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多鐘到單位告別領導后,單位統一派車送我們去民和下鄉駐村、駐社區的三名干部。兩名同事基本上沒在鄉村工作過,所以我們在路上商議今天大家統一行動,先到我下鄉的地方報道,然后我陪她們去報到。我們的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駛,進入了***鄉政府。下車進入鄉政辦公樓,鄉黨委馬書記和鄉人大吳主席熱情地迎了出來。進入馬書記辦公室剛倒上茶水,***村的馬書記也到了。鄉黨委、政府領導提前聽說市里要選派干部進駐***村,但不知道詳情,所以我向他們簡單的說明了來意。黨委馬書記也向我介紹了村里的基本情況。讓人感動的是,他們聽說我要從今天起帶行李住到***村,他們說村上沒有村級活動室,非要我住鄉政府,而且要安排宿舍。經我幾番解釋,他們只好同意我的請求,決定讓我住在村委會馬主任家。熱心的馬書記還交代鄉駐村干部謝永強和村支部馬書記安排好我的食宿,盡量照顧好我。
下午四點多,我和鄉駐村干部謝永強開始進村。我們的車經過大約六七公里的行駛,拐上了一段彎彎曲曲的山路。山路較陡,車行至半山腰時因水箱溫度過高,我們還下車休息了一會兒。我們乘車繼續行進十幾分鐘后,終于進入了***村,但是看見的農戶不多,聽謝干事介紹后才知道那只是“冰山”一角。原來***村有四個社,社與社很分散,也算是四個自然村落。村內條件差,所以很多農戶自發搬遷至縣城附近,現在長期居住在村里的不到200戶。
到了村委會馬主任家門口,家里沒人。謝干事打電話一聯系,原來他們上山挖洋芋去了。不一會,馬主任夫婦倆拉著半拖拉機洋芋回來了。馬主任大概四十來歲,看上去很干練。在他們的幫忙下,我們三下五除二將我的行李及一袋米、一桶菜籽油搬進了他家。看房屋和家具,馬主任家條件相對較好,但不富裕。我們倒上茶后,開始閑聊。邊聊我邊想,這個村比起我剛參加工作的阿什努鄉的大部分農村,條件還不錯,我也有信心住下來、干下去。
10月14日星期一天晴
今天,鄉政府梅鄉長要求我們到鄉上開會。內容是研究駐村幫扶工作。
來到鄉長辦公室,梅鄉長正在等我們。我們駐村幫扶組人員到齊后,會議開始了。會議只有兩個主要議題。第一個議題是研究確定駐村幫扶組組長、副組長。梅鄉長說我是市里下派的干部,所以讓我當組長,仲副鄉長當副組長。我說還是讓仲副鄉長當組長,但是他們執意讓我當,我也沒有推辭。第二個議題是按照《青海省駐村干部管理辦法》,組建駐村幫扶組臨時黨組織。除民和縣工會干部小羅是預備黨員外,我們其他五名干部都是正式黨員。因為黨員較多,我們決定組建臨時黨支部,由鄉黨委下批復。梅鄉長還是讓我任支部書記,仲副鄉長任副書記,大家都一致同意。接下來,梅鄉長代表鄉黨委、政府向我們提出了駐村工作的相關要求,主要是如何遵守工作紀律、如何開展工作,等等。
會議結束后,我和仲副鄉長按照會議研究的內容,立即起草了向***村下派駐村幫扶組的通知和組建***村臨時黨支部的請示,提交給了鄉政府辦公室。
10月15日星期二天晴
從鄉上回村已四點多鐘了,村委馬主任夫婦二人下田挖洋芋去了。于是,我打算到村里轉轉,順便了解點民情。
從村主任家出門不遠,就走上了***山梁。站在山梁上遠遠望去,***鄉及李二堡鎮的許多村社盡收眼底。這里都是成片的玉米田,在夕陽的照耀下,黃澄澄的十分好看,不過大部分農田已收割。
這時我想起了我們人大秦主任經常給我講民和山區推廣雙壟全膜玉米的事。他當時給我講,以前的民和山區群眾都是和海東的其他山區一樣,大部分都種植小麥、豌豆等作物,對種植玉米想都不敢想。可是在前些年通過省上和地區的扶持,以及縣上的大力推廣,整個民和山區的大部分農村都大面積種植雙壟全膜玉米,農民受益匪淺,是一場農業上的“大革命”。當時我還有點半信半疑,總認為海拔較高的干旱山區種植玉米不大可行。可是在今天看來,這不是神話,確有其事。就在前兩天,我送財經城建委朱進成主任去中川鄉時,就的的確確見識了。我們是從***鄉出發,又從李二堡鄉翻越山嶺抄近路,經巴州去中川的。所以看見了山上正在收購的成片成片的雙壟玉米帶狀田。
