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一盞燈散文
唐朝詩人崔顥日落黃昏時發長影瘦回到故鄉,他用凄楚的嗓音面對昏黃夕陽吟哦出千古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鄉關在何處,舉頭有明燈。無論是迷途的風雪夜歸人,無論是人在天涯途窮末路,總會有一盞燈在指引回鄉游子,這盞燈便是故鄉。
我家的三叔浪跡天涯五十七年后也回到故鄉。但他不是衣錦還鄉,也非行囊空空落魄回門,而是裝在兒子雙手捧著的骨灰盒里,由故鄉這盞燈招魂引路,從日本石川縣飄洋過海,朝著日落方向向西,再向西,回到故鄉貴州省大方縣。
三叔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兒從福州趕來,與“第二任妻子”所生的非婚女從常州趕來,同父異母的三姊妹第一次相見竟然不覺得生疏,血緣親情跨過國界、跨過萬里河山相擁而泣。姐弟三人同跪生父靈前,同上三柱香悼念回鄉亡靈……
中國漆器之鄉貴州省大定縣(今大方縣)汪氏家族世代以漆器為業。從我爺爺的爺爺開始,都是以經營漆器為生,以漆器工藝世代相傳。大方縣南門凹腰街鼎新漆器社是全縣城一十三家漆器社之一,曾因其精工制作的隱花脫胎漆器“金瓜捧盒”入選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銀獎而蜚聲中國漆器界。曾記得父親在店鋪柜臺左側立一紅底金字牌扁,由大定縣書法家繞繼呂先生之父撰文并手書:“大定漆器,譽滿全球。始于漢唐,盛于明清……”腦海中至今仍留下兒時所見云南滇西馬幫在店鋪門前往馬馱上裝漆碗的情景,尤其是彪悍的云南馬鍋頭腳上那雙花草鞋,草鞋尖上綴一對紅絨球,鞋幫上貼有金黃色亮片,直到如今一直想不通這有何用?
爺爺育有三子一女,三叔是兄弟姐妹中最最與眾不同的怪人,生下來時象貓一樣干叫兩聲后再也不哭,睜大雙眼四處觀望。他自幼生性好動聰慧過人,三歲半時即可背誦三字經,五歲時能背誦千字文;喜繪畫,捏泥巴小猴小狗栩栩如生。七歲時便能跟著爺爺學繪漆畫。十九歲時因不滿包辦婚姻借故離家出走去千里之外福建拜師學藝,在福州與一家漆器老板獨生女成親育有一女,后因忍受不了妻子彪悍性格棄家出走,去另一漆器之鄉江蘇常州重操舊業。在常州認識一流落街頭胭花女子后又生一女,終因女方舊情復發與它人有染而又分手獨自謀生。四十七歲時以一幅漆畫“寧靜秋色”參加日本國際工藝美術展一舉奪得金獎,受邀到日本漆器之鄉石川縣漆畫研究所講學傳藝,并因此而認識漆畫藝術家伊藤秀子。事業上的共同愛好,藝術上的相互交流,日本女性的天性溫順,年過五十的三叔終于有了一個真情實感的家,心胸寬宏的伊藤秀子時常關心丈夫留在中國的兩個女兒,時時予以經濟資助。和睦家庭環境讓三叔得以靜心從事漆畫藝術創作,終于在七十歲生日實現畢生愿望舉行個人漆畫藝術展,將中國漆器之鄉大定縣隱花推磨漆畫藝術推向一個高峰,讓漆畫藝術從漆器商品中脫穎而出,延續并發展這門幾乎失傳的中國工藝奇葩。
三叔一生簡衣素食,不嗜煙酒。清貧時,安于貧。富裕時,不淫于富。他生性崇尚自由,痛恨欺壓放蕩。在異邦雖無衣食之憂,然時時思念祖國、思念故鄉。一生在異鄉異邦漂泊,心底里一直暗暗請求父母原諒,請求妻女原諒,也深知經濟上的接劑遠不能替代丈夫和父親責任,心是凄楚的`、孤獨的,時時受到良心遣責。三叔的一生在自責中渡日,直到暮年……
故鄉在哪里?故鄉在夢里。老城門,青石板街,斗姥閣老銀杏樹,七七四十九眼井,九層衙門宣慰府,奢香墓,萬壽宮,城隍廟,玉皇閣,筆架山,百里杜鵑……如一幅幅濕漉漉水彩、一張張筆觸厚重油畫、一卷卷淡墨山水在冥冥之中飄若浮云……
