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日徜徉散文
1、過景德鎮
自古揚名,中華瓷器,景德享譽屈一指。
燒花釉彩斗出奇,千姿百態窮合計。
御造官陶,民間制品,琳瑯滿目仙家異。
雷祥技藝火薪傳,范蠡本事驚人世。
——《踏莎行·景德鎮》
(注:雷祥,黃帝時任處方官,能醫善陶,既是中國醫藥學的創始人之一,又是陶瓷業的先祖。范蠡:
即陶朱公,春秋時期越國人,曾在丁蜀窯場制陶,被后人尊為“制陶祖師”、“造缸先師”。)
如果說,我們攀登峻峭奇險的黃山是觀賞夠了很刺激的驚魂電影;那么,到景德鎮瀏覽那些出奇斗彩的瓷器,就是在品味很抒情的愛情故事。
2、路見
長長道路睹新奇,燈桿地標競用瓷。
四巷三街爭釉色,千家萬戶斗燒泥。
青花點綴見靈巧,彩釉渲染擅神思。
遍覽九州誰勝此?久譽瓷都豈虛辭!
——《七律·過景德鎮》
從高速公路下來,記不得從哪里開始,沿路兩旁的路標、燈桿就變成了陶瓷制品,特別新奇顯目。這提醒了我們:此地就是聞名四海的“瓷都”啦!
那些燈桿,由一個個陶瓷圓筒摞疊而成,雪白的底色上有青色描花圖案,一溜兒遠遠地排列開去,煞是威風好看,炫耀著景德鎮的陶瓷文化。這讓我想起了廣西首府南寧市的路桿,用雕畫著壯族銅鼓紋飾的圓筒做成,很有民族風采。兩地的構思可謂異曲同工,作為城市的一張名片,饒有特色。
進入市區,穿城而過,路經的街道隨處可見擺賣瓷器的商鋪,紛至沓來;那五光十色的瓷器,令人眼花繚亂。我不禁感嘆:景德鎮,真不愧“瓷都”的稱號!
3、瓷都徜徉
洋洋灑灑展瓷城,寶氣珠光晃眼睛。
品種繁多窮想象,造型特異鄙神靈。
描花富麗功夫細,炙彩妖嬈造詣精。
東海藏珍沒敢比,瑤池王母嘆失驚!
——《七律·瓷都所見》
我們來到景德鎮最著名的“瓷城”瀏覽,頓時傻了眼。一如阿里巴巴進入“芝麻開花”的藏寶洞,猴王闖到了東海的龍宮寶庫。
店鋪一家挨著一家,何止千百家!店里、架上、地面擺放著各種器皿,品種數不勝數;各種造型、顏色、花紋、圖案,窮極想象,應有盡有。但凡日用百貨,我懷疑均有陶瓷制品。
多姿多彩的瓷器本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china,哈!中國就是瓷器,瓷器就是中國,這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而景德鎮,就是中國陶瓷的標志。
同伴們紛紛選購,華坤醫生光是茶具一下子就買了四套。我也挑了瓷杯、筆筒、花瓶等物。只恨車子容量有限,更恨阮囊羞澀,要不我真想將那些心儀的寶貝都搬回家去!
4、婺源風物
名人居,民人居。
旖旎田園宜逸娛,東籬好采菊。
游覽區,優覽區。
毓秀山川孕不拘,龍門躍鯉魚。
——《長相思·婺源風物》
江西婺源的名聲響亮。一是自然山川,田園風光;二是名人輩出,榮耀故里。
據說此地歷史上有“四相三仙一賢人”之說。“三仙”出自婺源固是神話,有說是何仙姑、呂洞賓、鐵拐李,又有說是何令通、李真仙、胡靈應的,所指未確,姑且不論。“四相”指明朝等同丞相的各部尚書馬廷鶯、汪澈、汪鋐、何如寵等人,應是不假。“一賢人”更是大名鼎鼎——明朝的理學大師朱熹。此外,還有南宋名臣、詩人朱弁,現代武俠小說家金庸,也都是婺源人。
朱熹那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傳之千古。我早就想尋訪那源頭啦!機緣湊巧,來到這塊,果也開眼。
5、江灣
巍立石坊,舊閣列堵,婺源古鎮供閑步。
山環水繞綠接天,名人故里留香處。
百器精雕,諸佛細刻,褶紋識認晰毫黍。
宅居群落古相傳,田園勝地歸誰屬?
