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變 高考改革四年回頭看

發布時間:2016-9-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中國教育報  2002-09-19  教育部考試中心原副主任 馬金科 

 

  □命題改革堅持了“三穩”原則□開考綜合測試不能降低單學科的作用□“課改”與“考改”應相輔相成□考試科目由“剛性”開始向“彈性”過渡 

  新一輪高考“3+X”改革重點和難點在于內容改革,其目的是通過改革“考什么”,使高考更加有助于普通高等學校選拔合格新生,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從教育部改革方案發布并開始改革試點,直至今年全國都進行了改革實踐,已經有四個年頭了。那么,這幾年的高考內容改革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應該從哪些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措施?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不揣冒昧,想以“回頭看”的方式就下面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命題改革“三穩”原則保證了內容改革的健康發展 

  考試內容的改革集中體現在命題環節上。高考“3+X”內容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比以往更加注重對考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實踐證明,在命題環節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提出的“穩中求進、穩中求改、穩中求新”的“三穩”原則,才能保證高考內容改革得以穩步、深入、健康發展。 

  為逐步落實上述原則,命題部門和命題專家們做了長期的調查研究、總結命題改革試點經驗及深入開展教育測量學等多方面學術探討工作,主要包括:在深刻認識和理解國家對普通高中畢業生所要求必備的素質和能力基礎上,研究對進入高一級大學學習的學生應當考查哪些能力和素質;當前以紙、筆形式為主體的大規模統一考試,能夠測量學生哪些能力和素質;在推進內容改革的起始階段,在現實各種條件制約下,命題時怎樣具體體現對考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同時又不以突發的方式出現,使考生和社會各方面比較容易接受。 

  “遵循教學大綱,但在應用與選材上又不拘泥于大綱”的命題指導思想,有利于擺正考試與教學的位置 

  謹慎、穩妥地處理好高考內容測試范圍與高中教學大綱的關系,擺正考試與教學的位置,解除人們擔心“超綱”和增加考生學習負擔的疑慮,是改革之初遇到的另一重要問題。教育部在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命題范圍遵循中學教學大綱,但不拘泥于教學大綱”的命題指導思想,在改革實踐中得到了貫徹。 

  其實考試(社會化、大規模考試,不是校內考試)與教學如何擺正各自的位置,恰當處理高考考試內容測試范圍與高中教學大綱的關系,是自高考制度誕生以來一直存在著激烈爭論的焦點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誕生的高考《考試說明》就是為解決這一焦點問題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制訂高考各科《考試說明》,命題范圍和考試方式則以《考試說明》為依據,實現了命題范圍遵循教學大綱的科學銜接與過渡。盡管在此次改革之初,《考試說明》的存廢問題也曾引起爭議,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經實踐檢驗,制訂《考試說明》是一種好方式。 

  根據內容改革的新要求,科學制訂《考試說明》是一項科研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繁難任務。它必須與時俱進,既準確反映改革的新要求,又必須十分貼切地反映教學大綱的修訂變化情況及教材改革的新動態。所以《考試說明》近年來幾乎每一個學年度都進行修訂,這是客觀形勢的要求。 

  那么,改革過程中采取了哪些具體原則和辦法呢?主要有:在命題范圍的控制上,凡涉及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相關內容的測試,一定要遵循高中教學大綱,但在應用上又不拘泥于大綱,考生要能利用已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試題設計上要逐步實現由過去比較注重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轉變的命題原則,增加應用性和能力型試題;命題取材更加密切聯系我國和世界文化、經濟、科技、教育、社會的發展;在試卷類型與結構上采取了以單學科知識與能力測試為主導,增加“綜合能力測試”的試卷類型,注重打破傳統封閉的學科觀念,在考查學科能力的同時,向考查跨學科的綜合能力過渡;在試卷長度控制上要適當縮短,給考生留出更多思考作答的時間,逐步改革過去那種高速度、高強度應答做題的局面;在試卷中題目的布局上,要有利于考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作答,以利考生能力的發揮;在試卷總體難度控制上,隨著擴招形勢的發展適當有所降低,但要保持其固有的選拔功能和區分能力。 