故鄉在哪里?故鄉在看得見的青花瓷碗里。日本媽媽生的兒子用生硬的中國話對父輩們說:“爸爸在彌留之際想吃沙壩臭豆腐干,想吃豆豉粑,還有什么木姜花蘸酸菜豆湯……”于是,在死者骨灰盒前,增添這幾碗亡靈生前日思夜想的家鄉菜。
人在年青時是不太思念故鄉的。青春的腳步都想遠行,都想去闖一闖外面世界,試一試剛剛豐滿的羽翼有沒有力量向遠方飛翔。直到暮年腿腳不能再長途跋涉時,就往回走,往生命的起點走。人生軌跡畫了一個圓圈后又回到起點,這個起點便是故鄉。
三叔并非僅僅是葉落歸根,他要對薪火相傳七千年的中國漆文化添薪加火,他留下遺囑要兒子把國外漆畫技藝融匯祖國福州脫胎漆器金鉤隱花、融匯常州、平遙推光漆畫技藝的秘訣借攜骨還鄉之機帶回故鄉。得到父親真傳的兒子隨身帶來一幅題為“風”的漆畫就是中國四個漆器之鄉特有專長并融匯日本漆畫特技的杰作。畫中表現一位日本藝妓頂著一把被風吹破的油紙傘疾步回家情景,側面反映日本藝妓生活的艱辛。畫面構思新穎,鮮麗的粉紅色雨傘、被雨水沖淡脂粉后的靚麗面容、色彩綺麗的日本和服、櫻花二月的煙雨,被漆畫特有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似油畫而勝過油畫,似攝影而勝于攝影……
兒子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他曾不遠萬里到祖國新疆北部高昌古回鶻王國故地寫生采風,回到日本石川縣后創作出一幅題為“十二木卡姆”漆畫。畫中九名維族老藝人手拿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獨它爾、手鼓等樂器一邊演奏一邊放聲歌唱。九名老人胖瘦高矮不一服裝各異,面部表情生動奔放。在加拿大溫哥華展出時得到的評價是:“十二木卡姆(漆畫)讓展覽大廳的空氣為之顫動……”,“讓人想起俄羅斯油畫大師列賓的《查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的信》一畫中的生動人物……”特別是漆畫近景中矮木桌上的爪果,哈密瓜瓜皮上幾可亂真的天然紋理就是父親漆畫“冰紋”特技真傳。開裂石榴中的玫瑰紅籽粒則是媽媽獨創的“發磨透色”漆畫工藝。一幅畫浸透著兩國一家世代心血。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兒子的漆畫杰作“阿曼尼薩汗”(古回鶻王國汗王妃子),那位絕代佳人燃燒著情欲火焰的藍寶石眼睛,就是兒子采用“嵌石推磨”特異技法、用中國國畫顏料“石綠”作底,用精煉大漆透潤凝固后再用人發蘸木臘油細磨而成。而薄如蟬翼的、若有若無的、披在王妃玉肩上的紗巾則是大方隱花漆器工藝之精髓。感謝上蒼!中華民族的勤奮聰穎得到天才發揮,傳承七千年的漆藝后繼有人。這僅僅是葉落歸根攜骨還鄉嗎?這僅僅是古代徽商晉商們那種發財后榮歸故里光宗耀祖嗎?何為“反哺之恩”?何為“讓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匹夫有責”?游子們離鄉背井,除了為求一口飯食,除了為積存一點錢財養家糊口,除了僅僅是遠行飄泊,能不能在返鄉行囊中裝一點對故鄉有益之物:一本書?一粒良種?亦或是一句信息?一門技藝?
故鄉,當我們在鬢凋發疏、垂垂老矣的暮年朝著那盞燈尋找到日落黃昏中的鄉關時,不再凄惶,不再酸楚,而是熱淚盈眶喜極而泣,大喊一聲:“故鄉,我回來了……”
【故鄉是一盞燈散文】相關文章:
故鄉,故鄉散文04-27
故鄉啊故鄉經典散文07-21
故鄉散文04-27
故鄉的經典散文08-17
故鄉的池塘故鄉的魚散文04-12
故鄉的云散文03-19
故鄉的容顏散文08-10
思念故鄉的散文08-13
故鄉小院散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