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坡羊·潼關懷古》翻譯及注釋
《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天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下面給大家搜集整理了《山坡羊·潼關懷古》翻譯及注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注釋:
⑴中呂: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山坡羊:曲牌名。北曲屬中呂宮,十一句九韻。南曲屬商調,十一句十一韻。潼關:古關口名,在今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扼秦、晉、豫三省要沖,非常險要,為古代入陜門戶,是歷代的軍事重地。
⑵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⑶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涌澎湃。怒:指波濤洶涌。
⑷山河表里:即表里山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大河,內踞叢山,形成險峻之勢。表里,即內外,這里有相輔相依之意。《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注:“晉國外河而內山。”
⑸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⑹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一作“踟躕”“躊躕”。
⑺傷心:令人傷心的事,形容詞作動詞。秦漢經行處:秦朝都城咸陽和西漢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宮闕:宮,宮殿;闕,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觀。
⑻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亡:指政權的衰亂滅亡。
《山坡羊·潼關懷古》翻譯:
群峰眾巒連綿起伏,波濤如黃河奔騰,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令人傷心的是途中所見的秦漢宮殿遺址,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唉!大興土木之時,百姓服勞役;一朝滅亡,百姓流離失所。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元代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后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后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得罪,辭官歸隱,屢召不赴。1329年關中大旱,應召出任陜西行臺中丞,忙于賑災事宜,積勞成疾,任職僅四個月,死于任所。
張養浩能詩,尤長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一卷,主要是歸隱期間的作品,反映了樂于隱居思想,有時也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晚年目擊人民的苦難,寫了一些揭露、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調較高。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其中之一。
《山坡羊·潼關懷古》創作背景: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養關中的途中。
《山坡羊·潼關懷古》賞析: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這一首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全曲可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作者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著一“聚”字展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著一“怒”字形象地表現出那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的回響。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把河水人格化,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還注入了作者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第三句寫潼關位于群山和黃河的重重包圍之中,“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可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中四句),寫作者途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躕”,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數朝古都,其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禁令作者萬千滋味涌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磚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不禁感慨萬千。“意”字形象地表現出思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傷心秦漢經行處”承上啟下,想到秦人、漢人在宮闕里“經行”。“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者面對繁華過后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地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千古流傳的名句。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的主題并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后四句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此曲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如《山坡羊·驪山懷古》(“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山坡羊·洛陽懷古》(“功,也不長;名,也不長。”)《山坡羊·北邙山懷古》(“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山坡羊·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小令遣詞警辟,形象鮮明,于濃烈的抒情色彩中迸發出先進思想的光輝。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語言精練,且富有人民性,在元散曲,乃至整個古典詩歌中,都是難得的優秀作品。
賞析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
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
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作為文學家,張養浩的散曲《潼關懷古》感人至深,這是他赴陜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本散曲表達了作者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特別是一句興亡百姓苦,幾成千古絕唱,也是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治者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本質。這種關心人民疾苦,并努力為人民排憂解難的思想在《為政忠告》中得到充分體現。
本曲描寫潼關險要地勢,感慨歷代王朝興亡,對人民在動亂中遭受苦難深表同情,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議論,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十分精辟。
主旨:表現了作者憂慮國計民生的思想感情。
解讀
山坡羊:曲牌名,又明“蘇武持節”。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作者行走在地勢險要的潼關路上,目睹萬千流離失所的災民,不禁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遙望古都長安,秦漢帝王用人民的血汗經營起萬千宮闕,而又在歷代統治者你爭我奪的戰火中化為焦土,這其中踐踏的都是百姓。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精辟而獨到,一針見血,作者在對歷史的反思中,深刻地認識到不管封建王朝是興還是亡,百姓都一樣遭難受苦。朝代的更換只是統治者的游戲,而與百姓無關。
全曲俯瞰古今,氣勢宏大,感情濃烈,為元人散曲的壓卷之作。
作者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后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陜西行臺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元明善,曹元用并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山坡羊·潼關懷古》翻譯及注釋】相關文章:
山坡羊潼關懷古翻譯04-13
山坡羊潼關懷古的翻譯04-13
《山坡羊·潼關懷古》翻譯賞析02-10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及翻譯03-04
山坡羊·潼關懷古的原文和翻譯12-19
《山坡羊潼關懷古》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7-08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3-11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賞析及翻譯04-30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賞析08-23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