——《踏莎行·江灣》
一道清江猶如翠帶,飄在青山之間。岸邊一座古鎮,屋宇連環——這就是江灣了。
江灣以風光秀美、古宅完好著稱。原來這里還是前一任國家主席的祖籍地,小鎮因此更是聲名鵲起,引致游客云來,成為旅游名勝。
進入景區,迎面一座新建的白玉石牌坊,高大宏偉,上頭正是江氏題寫的“江灣”二字。左旁坐落祠堂殿宇,右側建筑樓閣戲臺,與那蓮池水榭相映成趣,頗見古風。
牌坊以內,是一條新辟的街道,潔凈清爽。兩旁幾乎一律模式的兩層樓房,店鋪相挨,擺賣木雕制品,更以文房四寶為多。我對筆硯大感興致,華坤對木雕情有獨鐘,女士們則特別喜歡那些格木小凳。
隨著華坤,來到一個木雕制作的鋪頭。那個老工匠的手藝想是魯班真傳,雕刻的彌勒佛栩栩如生,僧衣的皺褶清晰可辨,纖毫畢現。老工匠不無得意地說,祠堂的所有雕刻鏤花,就是他的杰作,令我們嘖嘖稱羨。
穿過一個門樓,我們信步走在曲折的小巷中。那老舊的房屋、古樸的氣息、醇厚的民風,熏人欲醉。又在農家破費,嘗了著名的紙包“江灣梨”,譽其鮮甜多汁,實是名下無虛。
游覽門票人頭180元,雖可觀賞縣內十個景點,但總覺得旅游公司忒狠了些。不過既然要看好景,也就只能充當黃蓋了。
6、李坑
流水小橋鋪舊畫,人家溪畔搭屋架。古道澗流擁坳岔。
秀村景,李坑聲譽傳天下。
環境清幽風樸雅,地靈人毓收成大。富賈仕官多幾打。
溯歷史,小村竟敢說神話!
——《漁家傲·李坑》
小橋流水,歷歷如畫。旁靠蒼山,左倚竹林,背對田野,面臨菜圃。李坑這個古老的村子,一派清幽的田園風光。
一條溪水穿村而過。溪流相隔,兩邊都是住家,石板或者木橋相連。水中有特制的小舢板,僅可乘搭數人,繳費即可蕩舟觀景。住家粉墻黛瓦,藤攀籬笆,柳拂屋檐,門前形成數尺寬的小街。各家開門即是店鋪,擺賣各色工藝品。人們坐攤賣貨,神態悠然自得。
從喧囂的城市來到此處,令人頓生桃源之感。
李坑的聞名遠近,還由于它的讀書傳統久負盛譽。如此地處偏遠的小小山村,自古至今,竟然曾經出產18個進士及一個武狀元!想來,村中有此讀書風氣,學子耐得孤寂,印證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意境。
7、陋村
無意見衰頹!快意風吹。
儒商村首怎式微?
忒大算盤橫入口,物欲呈威。
巷道窄飛灰,男女圍堆。
大小鬧聲雷。
門票高昂觀陋景,疾走別追!
——《浪淘沙·陋村》
我們聞說“儒商第一村”的名聲,特地驅車前往。
入口處屹立著一只巨大的算盤,氣勢逼人,宣示著“贛商”的威風。
這其實是分離的兩個村落,中間有好幾里地的稻田、泥路相隔。
第一個村莊倒也可觀,有密集的商宅、官宅夾道而建,沿巷迂折幽深。在建筑藝術上,圓雕、透雕、浮雕各有所長,凸顯了古民居的特色。
然而,到達第二個村子,一下車,我們大為詫異。只見村口有個店鋪,簇擁著男女老少。上前一看,原來人們在聚賭買大小,呼盧喝雉,喧嘩吵鬧一片。
我們管自進村觀摩,小巷里頭卻冷冷清清,屋宇破舊,空中還有風吹飛揚的灰塵,不像個旅游景點。村民熱衷于聚賭,儒商就此衰落了么?物欲橫流,生財如此有道了么?我們不禁興趣索然,略為看看一座清朝的商宅,其他的地方也不想再看了。于是驅車,重新上路。
【秋日徜徉散文】相關文章:
徜徉在文學殿堂散文07-12
徜徉在城市邊緣散文06-12
我在春天的世界里徜徉散文05-13
生活在綠葉下徜徉的經典散文05-10
散文《我在青春里徜徉》06-25
秋日私語經典散文12-01
秋日詠嘆散文07-05
秋日風景散文05-29
秋日繽紛散文06-04
秋日隨心散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