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不到蘋果的香散文

時間:2021-04-17 19:00:31 散文 我要投稿

我聞不到蘋果的香散文

  起初我也以為有問題的不是蘋果,是嗅蘋果的人。接納新事物的熱情衰減后,就會染上懷舊的毛病,看什么都是今不如昔。

我聞不到蘋果的香散文

  “現在的蘋果怎么不如小時候吃的香啊?”我拿這個問題試探過不少同齡人,很少有誰否認這感覺的存在,對于原因的認定卻各有說法——這只是一種錯覺,純主觀感受;或者,那時水果貧乏,吃什么都覺得香。

  我差點被說服,記憶常會美化一些東西,甚至會黑白顛倒地欺騙自己。我不再糾結這個虛無的疑點。管它香不香,每天還是會吃一兩個蘋果。我需要從它體內攝取有益健康的維生素,或者說,需要這種心理暗示——我每天都在進食天然維生素。

  進入夏季,本地的一些瓜果也陸續上市,一板車一板車地攤在菜市場門口。我掂起淡黃色的梨瓜(學名香瓜)送到鼻子底下,卻聞不到熟悉的濃香,也沒蒼蠅跟著飛舞。瓜販賭咒發誓地說保證好吃,我還是丟了回去。

  在南方,蘋果屬外來水果,小時候所見甚少。好梨瓜該是什么樣,估計到七老八十我也能記得清清楚楚。頂部因自然成熟而崩開細細的裂紋,不用送到鼻子下,隔著一兩米遠,鼻子就會被它的甜香勾引,就像是被一根粗大的繩子牽著。

  三十多年前梨瓜的香味,確實像繩索那么有形而有力。我們都不用仔細查看瓜體色澤,單憑氣味和蜜蜂、蒼蠅對它的興趣就能判斷出成熟度和含糖量。

  有了梨瓜的提示,三十年前蘋果的體香也逼真地浮現在鼻子前的空氣里。比梨瓜的要淡,要柔和,也更細膩,清新并有著上揚的飄逸感,很容易轉化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迷幻感——對未來和甜蜜生活的殷殷期待。

  也記起了那時吃蘋果的流程。先摶在掌心把玩,不是玩幾分鐘,有時要玩一兩天,睡覺時藏被窩里,上學時擱兜里,一有空就掏出來撅著唇嗅它的氣味,也用這氣味饞沒蘋果的人。把玩夠了,才往貼著胸口擦兩下灰,送到嘴邊連皮一起咬,咔哧一聲,被果皮包裹的含著許多汁液的清香迸濺得滿臉都是,卻舍不得擦,臉笑得像只大紅蘋果。

  我一根筋地追尋蘋果的香味時,有專家在媒體上提醒,吃蘋果一定要削皮,否則有蠟中毒的危險。蘋果采摘后,出于長期保存和保鮮的考慮,會在果皮上涂上一層蠟,一般涂食用蠟——從螃蟹、貝殼等甲殼類動物中提取的殼聚糖物質,對人體基本無害;現今很多商販為節約成本用的是工業蠟,含汞和鉛,會危害健康。

  在皮膚上裹一層厚厚的蠟,阻止水分從毛孔中流失,體香自然也就散發不出來吧。

  想起某年在南戴河附近的鄉間散步,路過大片的蘋果園,想拍幾幅祖國新貌風格的碩果累累的照片,卻見每個蘋果都被黃色紙袋包裹著,像是一群躲在綠葉間的蒙面小偷,很煞風景。

  蘋果套袋技術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從國外引進,先在膠東等地試用,后來逐漸推廣,對預防病蟲害、防止鳥類啄食果實以及減少農藥污染有一定作用。只是,果體長期密封在窄小的暗室里,是否也會抑制香味的合成和揮發呢?

  關于現在的蘋果不如從前的香,我的一位學生物的博士朋友還有更本質的分析。三十年多前市場經濟還沒大面積推廣,瓜果基本是自然成熟,定時采摘。不像現在,為了產量更大,口感更甜,種植周期更短,利潤更高,生長方式和周期都被打亂,加上膨大劑、甜蜜素等各種添加劑的使用,即便是同一品種,口感及氣味都與過去不同了。

  我正有此感,現在的瓜果,個頭大了,糖分足了,就是香味不如過去濃郁。

  問題是,香味對于瓜果而言真有我強調的`那么重要嗎?

  科學實驗的結論:蘋果的氣味主要由兩種物質構成,一種是蘋果進行無氧呼吸產生的乙醇;一種是蘋果在成熟的情況下產生的乙烯。乙烯是一種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乙醇則有特殊香味。蘋果的香味應該是以乙醇為主,其他酯類、醛類為輔。

  博士朋友說,香氣是蘋果成熟的標志,還可以用來催熟其他水果。把一顆熟透的蘋果放在一箱獼猴桃里,一夜之間,七成熟的獼猴桃就能變成十成熟。很多果販子在利用這種技術,生的摘下來,上市前在運輸途中催熟。

