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大悲寺的散文
周末,騎行去了縣城東北的大悲寺。
大悲寺在五里源鄉(xiāng)葛寺村,知道它還是前段去烈杠營關帝廟尋訪。在那里的功德碑上發(fā)現了葛寺大悲寺的名字,也就是那次有了尋訪的念頭。
出城,沿著沙河大堤一路東來。兩邊是待收的玉米,一派豐收景象。過了朱營,就來到了葛寺村口。下了車,在一家商店門口,我問了一位帶孩子的女子。她說,俺村好幾個廟,前面路口往西,就有一個。我致謝后,騎車南來。
在第一個路口西拐不遠,來到了一輛紅色小汽車前。車后面像是一個廟,因為我看到了殘破的院內有好幾塊石碑。放好單車,我走進了院內。只見迎面是三間普通人家的堂屋,另有三間西屋。如果不是院內的石碑,它與普通人家無異。堂屋沒有匾額,門上貼有門神和對聯(lián),覺得很世俗。院子中間立有兩塊石碑,一塊是當地文物部門立的文物保護點石碑,方形碑上刻有:大悲寺壁畫造像。東邊是一塊集資名錄碑。沒想到,葛寺的第一站竟是自己要找的大悲寺。一棵楝子樹佇立在堂屋東窗,樹冠高過屋頂,枝繁葉茂。通過樹旁的石碑了解,葛寺村大悲寺建于何時無考,明正德四年(1509年)翻修一次,當時香火鼎盛。據此推算,該寺最晚建于明景泰年間(1450-1457年)左右,當然,只是自己的推測。寺里原來有石佛一尊,大鐘一口,后大鐘慘遭毀壞,令人痛心。想想當年晨鐘裊裊,也不失為大悲寺的一景觀了。所謂的廟里現有古代石刻造像和佛道壁畫等,屬當地珍貴文物。堂屋鎖著門,通過門縫,見屋里昏暗,正中供有如來佛羅漢,其他的不甚了然,墻上的壁畫也看得不太清楚,多少有點遺憾。
三間西屋比堂屋略小,窗戶也小。東邊墻上依靠有幾塊石碑,其中一塊記載有三皇姑的故事。“三皇姑者乃苗莊王之女也,自幼刻苦修道方成正果。為父醫(yī)病,親獻手眼,孝傳天下,被世人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特塑金身立于廟堂,并有大皇姑、二皇姑相伴左右,以顯圣容,有求必應,心誠則靈。”可惜,西屋同樣鎖著門,沒有瞻仰三皇姑的圣容。據了解,三皇姑就是后來的妙善觀音,她的故事有很多種版本,關于三皇姑所處時代的傳說,有商代蒲姑國(今山東淄博市),春秋時期(如河南平頂山寶豐香山寺),西漢代時期(如甘肅西和縣白雀寺)等。鑒于印度佛教于東漢時期才傳入中國,有人說,她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觀世音”。碑上的“苗”疑是“妙”。
環(huán)顧四周,皆是農家戶。想必這幾間紅磚小瓦的房屋,它的存在充其量也就是二十多年。如果不是楝樹下一只殘缺的`石獅子,一塊柱礎,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個香火繁盛的廟宇。這里極有可能是當年大悲寺的舊址,因當地財力有限,只能是如此規(guī)模,以供村民憑吊。雖說沒有別處寺廟那樣的莊重威嚴,但它也是附近善男信女們的精神家園。想到這,我懷著復雜的心情離開了。
返回的路上,我還在想,寺廟對于廣大村莊來說,是一個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或多或少承載著村莊的歷史,是村莊變遷的見證。今天它們之所以沒有完全消失殆盡,還依賴于老輩人樸素的鄉(xiāng)土情懷,畢竟現在村里年輕人對此不屑一顧。由于各種原因,如今農村許多寺廟變得不倫不類,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處境尷尬,不能不讓人深思。說真的,大悲寺淪落到今天這般情形,實乃可悲;寺里的大鐘被毀,亦可悲;妙善觀音的傳說更是充滿著悲情。當然,大悲寺不是唯一的可悲,而是當今眾多鄉(xiāng)野寺廟頹敗萎縮的一個縮影。
【悲情大悲寺的散文】相關文章:
七大悲情詩09-02
悲情駱駝散文04-25
悲情英雄的散文07-20
發(fā)生在山西的十大悲情歷史故事05-19
再見,王者與悲情散文09-01
涼秋何處無悲情-散文11-26
雞鳴寺的散文04-16
西寺的散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