確,也可能零散、偏頗,但這是一個可貴的“悟”的過程,“悟”的鍛煉。我們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體驗,并引導他們敢于、善于積累自己的閱讀感受。)
2.交流學習成果。
可以到黑板板演或利用實物投影儀等方式,由2-3名學生講解問題答案及結構圖。
(解說: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加強師生、生生互動,互相啟發。)
3.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學習第一部分(1-2)
A.朗讀這兩個自然段,考慮應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第1自然段連用了3個問號疑問,應用質疑語氣。第2段以“我認為”起筆為首句,是強調作者觀點的中心句,要用肯定的、斬釘截鐵的語氣,從第二句起,“你看:涼秋夜半……”要用寧靜、惆悵的語氣,盡力用語言營造出《楓橋夜泊》詩的意境。
B.作者既然要質疑“新解”,為什么在文章第一句卻談到:“前兩年就聽到有人對這首詩中的‘烏啼’、‘江楓’、‘愁眠’作了考證,初聽覺得很新鮮,同時也對自己過去望文生義的理解感到慚愧……”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當我們聽到對古詩詞翻新的解釋時,往往很好奇,覺得新鮮,也自然“反思”自己對此詩的原來理解,這是人們的正常心理,作者這樣起筆,易與讀者形成共鳴,“是呀,我也會這樣”。然而,作者也暗藏伏筆,一個“初聽”預示這是直覺反應,非理性認識,緊接著作者發出三個“是……嗎?”疑問,“這些考證是可靠的嗎?是必要的嗎?它究竟是提高了這首詩的藝術價值,還是貶低了它?”環環相扣,將讀者帶入了深層思索的空間,這樣迂回作戰,符合人們的閱讀心理,利于讀者對自己觀點的接受。
(2)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反駁關于“烏啼”新解的方法。
A.請兩位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一生讀“新解”部分,一生讀“反駁”部分。
B.分析作者從幾個角度來反駁,提示性詞語為“其次”、“第三”。首先,援引《烏夜啼》、《烏夜啼引》、《短歌行》等,論證“烏鴉夜啼”存在的可能性,說明不能用普遍概括特殊,屬引證法。其次,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從很多祝英臺讀書處,梁山伯墓、梁山伯廟的出現,證明烏啼橋可能是后來的好事之徒命名的。第三,采用正反對比的方法證明“烏啼橋”不合常理,這樣層層深入,令人信服。
(3)以四人小組為基本單位,全班分為左右兩大部分,以駁“烏啼”為例,分別學習作者是如何反駁“江楓”與“愁眠”的。
(4)以競賽的方式,分別請小組上臺展示合作學習結果。
(5)教師點撥、小結。
A.留心觀察高效學習的小組,肯定其做法與成績。鼓勵學生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注重對其儀表、口頭表達進行評價,以正面為主。
B.歸謬法是其主要論證方法。
(6)閱讀末段,交流對本文“質疑”的看法,激發學生敢于懷疑的精神,但須以事實為依據,本著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才能“作內行人”,“作踏實事”,嚴肅扎實治學。
4.欣賞品味
這是一篇典范的駁論文,作者成功地運用例證法、歸謬法等,從分析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人手,對“新解”先質疑,接著逐一反駁,或駁論點,或駁論據,騰挪變化,層層推進,說理透辟,條分縷析,綿里藏針。
文章在前段直接擺出對方“新解”--對“烏啼”、“江楓”、“愁眠”的考證,即連用三個“是……嗎”的疑問式,總體質疑,駁其論點。
只有駁倒敵論“新解”,自己的論點方能確立。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運用嚴密的措詞,復句句式如“無論如何不在于……,而在于……”,結合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一針見血地指出,《楓橋夜泊》膾炙人口是因其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而絕非其考證的“三座橋”、“一座山”,對方論點的虛假由此可見一斑。
文章寫到這兒,尚嫌單薄。在第3-7自然段中,對“新解”所考證的“烏啼橋”、“江村橋、楓橋”、“愁眠山”的論據逐一予以反駁。作者運用引證法,引用大量的實例,論證烏鴉夜啼存在的可能性。在第4段中,作者巧妙運用歸謬法得出即使“新解”能夠成立,這首詩的題目也應當改為“江村橋、楓橋夜泊”了的結論,語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證實在無多大價值,毫無必要。在第5段中直接運用反證法,關于對“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的新解,連用兩個“索然無味”反襯這些考證毫無意義。接著又運用歸謬法,詩因染了主觀感情,才有動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證,“月落”、“烏啼”、“夜半鐘聲”都變成死的了,引出其荒謬的結論,從而間接駁倒其論點。作者接著又駁其論據無文獻證明,不僅指出其論據的虛假性,而且照應開頭,提出這樣的“新解”其實貶低了詩的藝術價值,糟蹋詩。
這篇駁論文,條理清晰,層次井然,準確運用關聯詞,“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極富條理性。作者還巧妙用設問、反問和短句、復句等多種修辭方法、句式,使句子變化多樣,搖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開合有致。總之,本文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結構嚴謹,作者以輕松筆調信筆寫來,如聆聽長輩諄諄教誨,變枯燥深奧的學術研究為淺顯易懂的隨感,深入淺出,易于中學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5.課堂訓練
(1)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用概括性的語言及直觀的方式,完善本文的結構圖,并寫在書上空白處。
(2)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A.“江楓”的新解是什么?作者從幾個角度進行了反駁?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B.用橫線畫出本段的兩個反問句,并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C.結合本文談談你對文中“詩是要講究形象和意境”的理解。
明確:A題中“新解”的含義最直觀,若學會利用連詞的用法,角度問題即迎刃而解,然后從具體到抽象,可以歸納出本段采用了歸謬法。語言特點是準確幽默。B題“除了詩人自己,還有哪個能懂?”
“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均用反詰語句,有力駁斥了對方,引起讀者警醒,強調了自己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氣勢,是駁論文常用的句式。以此反饋學生對論證方法及寫作特色的掌握。C題從文章美學的角度,引發學生對關于詩歌鑒賞的思考,學生可能會回答得不全面、不深刻,但它具有潛在的教育功能,可以引導學生重視這方面的內容,并不斷積累有關知識。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6月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楓橋夜泊古詩教案
2.古詩楓橋夜泊教案
3.楓橋夜泊備課教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