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維度心情日記
我的故鄉在五十公里外的一個小鎮。二十年前,需要費用半天才能抵達小鎮。十年前,需要兩三個小時。現在,因為有了高速公路,只用一個小時就夠了。你若坐在車上想事情,一個問題還沒想透,車子已經到站了。走下車子,你會看見這是個喧嘩而新鮮的鎮子。街道是新的,樓房是新的,人也是新的。但我知道,這個鎮子已不屬于我。它不是我稱之為故鄉的鎮子。
我的鎮子現在只存在于我的腦子里。它帶點兒舊色,帶點兒苦難,帶點兒樸拙,像一張老照片。在這張老照片中,圖景是那么的清晰:南門有一道長坡,坡上有一座通福門。北門有一個輪船碼頭,站在碼頭上,可以看見河中有一座房子,輪船常常鳴著汽笛從房子后面出現。西門則有一條狹小的河,河邊是長長的石板路,每天上午,我背著書包在這條石板路上晃悠,慢慢走向一所叫城西小學的地方。許多年過去了,這些小路、河水、石橋在我記憶里蘇醒并活動起來,它們帶著生命的蓬勃,開始生長出親切的細節和氣味,進入了我的小說世界。
現在我知道,故鄉是可以攜帶的。因為攜帶著,離鄉者就永遠無法離開故鄉了。我認同這樣的表達:故鄉不僅是地理上的一處場所,更是精神上的一個空間。對一個寫作者來說,它是精神扎根的.地方,是展開想象時一個重要的維度。
這樣的經驗也適用于我對北京的感情上。在魯院學習期間,為了看一眼大學母校,我獨自到北京西郊走了一趟。從動物園至中關村,道路中間塞滿焦急的小車和公交車,道路兩旁布滿氣派的商場和廣告牌,手拎購物袋的人們在人行道上來來往往。它再不是二十年前我讀書時的那個樣子了。在我的記憶里,這里是一條柏油土路,路的兩旁挺著筆直的白楊樹,白楊樹下走著胸佩校徽的學子,風一吹,頭上的樹葉嘩嘩地響。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場景。我覺得,我更喜歡以前的那個場景。那是屬于我的北京西郊,那是能夠催生出《謝雨的大學》這樣文字的地方。
對寫作者來說,故鄉其實只是一個想象的存在,它可以是整個中國或者一個大城市,也可以是一個小鎮或者村莊。重要的是,它必須與眼下繁華而喧鬧的世界區別開來。它應該是鎮定的、苦難的、溫馨的,有著抵抗世俗的力量和品格。這樣的故鄉,必定成為寫作者思考的出發地,想象的策源地。它有足夠的營養喂大寫作者的精神世界,使寫作者的內心長出最有勁、最鮮潤的枝葉。
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偉大的作家,似乎一輩子都在寫自己的故鄉。魯迅寫了魯鎮,沈從文寫了湘西邊城,馬爾克斯寫了馬孔多,?思{寫了郵票大的一塊地方。故鄉給了他們一片盛產想象的土地,然后他們搭建了一個屬于大家的故鄉。
【故鄉的維度心情日記】相關文章:
故鄉記憶心情日記10-06
心情日記:故鄉的那片藍天07-02
故鄉那扇窗心情日記02-18
難忘第二故鄉行心情日記09-23
我愛第二故鄉的心情日記10-03
誰能還我兒時的故鄉心情日記10-02
維度不同散文06-25
維度自我評價12-22
故鄉的老屋-心情隨筆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