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4-11-11 21:10:06 晶敏 我要投稿

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及賞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了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詩詞-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

  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3、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4、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

  5、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

  6、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7、天涯:天邊,非常遠的地方。

  8、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凈沙秋思》譯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夕陽下一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反而愈發顯得安謐而溫馨。荒涼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馬載著同樣疲憊憔悴的異鄉游子,在異鄉的西風里躊躇而行。夕陽落山了,在外的游子,何處是歸宿?家鄉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腸寸斷!

  ②枯萎的藤蔓,纏繞著古樹,黃昏時分的烏鴉飛回樹上棲息。小橋下,溪水流過兩岸家。旅人騎著一匹疲憊的瘦馬,迎著凌冽的秋風,緩緩行進在古老蒼涼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陽西面落下,旅人極度憂傷,漂泊在遠離故鄉的地方。

  《天凈沙秋思》文學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的曲作,從多體現了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凄涼悲苦的意境。

  古典詩歌講究意境的。意境是古典詩歌美學中的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景語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斷腸人在天涯”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物。全曲景情,情景,情景妙合,構成了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古典詩歌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沒有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作者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是造成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具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空間的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統攝,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古道”一詞,最早出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有六個意象出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上,他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景物的關系以及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訪的原因。

  四、采用悲秋審美情感體驗,來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秋景所產生的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他將自己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傈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悲秋逐漸成為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表達出文人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它曲體,但上,在諸多體現著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天凈沙秋思》歷史評價

  前人論曲,無人推崇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說此曲為“秋思之祖”。藝術眼光的王國維將它列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評論說:“《天凈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

【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賞析12-05

《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及賞析08-07

《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及賞析10-15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譯文賞析(精選)01-20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譯文賞析07-11

天凈沙·秋思原文譯文及賞析08-05

《天凈沙·秋思》原文、注釋、譯文、賞析05-07

天凈沙秋思原文及譯文05-24

天凈沙·秋思譯文賞析08-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 在线国内精品自线视频 |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 | 中国Av免费在线 | 日本韩国偷自拍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