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我是不是老了散文
正月里的天氣,溫暖的讓人燥熱。
如果不是大街小巷的年節(jié)裝飾,我會以為到了油菜花開的時節(jié)。其實,毫不避諱的說,比起萬物復蘇的春季,我更傾心蕭瑟的秋季;比起宅紫嫣紅,我更喜歡金桂飄香;比起陽光明媚,我更依戀云淡風輕。
每次和朋友談起季節(jié),朋友都會說:你認可的夏季就要是驕陽似火的大晴天,冬天就要是寒風呼嘯的灰蒙天,而且夏天不要下雨,冬天不要有太陽,你說夏天就要有夏天的樣子,冬天有太溫暖就不符合冬天的特征。
事實上,的確如此。兩極分化的想法總是在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就像我喜歡在房間白天拉上窗簾,到了晚上再拉開窗簾。白天不喜歡陽光的照射將房間烘烤的暖意濃濃,晚上也不喜歡窗簾將屋子遮蔽的嚴嚴實實。
或許是性格所致,越來越喜歡清靜。不喜歡踏足人擠人的商場打發(fā)時間,而習慣于靠在床頭閱讀一本書籍。喜歡那種在文字中的感覺,偶爾也會動筆,有時也會練鋼筆字。只是越發(fā)的喜歡靜而厭煩動。
有人說,這是懶!我并不這樣認為,只是覺得是這一種狀態(tài),經常自嘲說25歲的.我卻有了52歲人的心態(tài),這種修身養(yǎng)性安靜的老年生活提前代替了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年輕人生活。
突然,我發(fā)現不僅是我,身邊的同齡人一樣也安靜了好多。大家很少在一起交流溝通了,通訊軟件上的互動也少的可憐,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封藏起來,朋友圈設置三天權限,QQ空間設置權限。很多年輕人不再將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分享給朋友和身邊的人,習慣了在陌生的熟人相對少的微博上傾訴心腸。
現在拿上手機,我第一個打開的APP不再是微信,微信列表的人只是靜靜地躺在該有的位置,仿佛突然一下,全部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大家都不會主動的去聯系,去發(fā)一個表情,甚至懶得回復一條消息。
下午,剛語音聯系到了一位好友,問她在干嘛?她說:在床上躺著,扣手機。我說微信怎么不聯系啊?她說:不知道說什么。但我發(fā)過去語音聊天后,還是語音了2個多小時。其實,我們不是不知道說什么,只是潛意識里隱藏了交流。
或許是大家心累,沒有精力去聯系別人,有時間就把自己交給手機,只要有手機,一個人也可以過一天。我想我們是那種幾乎每天都保持聯系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時刻,更何況是通訊錄里的其他人。
以前,我也是那種微信消息很多的人,有時候回復都是緊趕著,而慢慢的我的微信安靜了下來,發(fā)出去的消息我也不期待馬上回復,昨天的消息我也不奢求今日得到響應,不是我不主動了,而是大家都不積極了。于是,我也消沉了。
其實,我們不是彼此不想參與到對方的圈子里,而是失去了主動問候的勇氣和本能。
于是,我們都開始著手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消遣方式,有人追劇,有人游戲,而我選擇了文字。選擇了用文字表達我的所思所想,在簡書上也慢慢的接觸到了一些喜歡文字的朋友。他們的寫作能力都是在我之上,而我要加強的還有很多。
就像總有一天會明白很多事情一樣,慢慢的也會明白所有的經歷都是值得的,所有的改變都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與其等待一條消息,不如欣賞一篇文章;與其期待微信上的未讀消息,不如等待簡書消息上的數字增加;與其盼望朋友圈一條回復,不如關注簡書上的提醒動態(tài);與其失望,不如給自己希望。
我還是那個簡單的我,不喜歡熱烈偏愛清靜的我。春天固然很好,但沒有夏天的錘煉,自然少了些許秋日的沉淀和內涵。白天房間里的陽光固然很好,但絲毫不敵晚間透過窗戶的月光;你我都很好,都只是安靜了交流,提前開始了后半生。
【這樣的我是不是老了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這樣的相遇是不是太晚07-17
我的母親老了-散文05-17
這樣的相遇是不是太晚了散文11-15
等我老了我希望散文04-22
我老了歲月無痕散文04-15
老了以后的散文09-26
父親老了的經典散文11-18
母親老了-散文05-18
當我老了的散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