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故鄉元宵夜散文

時間:2021-06-25 12:49:01 散文 我要投稿

難忘故鄉元宵夜散文

  每年正月十五,故鄉的元宵節是最熱鬧的,也是值得回憶和最難忘的。

難忘故鄉元宵夜散文

  每當元宵節來到的時候,村里家家戶戶都會盤算著怎樣熱鬧一陣子,男女老少土法上馬扎彩燈,是夜吃圓子、年糕。除了這些活動外,還有婦女“走三橋”和“扛中柱姑娘”、“門臼姑娘”的民俗傳統活動,充滿著濃濃的民間民俗鄉情和民俗文化風情,成為元宵節的一道長久的閃亮風景

  【一】。

  扎燈。扎彩燈是鬧元宵的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節目。這個時候,只要走進每家的堂屋里面,就會看到每家準備制作燈的竹子、篾片、彩紙、砂皮、鐵線、桐油等堆放在一起。有些人家還從其他地方借來喜歡的做樣品燈,然后模仿著用蘆葦桿扎出自己喜歡的燈,在此基礎上再反復修飾,直到滿意為止。扎燈時先扎框架,然后確定點燈位置,再糊白色紙、黃色紙、紅色紙,五彩繽紛。有的人家還創造性地用巧手剪出圖案,粘貼到燈的四周圍,里面立一橫竹片,可以插上蠟燭,一矣點亮蠟燭,四周的圖案就會在燈光映照下變得十分美麗,栩栩如生。為了避免淋雨,有的人家還會在燈紙四周刷上一種嫩黃色的桐油,刷了這種油的燈就不會被雨淋壞。

  每家做成的燈大多不會相同且年年有創新。有的像虎頭,有的像龍頭,有的像鶴頭,有的像鷹頭,有的像鴛鴦,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公雞,有的像兔子,還有的像魚頭等。稍高級的還會在風的吹動下旋轉。每一種燈都會表達一種特殊的含義。如:年年有魚、百年好合、花好月圓、虎虎有生機等。一盞盞燈充滿著想象的活力,不僅展示了鄉村農民良好的藝術功底,而且還體現了繼承和發展的傳統藝術風格。

  【二】

  到了元宵節前一天,家家都要把用水浸透的糯米拿到粉廠去加工,經石磨或粉機的碾磨,糯米很快成粉,白色的,濃濃的。到了元宵節的晚上,村里家家做圓子。這圓子有肉餡料的、赤豆沙的、芝麻的、薺菜的、花生的,品種很多。除了圓子還有餛飩、年糕、香糕。

  土灶上,家家都是大鐵鍋子,根據人員多少,燒煮了就吃。吃圓子時,一家人說說笑笑,共祝來年有個好收成。吃圓子是意味著全家人要團團圓圓,和和睦睦;吃年糕表示年年攀高和高升的意思,都是一種對生活富足的渴望。有時,吃圓子時,還會開展猜迷語活動,還要根據自己吃到的餡講一句最美的話。比如吃到了芝麻餡的圓子,就會說:芝麻開花節節高;吃到了赤豆沙餡的,就要說:少時不肯苦,大時不會紅;吃到薺菜餡的,就要說:薺菜開花落地香?傊,沒有統一答題,只要意思對就算通過。所以,這一餐晚飯特別有意思……

  吃好圓子,每家每戶的大人小孩都會很自然地走出家門,點爆竹,在地上的屋角插點了火的棒香,據說能驅鬼神。這時,村里家家場園里便熱鬧非凡。沒一會兒,就有人拎著燈籠走到村口的大路上展示,這些活動都是自動的,自發的。不一會兒,就匯成了燈的長河,大家你來我往的觀看,互相比較,看誰家扎的燈最美、最好,像是在比賽一樣。

  【三】

  月上樹梢,大路上,各色名樣的燈一字兒排開,每當這時,一路上總會揚起一陣笑聲。拎到大路上的燈都是各家的精品,是展示,更是一種比賽。有的燈不僅會轉,而且四周圍還貼滿了神奇的畫,這些畫有三國演義、楊門女將、紅樓夢……反正,燈上的圖案都反映了一種喜好,把大人和小孩子們喜歡的經典人物和故事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看了會引起無窮的聯想。一盞燈上一個故事,有的`拎著燈還講起了文學名著中的動人故事。成為鄉村大路上一道艷麗和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每到這時,大家還會提著燈籠互相比較,使欣賞的過程成為藝術交流的過程。當月亮升上樹頂的時候,隊伍越來越壯大,在龍燈、虎燈、魚燈的帶領下,隊伍沿鄉間的大路浩浩湯湯行走開來,像一條游龍,閃閃發亮地在鄉間的大路上晃悠開來。

  【四】

  除了觀燈、游燈外,元宵夜的其他節目該是屬于女人們的專利了。按習俗,女人們會結伴提著燈去走村外河道上的三座橋,據說每年走“三座橋”,就好比上天堂,會迎來福氣,趕走邪氣。