正在邊走邊想時,迎面遇上了一位回族老鄉。打了個招呼后,我們閑聊起來。我問他以前對種植玉米怎么看?他說以前根本沒想過種植玉米,也想不到我們這樣的干旱大山里能種植玉米。說到這里,他感嘆:這些年黨和政府確實好啊!就拿種植玉米這件事說吧,剛剛推廣的時候,政府免費提供地膜、種子、化肥,鄉干部們苦口婆心地動員,但大家就是不種。現在呢?我們都嘗到了甜頭,大家的積極性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我們打心眼里感謝政府。我說今年玉米的收成咋樣?他說一畝地的玉米少說也能收入一千元以上,種植小麥的話,再多也只能收入個四、五百塊,根本不劃算。
這時,我又想起了我們秦主任去年讓我在“兩化”(化隆、循化)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中寫:在淺山山區推廣種植雙壟全膜玉米的事。當時我還有點想不通,現在想來真有點慚愧啊!當時我對秦主任說化隆的干部、群眾都可能沒有積極性。主任說那是縣上的領導們沒下決心,只要領導干部們下決心,出實招,肯定能行。今天,我對主任的話徹底地信了!期望再過幾年,我的家鄉化隆也能看到漫山遍野金燦燦的玉米帶狀田!
10月16日星期三天晴
入鄉駐村已到第三天了。今天我們按照鄉上的安排,去***村下邊的陶家村觀摩學習秋季雙壟全膜覆蓋技術。因為那里有個種植老板承包了千畝撂荒土地,準備在明年開春時種植馬鈴薯。正好這些天他在組織勞力開展秋季覆膜。和我們一同前往的還有鄉政府梅鄉長和縣新聞中心的小鐘記者。
走出鄉政府大門往縣城方向走了一公里多,車輛拐彎跨過米拉溝走上了一段崎嶇的山路。路面不寬,斜跨在陡峭的山坡上,坑坑洼洼十分難行,從車窗望右望去,是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隨行的鐘記者嚇得的眼睛都不敢睜。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行駛,我們到達了洋芋老板的“大本營”。其實那是個窯洞,因為那是在土崖上挖出一個深坑,然后在上面搭些木棒,上面蓋些草和土,就成了簡易的房屋洞。我們下車時,窯洞門前支著一口大鍋,聽洋芋老板說鍋里是在煮洋芋。車輛無法繼續前行,我們稍稍休息后,跟隨洋芋劉老板徒步向山上行走。山路曲曲彎彎,比較難走。不過政府梅鄉長似乎走慣了山路,走得很輕松。對于這點山路,我也很輕松,一直快步走在大家的前面。約莫走了40來分鐘,我們終于走到了山頂。向下望去,劉老板所承包的大部分耕地已翻耕并進行了秋季覆膜,白茫茫的一片連一片,好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池塘。從山梁繼續前行一公里左右時,一大幫農民群眾正在田里用機械覆膜。我們來到田邊,和農民們一陣寒暄后,一個個都拿起鐵锨,和田里的老農們一齊跟隨覆膜機開展覆膜。以前沒見過覆膜機,開展覆膜一直是用起壟機起壟,用手工覆膜。現在的覆膜機十分靈活,除在地頭需要對地膜壓土外,起壟、撒肥都是自動化。梅鄉長和我們駐村幫扶組工作人員一齊從老農門手中接過鐵锨,一前一后地跟在覆膜機后邊往鋪好的地膜上壓土。壓土的技術不難,每隔一米左右壓上一道土,害怕刮風后地膜被卷走。在和老鄉們說說笑笑的干了20來分鐘后,沒有勞作習慣的我們似乎有點累了,一個個氣喘吁吁。隨行的記者不斷地抓拍我們勞作的照片,但是大家都似乎有點難為情,也許是認為有點做作吧。對于我個人而言,這點勞動真的算不了什么。因為我從小在家幫助家人下田勞動,這么一點勞動真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