  綜合能力測試項目的開考并不降低單學科的地位和作用 

  在強調內容改革這個重點時,突出了學科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考查力度,增加了“綜合能力測試”項目,這是高考“3+X”改革重在內容改革的一大特色。盡管人們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還是初步恰當地處理了學科能力與綜合能力測試的關系,既突出了內容改革這個重點,又比較符合中學教學的實際情況,確保了不降低單學科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具體的原則和做法是:在考查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對該學科知識的綜合性理解、掌握和運用的能力測試,而不只是死記硬背已有的學科知識;對小綜合(文綜、理綜)、大綜合(含政、史、地、理、化、生六門學科)能力測試而言,命題操作原則首先注重各單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跨學科綜合試題比重約占20%左右,將隨著中學教學改革進展情況而有所加大。從“綜合能力測試”試卷結構來看,小綜合基本體現各單學科的主干面貌,跨學科的綜合題目比重較小,整個試卷的“拼盤”結構明顯,而大綜合試卷很難體現各單學科的主干面貌,但“拼盤”痕跡比前者小些,這是由該項目的性質及在錄取中的權重、考試時間限制、試卷長度、難度控制要求等因素決定的。 

  “課改”與“考改”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密切關注和支持課程改革試點省參加高考“3+X”改革,努力做到“課改”與“考改”工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是內容改革過程中又一不容忽視的重要目標要求。最早參加教育部課程改革的兩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也先期參加了高考“3+X”改革。“課改”與“考改”都是教育部的工作部署,“考改”在內容上必須與“課改”的內容相銜接,使參加“課改”試點省的高中畢業生在高考中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從而實實在在地對課程改革起到支持與促進作用。為此,教育部考試中心曾組織相關命題專家對“課改”省進行了多次縝密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考改”與“課改”相銜接的單獨試卷,實際考試后得到了課改試點省及有關方面的認同。為探索大面積推廣高中課程改革和實施全新的課程標準后,高考內容改革如何與之適應積累了一定經驗。 

  考試科目設置由“剛性”開始向“彈性”過渡 

  在新中國高考制度半個世紀的演進與改革發展歷程中,考什么科目是根據中學開設的必修文化課程決定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進行過重要的調查或改革。直到此次高考“3+X”改革模式出臺前,所有過去那些調整與改革,都存在一個很大的矛盾--“剛性”有余,“彈性”不足,使得在考什么科目上,高校與考生都失去了選擇權。每次調整與改革都是文、理絕對分科,有時把某學科的必修課排除在高考科目之外(當然在會考制度基礎上實施的高考改革出現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且一定就是六七年之久,對高中教學帶來了深刻影響,多次受到教育家、兩院院士的質疑。 

  此次“3+X”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模式,筆者以為是解決上述矛盾的一個好辦法。“3”為語、數、外必考科目,體現了科目設置中的共性要求;“X”是選考科目,從理論上講,應涵蓋中學開設的所有必修科目,是開放的多個科目,由高等學校選擇決定,考生則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志愿選擇相關高校確定的科目參加考試。從而使高考科目設置由“剛性”向彈性過渡。直到今年祖國大陸都實行這項改革時,“X”的構成就出現了一些新形式,初步呈現了彈性趨勢,選擇性、開放性已露端倪。 

  建立學生在中學期間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獎勵記錄是內容改革的重要補充辦法 

  除推薦保送生、公認知名學科知識競賽優勝者等少數學生之外,對絕大多數考生來說,高考成績幾乎是他們進入高校的惟一依據,這也是多年來高考改革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之一。顯然要較好地解決這個矛盾,僅靠高考內容改革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幸好有消息說,某直轄市將試驗在錄取環節除依據高考成績之外,還將采信高中畢業生在中學成就的記錄,盡管具體實施措施還未出臺,然而,一旦付諸行動,筆者以為必將成為高考內容改革的一項重要補充辦法。 

  從深化高考內容改革的長遠觀點來看,由于現實的大規模、社會化全國統考機制存在著“先天”的局限性,測試內容設計再科學,也不能將進入大學學習的合格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素質一一測量出來,而沒有測量的那些特長、素質部分又不能在錄取環節得到正確、合法的反映,這對促進中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始終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因此,除依據高考成績之外,在高考錄取環節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辦法,記錄考生在中學取得的各方面的成績、表現,并確定其在錄取時所占的權重,是高考內容改革發展的趨勢要求。 

[漸行漸變 高考改革四年回頭看]相關文章:

1.是什么讓我們漸行漸遠

2.單位回頭看自查報告的范文

3.回頭看活動的自查報告

4.大學生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的思想匯報

5.課程改革論文

6.小學教育改革論文

7.事業單位管理改革論文

8.中國公司改革的總結

9.美術教學改革論文

10.企業改革標語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2023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 | 五月天丁香婷婷激情综合 | 色婷婷三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