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街十里一城春散文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
———廣州童謠《行花街》
鮮花之美,在于它能傳遞芬芳,更重要的是它還帶來春天的消息。
走進長安的花市,你就知道春天的腳步近了。的確,春節到來的氣息首先來自那迎春花市。
南國長安的迎春花市雖然只是一個鎮的迎春花市,但它的規模用“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边@首詩來形容是一點不過分的。你看,離春節還有十來天呢,這兒就是花團錦簇、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了。面對這個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愛美的長安人在這里流連忘返,他們把這里的春一把把抱回家,把這里的春一盆盆搬種到自家的陽臺上、客廳里、案幾上,在享受春節假期的同時,也享受著奇花異草的芳姿妙韻,領悟鮮花美草的視覺愉悅。
與往年相比,今年長安的迎春花市盛況更是空前熱鬧,花卉形式有盆栽的、水養的、鮮花插花等等;花卉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有菊花、圣誕花、劍蘭、蝴蝶蘭、國蘭、鳳梨、杜鵑、一品紅、牡丹、滿堂紅、五代同堂(黃金果)、變色玫瑰、地涌金蓮、帝王花、樹蘭、天香、石斛蘭、大花蕙蘭、綠翡翠、龍卷風、萬代蘭、豬籠草、發財樹、富貴竹等國內外品種;ㄊ谐r花外,還可以看到字畫、古玩、瓷器,金魚雜玩等。花市的品種雖多,但在花市,銷得最好的還只有年桔,幾乎每戶長安人都會抱幾盆年桔回去,機關單位也是如此,原來粵語中“桔”和“吉”同音,買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加之它擺放得久,如果蒔弄得當,次年春節還開花結果呢。因些大受歡迎。發財樹、富貴竹、金錢樹代表著“富貴”、“發財”,意頭好,長安人都信這個,這幾個品種也銷得好。豬籠草名字雖然不好聽,樣子也很奇特,它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其形像個大袋子,廣東人說它寓意“豬籠入水———財源滾滾來”,豬籠草掛在家里,還可以吃掉一些小蟲,所以也有不少人買。聽說,長安人購年花少不了金桔、桃花、水仙這三樣。桃花,象征大展鴻圖(桃),青年人則希望能行桃花運;水仙象征富貴吉祥。
迎春花市是廣東傳統年俗,以前只有廣州、香港等大城市有,改革開放后,率先富起來的長安人逛花市就不用去廣州、香港了,與許多珠三角鄉鎮一樣,長安每到臘月的二十就會在最繁華的街道開設花市,規模之大堪比廣州、香港。逛花市也成了長安人的新年俗之一。新莞人也入鄉隨俗,賞花買花,拍照留念,把最美的笑容定格在花市。
長安人愛花、懂花。長安在嶺南之南,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如春,這為百花的生長提供了優厚的先天條件,也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自然地與鮮花聯系在一起。其實,嶺南人的“花緣”由來已久,甚至已在丹青里留下“芳蹤”。早在西漢時期,陸賈出使南越國時,看見嶺南人士愛種花、插花、戴花,房前屋后都栽滿了花,便贊譽廣州人都是“彩縷穿花”的人。相傳在五代十國的南漢時代,南漢王的寵姬素馨是珠江南岸莊頭村的種花女,進宮后還一直愛好種花。王姬的愛花,帶動了王宮貴族的好花,進而又帶動了百姓們種花養花,并形成嶺南地區的民風。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貶謫嶺南時,也留下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仙”的詩句。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花文化已經在嶺南的歷史上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生活在花海中的長安人也格外愛美。據一位長安女士回憶,長安在沒有城市化之前,農村里年青的'女人都喜歡在發簪上戴花。改革開放后,長安人富起來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店、花檔隨處可見,有著愛花傳統的長安人購花更是家常便飯。一年四季家中都會擺上幾盆花草,大戶人家的院子里,一般人家的陽臺上也有自己種的花草。新春期間,百花盛開,迎春花市便應節而生。在長安人的心里,“行花街”是為了沾點花香瑞氣、擠掉晦氣,來年會幸福平安。
散文家秦牧曾寫過《花城》一文,形容春節在廣州逛花市“就正像北京人逛廠甸、上海人逛城隍廟、蘇州人逛玄妙觀所獲得的那種特別親切的感受一樣”,一句話道出了嶺南人對花市的深厚情誼。確實,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許多古老的年俗都已淡然消失,但迎春花市卻在富饒的珠三角各個鄉鎮一年比一年紅火。
長安的迎春花市就是最好的見證。
【香街十里一城春散文】相關文章:
半城煙雨一城春散文01-18
春韭香散文01-17
十里春風蠶豆香散文04-16
一樹槐花十里香散文04-17
春泥香優美散文11-30
一剪春韭滿桌香情感散文07-06
覓春遠香湖散文04-17
春醉野菜香散文欣賞01-18
桃花十里春-抒情散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