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端午情日記
濃濃端午情日記1
今年的端午過得平平淡淡。那天的天氣不是太好,有點悶燥的風吹打在我發熱的臉上,當時我在攻一摞習題,在我快完攻的時候,爸爸下班回來了,我停頓了一下筆,手又接著在稿紙上跑起來。
你爸回來了,也不打聲招呼。媽媽輕斥道。唔。我把頭從書堆中伸出,抽出左手推了一下眼睛:爸,你回來了。嗯。爸爸低頭換鞋,似理非理地應了一聲。我朝媽媽聳了聳肩,再次扎進書堆里。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媽媽的一聲吃飯打破了寂靜的沉默,大家陸續走向飯桌,一頓緘默又不失熱鬧的午飯開始了。
今天,端午節我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語道。爸爸抬了抬頭望向我,沒說話,只是把一罐又一罐的啤酒往嘴里灌,好像喉嚨渴得冒煙一樣。怎么不吃飯?媽媽把飯碗向爸爸那邊推了推。啊,我渴的厲害,一路上喝了三杯水。你們吃吧,我飽了。隨著話音剛落,爸爸退出了飯桌。他打開電視,伸個懶腰,睡眼朦朧的坐在沙發上,還時不時地把水端向嘴邊。我低下頭,匆匆地扒著飯。回到房間,舔了舔嘴角,飯,似乎有點咸。
又攻了會兒數學,對正在和二伯他們打牌的父母喊了聲我睡覺了,在他們胡亂的應答聲中爬上了床。想著爸爸那灰白的頭發,臉頰熱熱的,舌頭一舔,咸的,是淚。
在他們喊牌的喧鬧中醒了,洗了洗臉,緩緩的坐到書桌前坐下,打開物理習題,右手又開始運動起來。好長時間后,我摘下眼鏡,擦拭著額頭,手背習慣性的放在嘴邊,狠咬一下——提神,我又嘗到了熟悉的味道——汗的澀咸味。很不舒服。
晚上,我呆呆的躺在床上,享受著夜晚特有的涼風。我咬了一下唇,這個端午,過的還蠻有味的。正想著,心也好像咸咸的。
濃濃端午情日記2
端午節流行于布依、漢、仡佬、土家、壯、侗等其它民族地區。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還被稱為端陽節和重五節。可又有一些人認為,端午節也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的少數民族為了紀念龍神的節日。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內容。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再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肚子,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每逢端午節,人們會將屋子里打掃的干干凈凈,在廚房里灑滿了雄黃水,是為了用來殺死毒蟲與防止毒蟲卵生。
許多風俗都會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大人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名稱長命線。各家需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舟花。而南方過端午節要食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的習俗說都說不盡,不過這有首兒歌就是總結: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濃濃端午情日記3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的泛黃,一口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叫你吃了第一回,還想吃第二回。可是,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呢!
說起端午,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定會浮現出一個愛國詩人的影像——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留在楚王身邊做官,因為屈原為人正直,所以得罪了不少奸臣,而昏君卻聽信了小人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流放中,屈原見城土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抱著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中。百姓得知后,立刻含淚劃船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中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包粽子的來歷。
現在,大家是不是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感到惋惜?如果不是楚王一意孤行,我想屈原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不朽的詩篇。可是屈原的縱身挑染凈了人們的心。他留下來的不僅是悲壯的詩歌,更是自強不息的精神。我相信偉大的愛國詩人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濃濃端午情日記4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相傳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去吃他的身體。這天正是中國農歷五月初五,從此民間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即使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端午佳節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華傳統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斷顯現。2006年,端午民俗經中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年后,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其中節令習俗為端午節賽龍舟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后決定名次。
隨著人們對歷史節日的重新認識,傳統端午民俗也歷久彌香。在江蘇昆山的陽澄湖水上公園,急促粗獷的.鼓聲在晨風中敲響,13只龍舟如同離弦的箭,在湖面上蕩起陣陣浪花。2011年中國龍舟公開賽昆山巴城站日前已拉開帷幕,海內外300余名選手參與了較量。
傳承為根,創新是魂。隨著政府將端午節列為正式節日和時代的變遷,中國民眾在對端午文化和歷史習俗的傳播推廣中注入了更多的現代生活元素,不斷謀新圖變。
對于90后的我們而言,端午并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讓我們意識到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需要用自己的責任去挑起肩上的擔子!弘揚中國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特色才是端午真正的內涵所在。
濃濃端午情日記5
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濃濃端午情日記6
端午是一個一年演一次,但永遠也演不玩的戲。
端午的主角是粽子。粽子吃起來方便,包起來難,先把葦葉卷成碗型,放入少許糯米,也可在中間放紅棗、臘肉等,然后捏緊,卷為斜四角形,用繩子捆起來,葦葉也要在水里浸軟方適用。粽子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做法,總是蘸糖食用,個頭較小,煮熟后粘韌而清香,保你未嘗便開始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熟糯米脆而嫩,尤其是還熱氣騰騰的,吃進嘴里,心里就暖暖的,粽香會回溢在喜歡嘴中,久久不散去。誰能不這小巧玲瓏,且散發出誘人清香的粽子呢?
端午的配角是賽龍舟。在這一天里,湖的四面八方都擠滿了人。在這熱鬧非凡的場面,幾支龍舟飛速行駛,舟上坐著一群強壯的小伙子,他們都賣力地晃動船槳。加油聲一陣比一陣高,湖水也一浪比一浪高。在比賽中,他們也用起了雜技:有的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如同吞云吐雨一般;有的船頭船尾的人有節奏的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
艾草也把端午點綴了一番。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懸掛了艾草。據說艾草是百福的象征,是一種治病的藥草。也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俗語。
關于端午節的歷史故事也數不勝數。如偉大詩人屈原為了讓皇上相信他的觀點而縱身江河,從而人們把食物投入江中,以懷念以身殉國的屈原。
端午著場戲環環相扣,是一場百看不厭的戲。
【濃濃端午情日記】相關文章:
濃濃端午情作文05-29
濃濃端午情周記05-29
【熱門】濃濃端午情作文07-15
濃濃端午情的小學作文04-02
濃濃端午情_1000字01-25
濃濃端午情1200字作文04-03
濃濃端午情作文6篇06-23
濃濃端午情作文(精選38篇)06-08
濃濃端午情作文4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