  那時,河面上橋少,除石橋外大多是木橋,走“三橋”一般要化一個多小時。走“三橋”開始,女人們都自發集中在村口大路上,大家提著燈籠,手拿點燃了的棒香,一邊走一邊黙黙地自我祝福。每走到一座橋頭,會在橋邊上的土中插一枝香,然后許個愿。據說這樣的走“三橋”有幾大好運:一是敬了橋神、路神,以求得來年財運廣聚,路路通順;二是求來好風水,橋頭有風,橋下有水,有了好風好水,來年才會風調雨順,豐收連連;三是敬“猛神”,盼望來年能驅逐農田里的蟲害,保佑莊稼豐收;四是走路能健步如飛,能驅逐病魔;五是求得生孕,特別是一些還沒生育的女子會爭著積極參與,看到木橋上露出的釘子,會自動地去摸摸,祈禱來年生個大胖子,長大了好遠走高飛不知累。走“三橋”是鄉村元宵夜的一道別樣風景。有時,一些小男孩也要吵著跟在隊伍里,但他們必須安習俗妝扮一會女孩,頭上要扎條花頭巾,身上要穿件花衣服才行。走“三橋”行燈是一這種民俗文化,久傳而不衰。在走過最后一座橋時,大家還要在橋上唱歌、歡呼跳躍,表示歡樂、成功,吉祥。這時,碧綠色的河水中會倒映著人群和各種各樣的燈,美麗的月亮也會伴著燈一起在水中游動著,是元宵夜的又一道閃亮風景。

  【五】

  走過了“三橋”,還要順便看看風箏燈,那是村里的男人們精心特制的,是縛在風箏線上放飛的燈。風箏特別大,有鷹燈、鴿燈、雁燈……男人們力氣大,用麻繩作放線,線上栓著的燈都用干電池點亮,由村里的二至三個壯小伙子拉著,他們都號稱為大力士。隨著一陣陣歡呼聲響起,大風箏迎著風,在夜空中徐徐飛升起來,隨之,繩上各種燈也騰空而起,像一條夜龍燃亮了半個天空。小孩子們走進麥田,歡呼雀躍,歡聲雷動,又歌又舞,那真是空前未有的狂歡。看過尨燈,大家才提著自己的燈回家,小心地把燈吊掛在屋檐下。于是,村子里的家家屋檐下又有了漂亮的的燈掛著,成為道道火紅色的風景。

  【六】

  除了這些活動外,女人們還要秘密地組織搞“扛中柱姑娘”、“門臼姑娘”的活動。“扛中柱姑娘”、“門臼姑娘”。這是一個傳統習俗。相傳唐武則天年間,壽陽剌史李景納山東萊陽姑娘為妾。姑娘姓何名媚,字麗卿,家中排行老三,漂亮有才。李景妻妒之,趁“三姑娘”不備,于正月十五將其殺死于廁內。天帝憫之,命“三姑娘”為廁神,神名紫姑。后來演變成為“中柱姑娘”、“門臼姑娘”等。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迎其用予占卜,寄望和預兆來年年景好,村里人人身體好、和睦好、家家財運亨通等好口語。據說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北方,明代后期才傳到江南,大約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至于為什么這樣做,大家都說不準,實在是一個謎。

  活動開始時,還要舉行“扛中柱姑娘”和“門臼姑娘”的儀式,必須由三個婦女組成,其余的女人站在旁邊觀看!翱钢兄媚铩钡呐幼詈檬怯晌椿檎邅韴绦,其中一位婦女首先提著燈籠,在屋內的墻壁中央點上香燭,講上幾句邀請“紫姑”上轎的話。屋中央的桌子上鋪上米糠,竹編畚箕口中央插一枚銀子做的發針,畚箕倒著,銀針在畚箕提手口的中間,由二個婦女緩緩地從墻邊或門邊將畚箕迎上桌子。議式完畢,揭開畚箕上蒙著的布衣片,用手抬著,讓它的銀針在谷糠上自由滑動,這時,桌上就會出現各種經拖動后出現的對稱幾何圖形,還有奇妙的文字,可以用它預測禍福和前景。但大家頭腦清醒,不會被各種迷信的說法蒙住了眼睛。婦女們懂得,這樣的娛樂,純粹是一種民俗文化的活動;顒右唤Y束,大家一笑而過,心靈默契神會,胸中展望的是來年農村有個好收成,家家安康,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幸福和快樂的故事。

  故鄉農村的元宵是歡樂的、奔放的、熱鬧的、傳統的。不僅是燈,更是有婦女們擁有的燦爛專利,走“三橋”和“迎紫姑”引伸出的許多幻想故事,充滿了濃濃的鄉情傳奇色彩……

  回憶故鄉元宵夜里的活動時,那種幸福的意境總是烙在心中揮之不去,是一種綻放了的民俗風情和民俗情結在心中蕩漾。

【難忘故鄉元宵夜散文】相關文章:

難忘故鄉的散文04-27

難忘故鄉人散文04-27

難忘我的緣起故鄉散文03-19

元宵夜遐想散文07-04

元宵夜話散文07-04

難忘故鄉情優美散文06-30

元宵夜送燈散文07-04

元宵夜的思念優秀散文07-04

故鄉,故鄉散文04-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揄拍视揄拍在线视频菠萝 | 无遮挡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一本中文在线精品视频 | 在线免费看看AV |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 日本人妖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