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5-01-02 15:29:59 銀鳳 我要投稿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

  《天凈沙·秋思》是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內容描述了秋日景色和游子思鄉之情,下面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歡迎參考!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 1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 2

  天凈沙·秋思

  詩人: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干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蕩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游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來,

  漂泊未歸的游子還在極遠的地方。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詩人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達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達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 3

  古詩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音

  kū téng lǎo shù hūn yā,枯藤老樹昏鴉,

  xiǎo qiáo liú shuǐ rénjiā,小橋流水人家,

  gǔ dào xī fēng shòu mǎ 。古道西風瘦馬。

  xī yáng xī xià,夕陽西下,

  duàn cháng rén zài tiān yá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翻譯

  一

  枯藤纏繞著的老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潺潺溪流上的小橋旁邊住著幾戶人家,一人迎著西風,騎著瘦馬,在古道上獨行。

  太陽快要落山了,斷腸的游子還在天涯漂泊。

  二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解釋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創作背景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詩文賞析

  《天凈沙·》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小令,前四句皆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憶秦娥·簫聲咽》詞中“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 4

  《天凈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了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詩詞-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譯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夕陽下一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反而愈發顯得安謐而溫馨。荒涼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馬載著同樣疲憊憔悴的異鄉游子,在異鄉的西風里躊躇而行。夕陽落山了,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腸寸斷!

  ②枯萎的藤蔓,纏繞著古樹,黃昏時分的烏鴉飛回樹上棲息。小橋下,溪水流過兩岸家。旅人騎著一匹疲憊的瘦馬,迎著凌冽的秋風,緩緩行進在古老蒼涼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陽西面落下,旅人極度憂傷,漂泊在遠離故鄉的地方。

  《天凈沙秋思》文學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的曲作,從多體現了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凄涼悲苦的意境。

  古典詩歌講究意境的。意境是古典詩歌美學中的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景語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斷腸人在天涯”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物。全曲景情,情景,情景妙合,構成了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古典詩歌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沒有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作者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是造成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具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空間的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統攝,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古道”一詞,最早出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有六個意象出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上,他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景物的關系以及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訪的原因。

  四、采用悲秋審美情感體驗,來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秋景所產生的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他將自己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傈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悲秋逐漸成為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表達出文人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它曲體,但上,在諸多體現著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天凈沙秋思》歷史評價

  前人論曲,無人推崇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說此曲為“秋思之祖”。藝術眼光的王國維將它列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評論說:“《天凈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原文賞析10-13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原文08-10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賞析08-06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翻譯賞析09-20

天凈沙·秋思的原文賞析10-12

《天凈沙·秋思》原文賞析05-12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賞析02-23

天凈沙·秋思原文賞析01-28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全詩賞析05-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 中国久久精品综合网 | 久久这里国产综合精品 | 亚洲欧美性综合在线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