  以前還聽說醫生給失眠的老人開處方——晚上睡覺前放幾個蘋果在床頭柜,能有效改善睡眠。

  和朋友們討論蘋果體香的問題時,不可避免扯到更多類似的事:現在的大米不如過去的香,雞蛋不如過去的香,大棚蔬菜不如過去的香,雞鴨魚肉不如過去的香。某同事甚至說他一個親戚常年吃素,原因僅僅在于他是養豬的,了解一頭豬的成長過程要打多少抗生素,服用多少瘦肉精和催長素,“現在的豬肉不是香不香、好吃不好吃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吃的問題。”他表情絕望地說。

  我所在的城市,有幾家名稱各異的特供豬肉店,價格是普通豬肉的三四倍,號稱綠色環保肉。買回來烹制,蒸騰出熟悉的肉香,再細細品嚼,其實就是小時候吃的最普通的土豬肉。那時一頭豬要出欄一般要一年多時間,吃的也都是有機食料:剩飯剩菜、米糠、紅薯藤之類。有的地方還實行放養,豬的食譜更豐富,肉質也就更加鮮美。

  從蘋果到豬肉,我們的不滿似乎奔跑得有點遠了。

  起初我以為這些不滿也屬中國特色,見多識廣的博士朋友把問題一分為二,在食品安全方面,中國特色自然更鮮明些;而食品生產的工業化,其實是個全球性現象。在一些法制健全的發達國家,人們也不一定能嗅到蘋果的迷人體香。

  “人口的增長和農耕土地的減少迫使人類不斷提高食材生產的效率,如果瓜果都按照野生的狀態低效地生長,人類早餓死了。”博士朋友的潛臺詞很明顯,在產量和營養價值面前,對香味的偏執顯得有點文藝化了。

  她甚至并不反對轉基因。在她看來,只要科學規范地使用,這和傳統的雜交技術也沒有太大區別。“你以為我們現在吃的稻米和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品種嗎?兩千多年來,稻種不知改良換代了多少次,可能比朝代的更迭次數還多呢。”

  我的文藝化的念舊情緒被她的科學論證瓦解了,同時也想起一個基于科學精神的命題。由不同食物分子喂養的人類還是不是同一種人類呢?

  一個教了半輩子小學的朋友常抱怨:“現在的孩子簡直是玻璃做的,一碰就碎。上體育課跑步摔一跤,大腿骨折;課間和同學推搡時跌倒,手臂骨折。考試沒考好老師批評兩句,回家就從十樓跳了下去……我們以前哪有這么脆弱,一天不摔幾跤還算男孩子嗎?被一伙人摁倒在地亂拳暴打,站起來拍拍灰照樣去上課……”

  這一茬玻璃身的產生,能說和食材的品質與食譜的結構沒關系?心智的脆弱除了與教育環境、家風之類的社會化因素相因果,難道就不存在與飲食相關的生物性原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食物畢竟是水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的讀書人,看《紅樓夢》里的人情世故還有點熟悉與親切,讀唐詩宋詞的豪邁與悲切就覺得有點疏遠,因此把那業已疏遠的情志歸結于文化的浪漫。至于《詩經》里的草木之美、民風之美和《楚辭》里的烈士情懷,就覺得有點夸張和云深不知處了。別的不說,單是“香草”意象的頻頻使用就令人一頭霧水,用香草比喻美人尚可想象,香草和君子的操守之間有著怎樣的款曲勾連,則是現代人頗難意會的——我們距香草之香和美德之香都太遠了。

  自古至今,漢族人文化基因的演變,是否和糧食基因的改寫有著某種神秘的關聯呢?

  這肯定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但肯定沒人愿埋下頭來鉆研,不僅僅因所跨學科門類太多、跨界幅度太大,還因為這種基因的改寫還在加速度進行。

  一切早已發生,一切都不可阻擋,一切也難以預測。

  我們很難站在某個點上判斷一根線的走向,所以姑且放下對與錯的判斷。不管是否情愿,我們已然被帶入這樣的年代,僅靠對某種水果氣味的印象,就能區分幾代人。

  博士朋友生于1985年,她有食物記憶時,蘋果已漸漸不怎么香了。我想,她對于相關問題看法的客觀,一方面源于科學的精神,一方面是因為缺少清晰的參照。

  關于蘋果不香的問題,我也叨擾過一些更年輕的朋友——九零后和零零后,他們大多聽不懂我的問題。“你說的香到底是指什么?你不咬蘋果自己會散發出味道來?”“我覺得現在的蘋果挺好吃啊,好吃不就是香的嗎?不好吃你買貴點的。”才僅僅隔了三四十年,許多事情就便得如此沒有共識。

  多么令人感慨呀,如果“我聞不到蘋果的香”的句子里飽含的是懷舊之憾,那么“我不知道蘋果的香”呢?

  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嶄新體驗?

【我聞不到蘋果的香散文】相關文章:

端午又聞粽葉香散文12-06

又聞梔子香800字優秀散文06-14

心清聞梔香優美散文12-19

蘋果花開遍地香散文10-14

又聞一年槐花撲鼻香的散文06-17

又聞粽香作文09-25

又聞粽子香……作文08-22

又聞粽子香作文08-09

又聞故鄉粽子香作文10-1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福利网在线观看 | 亚洲色欧美在线影院性色 |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 日韩精品秘在线观看 | 在线高清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乱码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