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是一篇描寫夏季時節雷雨景象的優美短文,雷雨教學反思專題:為大家提供雷雨教學反思的文章,以幫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內容。
雷雨教學反思1
我這次上的公開課是《雷雨(節選)》的第二課時。《雷雨》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名作,也是我國現代戲劇的經典之作。它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躍在國內外的舞臺上。因此,從備課到上課,我都感到要上好此課確實不容易,感到自己收獲頗多。
收獲:
一、課堂教學思路清晰
在備課時,我主要是從文本語言情境進入人物內心世界,感受周樸園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因此,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三十年前的周樸園是怎樣的一個人?” 二是“三十年后的周樸園是怎樣的一個人?”圍繞這兩個大問題又設計了若干個小問題,層層推進,思路清晰。
二、導入切合情景
在本次的教學過程中,我用雷雨的故事框架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課堂氣氛較活躍
在上第二課時前,我已經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學生對人物對話較為熟悉,因而本節課的課堂上,對于我的提問,學生能夠迅速在文中找到相應的語段,積極回答問題。如:我提問:“從哪些細節能夠看得出三十年前周樸園和魯侍萍曾在無錫度過一段美好的生活?”學生迅速找到文中的的原話“無錫是個好地方”,“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旁邊還繡著一個‘萍’字。”
不足:
一、教學設計較常規
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設計圍繞人物的語言做細致的分析,借助對人物語言的把握,最后分析人物形象。但這樣的教學思路較常規,一堂課下來學生能夠理解周樸園的人物形象,但這是在老師一系列問題的牽引下獲得的。課后,我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反思,我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發言權,尊重他們個性化的解讀。而《雷雨》這出戲劇有很多可供學生探討的話題,比如人物形象的討論。周樸園是話劇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有很多矛盾、有爭議的地方,把他作為討論的中心,學生也會有話可說。如果我拋出一個看似簡單大問題:周樸園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很容易找出劇本中的對話,來說明人物。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把握劇本的基本內容。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把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他對魯侍萍的愛情上。接著,我就可以把“周樸園對魯侍萍的的愛是真情流露還是虛偽?”這個問題擺出來,給學生充分的爭辯時間,借助這個問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從而再對性格成因進行研究。
二、教態不夠輕松自然。
因為上的是名家名篇,又是公開課,因而自己心態沒調整好,心理有些緊張。在上課時我沒能做到像平時那樣輕松自然。以后講課前要調整好心態,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使自己和學生都能有更好的發揮。
三、課堂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到位。
這一點是和自己的課堂反應能力以及語言功底有關,自己一直想改進,并且能夠在課堂上注意這一點,但還是不夠好希望日后在在平時的課堂中不斷磨練自己,提高能力。
總之,通過這次公開課,我收獲了很多,有對教學設計方面的,有對課堂實施方面的,也有對個人能力方面的。希望日后能不斷改進,提高教學能力。
雷雨教學反思2
本篇這篇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語言生動優美,內容條理清晰,插圖形象生動,學生在看插圖讀文字的過程中把看圖與讀文有機結合起來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自然現象的欲望。
對于本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教學,我一開始就沒抱多大信心,在內容安排上,我總覺得自己安排了太多,而且有鑒于頭幾次一直未將寫字安插進入課堂,所以又下決心在本節課一定完成四個生字的書寫,就這樣自己在糾結、矛盾、取舍中進行著本節課的教學。
課堂進行的頭十幾分鐘,一直很順暢,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這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內,心中不免偷喜。但是,一到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層次,自己就亂了陣腳,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人已經坐不住了。就這樣,剩下的時間里,我就硬撐著,自己管自己講,孩子管孩子聽,課堂的失敗再一次顯現出來。
對于本堂課,我認真聽取了三位新老師和童老師的點評和建議。對于我的課,老師們肯定了我在識字教學上花的心思,這是最鼓舞我的地方,而讓我最值得反思的問題在于兩方面:
1.課堂常規上的嚴重不足。課堂常規一直是我苦惱的問題,今天是真實的反映了我們班學生在我的語文課上的本來面目。我想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自己在班級管理上的不夠重視,在學生學習習慣養成上的不夠嚴格。童老師針對我的情況還給出了相關建議,希望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指令清晰”,讓孩子明白該做什么事。對于自己班級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我感到難過,但又為之慶幸,終于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后可以對癥下藥了,這不就是培訓所帶來的最大的效益嗎?
2.對于語文教學,不能將簡單事情復雜化,已不能將復雜事情簡單化。譬如《雷雨》一課中,雷雨前中后的劃分學生出現了小小的議論,而我卻不予重視,一言帶過。在這里,我就犯了“復雜事情簡單化”之大忌,對于這一分段的過程,童老師建議最好以通讀課文為基礎,再以有沒有雨為依據,探討雷雨前中后到底應該劃分到哪里。
本堂課上,因為考慮到時間的問題,自己在精讀“雷雨前”這一部分時,刻意跳過內容的講解,直接銜接到寫字教學,所以導致本堂課顯現得那么不完整,真是顧此失彼,失敗極了!這完全是自己在備課時就沒有考慮好的問題,所以這次會所課下來,感覺一下子暴露了很多問題,真的該好好反思反思,動動腦筋了!
雷雨教學反思3
小朋友大都喜歡猜謎語,因此課的導入我就和小朋友一起猜了謎語,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地引入到猜謎游戲。謎語是以節奏兒歌的形式出現的,這一部分在這節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為一方面要使小朋友熟悉歌詞;更重要的是通過節奏練習,掌握這首歌中出現的切分節奏,為歌曲的演唱打好基礎;同時也使小朋友掌握初步的卡農練習,提高音樂的表現能力。因此,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采用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的方法,先進行謎語問答(即節奏模仿練習),師生、生生進行,完整準確地朗讀兒歌,熟練掌握切分節奏。
在此基礎上,我再進行了卡農練習。首先由我和小朋友合作,請小朋友想一想這樣讀有什么規律,然后再分組試練,最后合作完成。應該說卡農的效果還是很好的,小朋友由于在前面的節奏練習中練得比較扎實,所以基本沒有出現什么錯誤。歌曲的教學同樣采用了猜謎語的形式,讓小朋友在模唱中逐漸學會這首歌,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非常輕松。拓展部分我請小朋友繼續猜謎語,請小朋友總結了兒歌的不同表現形式,并用說唱的形式表現了本課歌曲,鞏固了歌曲的節奏及演唱。
縱觀整堂課,我覺得雖然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課堂的氣氛、師生的互動也還不錯,但還是存在了一些不足:
1、教師引導的較多,學生自主的較少。由于是教學對象是低年級的孩子,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更多地考慮到學生能力的不足,所以采用比較保守的模仿教學法,以確保學生能很快地學會,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其實在節奏練習中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可能效果會更好。
2、教學內容有些偏少,不夠豐富。可能是課前對學生的了解不夠,認為學生在卡農這個環節會花較多的時間,因此教學內容就安排得相對少了一些,應該安排一些機動的教學內容以便于及時調整教學的節奏。
3、對教材還是沒有吃透,對卡農這種表現形式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因此操作時存在一些問題。
4、是我的老問題,就是教學時不夠投入,有些游離于學生之外,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在以后的教學中,這些都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