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語文課文翻譯:《天凈沙·秋思》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語文課文翻譯:《天凈沙·秋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作者:馬致遠
原文
Original Text
譯文
Translated Text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賞析】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另有學者認為這首散曲不是馬致遠的作品,而是無名氏之作。
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任風子》《陳摶高臥》《青衫淚》以及同別人合寫的《黃粱夢》七種,另《誤入桃源》僅存一曲。一說南戲《牧羊記》也是他所作。劇作文詞豪放有力,內容顯示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也帶有逃避現實、向往仙道的思想傾向。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二十三套。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
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
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凈沙·秋思 被喻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創造典型的環境,能夠烘托出那種思鄉感情。
【語文課文翻譯:《天凈沙·秋思》】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翻譯及賞析10-26
關于天凈沙秋思翻譯09-22
《天凈沙·秋思》翻譯賞析10-10
《天凈沙秋思》賞析及翻譯02-23
《天凈沙秋思》賞析及翻譯09-18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翻譯11-10
《天凈沙秋思》賞析及翻譯7篇02-23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翻譯賞析09-20
《天凈沙秋思》賞析及翻譯通用7篇02-23
《天凈沙·秋思》的全詩翻譯注釋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