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岸人家閩江庫區移民調查手記散文
從華東地區最大的常規水電站水口電站大壩乘汽艇逆水而上,見艙外高峽平湖,遠山松柏青青,湖岸茶園泛綠,渡口柳枝飄逸,會想起宋詞:“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或者說,仿佛置身于陶淵明詩句中的仙境:“亭亭明軒照,落落清珠流。”
真嫌看不夠。
行舟做沿江庫區移民調查,很是新奇。水口電站大壩建成后,上游蓄水水位65米,庫區水域長94公里,總面積93平方公里。水位之下移民要搬遷的牽涉到閩清、尤溪、古田、南平四縣市16個鄉鎮89個行政村67239人口。他們現在怎樣呢?
首先登臨的是雄江鎮。舊鎮不見了,新的鎮政府、中小學以及移民新居多半坐落在陡峻的茂林修竹的山腰上。清澈的水庫湖面和點綴其中的白色或綠色的網箱養魚養蚌飄浮物,就在亭臺樓閣和簡樸樓房腳底下,有水上人家之景象。云霧繚繞在新栽種的桃李柑桔橄欖無核柿等各種果木中間,百花競放,此時登臨雄江,會產生“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的詩情。
閩江庫讓雄江遷至白云深處,水也跟上來了。綠樹紅瓦,云水擁抱,天地相連,人和仙共居,圖畫就在雄江,或者說雄江就是仙境般的圖畫。電站大壩創造了新雄江仙境。
新的夏道鎮大體是這樣布局的。在水庫淹沒之處,沿江墊起7米多高的防洪石堤壩,約4.5公里長。集鎮就建在約1公里長的沿江堤壩上,道的內側是街,外側統籌規劃,點綴式地建3座用以游覽和觀賞的“望江亭”。
為了保護環境和夏道的長遠發展,夏道鎮人大1995年通過決議:新建的龍景橋上,任何時候不準任何人蓋房子。站在位于居高山頭的夏道中學廣場上,可以看到夏道全景。新建的龍景橋,通車道9米寬,兩側各有1.5米寬的人行道,把被分水分割開的徐林村、小鳩村、橋頭村溝通起來,形成1萬多人口的夏道新鎮。
集鎮對岸的江中有土目洲(寶龍洲),正在建度假村,已投資3000多萬元。還有原是華東第一貯木場的江中大洲,緊挨著土目洲。這里離南平市17公里,南平市正往這里展拓,設計中的南平夏道區,將架設大橋,把集鎮和兩個洲連接進來。
細雨綿綿中,登上南平市樟湖鎮。與雄江不同的是,新鎮建在距江邊四五十米的平緩土坡上,一條面對閩江的長街上,商賈云集,人流熙攘。如果說雄江有仙境之清麗雅美,那么樟湖則更多地呈現出人間的熱鬧喧騰。有網吧,有俱樂部,有科技廣場和科技大樓,有電影院和文化站,有穿街而過的國道,也有雕梁畫棟的樓閣和供人休閑的公園草坪。
蛇王廟很值得一提,它從舊址原模原樣搬遷到新鎮來。廟的正廳有一對大石柱,就是原物,上面刻有對聯:“履此地試仔細想一想,登斯樓莫潦草拜幾拜”。
這一帶人蛇圖騰崇拜傳統流傳至今,每年舊歷7月7日和春節稍后幾天,都有對蛇王“連公”的祭祀活動,叫賽神會。賽神日,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從山上“請”到大蟒蛇到廟里來,讓它纏人腰,或把它抬上供臺,與人同慶。
這種蛇圖騰崇拜,在全省乃全國獨有。不會是那副對聯的警示吧,蛇王廟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搬遷過程件件“仔細”而沒有“潦草”,人人滿意。推而廣之,整個移民搬遷工作都是這樣呀。普遍認為,新鎮與舊鎮比,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大有改善,也比以前更繁華了。
對比三個鎮的搬遷情況,因地制宜,各有特點,經濟水平大有改觀。普通農民也這樣。梅雄村有一戶人家。戶主謝氏,老婆是外省人。曾經一度生活無著,老婆覺得跟這樣的丈夫是跟錯了,一氣之下丟下兩個兒子回了娘家,發誓不回來。庫區辦同志先是為謝家蓋新房子,讓他喬遷新居。每年免費送謝家5口小豬,年底豬養大了,收入不少。又送16只小羊供放養,羊群已發展到70多只。
經濟狀況好了,兒子入校讀書了。回娘家的老婆知道這個情況,主動回夫家,還對嘲笑她的丈夫說:“這個家是我的,你要走你走吧。”現在夫婦和諧,共同養豬放羊種果,家境日好。最近,庫區辦同志聽說羊群里的兩頭公羊被狗咬死了,羊群無法繁殖,正在想辦法怎么從外地購買公羊,讓羊群繼續繁衍。
當汽艇劃破飄浮著水葫蘆的湖面臨近南平轄域時,首先想到的是,南平太悠久了。宋代有張元干詠南平的詞《風流子延平賦》:“……水分兩派,滿眼波光。曲欄處,汀煙輕冉冉,莎草細茫茫。無數釣舟,最宜煙雨,有如圖畫,渾似瀟湘。”
狀寫約1000年前的南平:波光,煙冉,莎草,釣舟,煙雨,確是一副美麗圖畫,只是太古樸了。清代有查慎行的詩《延平晚泊》:“小雨冥蒙劍浦西,浮槎壓水女垣低。人家多傍翠巖住,榕葉滿城山鷓啼。”描繪了“浮槎”(木筏)、“女垣”(矮墻)和附著在巖石居住的人家,不乏詩情,卻見簡陋。
郭沫若有關南平的詩這樣寫:“雙江合流處,二塔聳江頭。山川異今昔,水火濟剛柔。造紙中心地,住家虛腳樓。車船無日夕,仿佛在渝州。”謳歌新時代,寫今昔山川之“異”,但仍有“住家虛腳樓”之落后。
上世紀80年代中葉,福建省領導乘舟考察閩江流域,舟至南平轄域,沒有看到一座臨江而建的洋樓(見《乘舟論道》)。現在的南平呢,恰在晚上,嵌著閃亮彩燈臨江聳立的高樓大廈倒映湖中,真是太多太美了,用“疑是銀河落九天”形容此時的南平最為恰當了。
走在南平街道上,可見被水淹沒的臨江畔,已砌起高高的數公里長的防洪大堤,大堤上是花草簇擁、綠樹掩映的寬敞大道,內側高樓鱗次櫛比,互比高低。市區里,幾條往日狹窄骯臟的街道變得寬敞干凈了。經常引起火災的木房子不見了,代之以節節高的樓房。山城正在變成現代化都市。
這變化,有賴于大好形勢,有的也有賴于水口水電站的建成和庫區強勁的科學規劃建設。登三千八百坎,游九峰山、石佛山、茫蕩山、雙塔、溪源峽谷,成為時尚,豐富了南平人的生活品味,也提升了南平市的社會價值。
得天獨厚的水運,公路、鐵路和接將通車的京福高速公路,將把南平更便捷地跟全國全世界聯系起來。
【江岸人家閩江庫區移民調查手記散文】相關文章:
寫景散文《江岸的風景》05-15
閩江情絲散文05-19
在南渡江岸邊散文05-04
還鄉手記歸途散文05-20
2015“庫區美·移民富” 有獎征文啟事01-27
耕讀人家散文04-25
船上人家散文05-06
故鄉人家的散文12-01
天梯上的人家散文05-06
山里人家經典散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