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原文、注釋及賞析
在文學的浩渺星空中,有一首小令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天凈沙秋思》以其簡潔而深刻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充滿哀愁與詩意的秋景畫卷。下面小編為你帶來《天凈沙·秋思》原文、注釋及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
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3、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4、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
5、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
6、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7、天涯:天邊,非常遠的地方。
8、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橋,似給旅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遠兮,官宦仕途又幾何。零汀的人,綸巾青衫,滿身風塵,踽踽獨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萬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卻難賦深情,一雙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斷水,愁緒任橫流。
驛站飄失了,殘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際,功名利祿,仕途失意,難耐凄涼,是是非非,融進蕭蕭悲涼的“西風”。瘦弱羸馬,馱著書卷,催著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誰道世事不唯艱?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連綴成不涂濃墨的書畫,亦無一個虛造硬加的詞,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地和諧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這種音節和諧、情景交融、妙含無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譽,的確委實不過。
倘若只有這九個名詞,豈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組組巧妙的結合,伏著千萬思緒惆悵,筆鋒一轉,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層的意境,躍然跳出,一幅精美絕倫的古畫浮在眼前。
夕陽傍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蕭蕭凄凄,無聲似有聲:“斷腸人在天涯”,頓時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淚下,淚悲情亦痛,化景為情,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葉于勁秋”,秋古來觸發深思。光陰如夢,往事堪嗟。馬致遠曾熱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退而隱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現實的體驗、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飽腹之學,無所用之。失意、痛苦、悲涼、孤獨,一切衷腸,只能用枯禿的筆,痛吐出來。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令,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
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
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
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曲開篇作者一連描繪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擺脫系連詞而直接以名詞性意象的組合來描繪景物,在詩詞中就已出現,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全部是名詞的連綴,省卻了一切連接、交代和修飾,而直接地將幾個意象如蒙太奇一樣地組合起來,“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潛在的聯系,似離實合,藕斷絲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再創造的可能。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暫時中斷了語言的線性敘述進程,而使詩的語言更為簡潔凝練,更為飽滿有力,大大增強了詩歌意象、空間呈現的功能。
相較這些詩歌,這首小令在意象并置方面仍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它的象都是自然與社會中普通尋常之物,它們的組合就顯得更為自然,雖然意省略了系連詞,卻不讓讀者感覺跳躍性很強,比較容易理解;二是在每個單字的名詞前都用一個形容詞來修飾,既帶有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又減低了意象的密度,從而在情感的表現與渲染上,造成一種強大的聚合效應,即“意象的和弦”;三是既對偶工整,又層次分明,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枯藤老樹到小橋流水,再到遠的古道,空間層層延伸,視野逐漸擴大,錯綜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隨之有了微妙的變化,耐人尋味。結尾兩句作為曲眼,畫龍點睛,將作者的悲愁思鄉情表達得非常豐富。
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它盡管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這支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此曲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有人稱此曲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遠行圖。這支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醉中天》《賞花時》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天凈沙·秋思》無疑受到前二曲的影響和啟發,但作者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在詞句的錘煉上,此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正是這支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此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馬致遠這首小令便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共鳴。
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另有學者認為這首散曲不是馬致遠的作品,而是無名氏之作。
作者:
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任風子》《陳摶高臥》《青衫淚》以及同別人合寫的《黃粱夢》七種,另《誤入桃源》僅存一曲。一說南戲《牧羊記》也是他所作。劇作文詞豪放有力,內容顯示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也帶有逃避現實、向往仙道的思想傾向。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二十三套。
【《天凈沙·秋思》原文、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原文、注釋、譯文、賞析05-07
天凈沙秋思注釋及賞析11-04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07-18
天凈沙·秋思原文賞析10-12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07-24
天凈沙·秋思的原文賞析10-12
天凈沙·秋思原文賞析01-28
《天凈沙·秋思》原文賞析05-12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