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叔進城散文
昨天下午兩點,三叔打來電話,問家里有沒有多余的被子?我這才想起來今天是堂弟到學校報到的日子。十九歲的堂弟以596分的好成績,考入中國地質大學。
從小家境貧寒,能跳出農門真是不容易啊!我忙告訴三叔有被子,并問他們吃過午飯沒有,三叔支支吾吾地說不用管了。兩點多了,三叔竟沒舍得在外吃點東西,我不由一陣心酸。忙告訴他們詳細的乘車路線,并立刻準備飯菜。將近四點,三叔說到了。
我忙騎著車子出去接。三叔怯怯的站在學校門口張望,頭發花白,胡子拉碴。炎熱的天,他竟然穿著一件領口袖口都破了的秋衣,外搭一件更不合時宜的春裝!不知是汗水,還是淚,刺痛了我的眼睛,很不好受。
從沒出過遠門的堂弟很興奮,不停地打量著周圍的環境“姐姐,原來你住在學校里啊!真漂亮啊,這學校真大啊,比我們學校還漂亮!”我告訴他,這是武大分校新校區,三本的。遠沒他們學校名氣大!但環境還不錯。三叔更是笑的合不攏嘴,也不言語,啪嗒啪嗒往前走。我打量了一眼三叔的鞋,以為是雙套鞋,再看又像是雙皮靴。不管是什么,明顯大了幾碼;明顯不適合這個季節,明顯不是他自己的鞋!眼睛又濕潤了……
回到家,我招呼他們吃飯。拿出那套很齊,卻幾乎不用的大餐具。大碗的湯,大碗的飯盛上來。女兒悄悄把我拉過來問:“媽媽。咱們家怎么有那么大的碗哪?”我悄悄踢了她一腳,讓她把更多的話憋回去!
我會告訴她的。很小的時候,我的家也是那么的貧寒,唯一在城里工作的是大舅。每到土特產收獲的季節,母親總是扛著大包小包送給大舅。但每次回家,還沒進門就都直嚷嚷:“餓死了,餓死了!還有沒有剩飯?”我很好奇問母親:“媽媽,城里舅舅家都沒飯吃嗎?!”母親嘆了一口氣告訴我:“你城里的舅媽呀!吃飯的碗小的只能裝幾口飯,像喂貓似的!鍋里煮的飯,連鍋底都沒蓋住。嚇得我吃掉那幾口飯就不敢再盛了!”那一刻,我很生氣!那一刻,我很心疼!那一刻,我也很無奈!
那一刻,我告戒自己——將來在城里,一定準備一套大餐具,煮大鍋的飯,煮大鍋的湯。讓我鄉里的親人們大塊吃肉,大碗喝湯!
吃過飯了,我找出老公的短袖讓三叔換上。但褲子是不能穿的,因為老公的塊頭太大了。“三叔,我們出去轉轉吧!給你買套衣服去。”我拿起錢包對三叔說。“不要,不要!”三叔連連擺手,“我從沒買過衣服呢!都是撿別人的舊衣服穿。這件春裝呀!還是你弟在高中節約生活費給我買的,平日都舍不得穿呢!”“哎呀,三叔!你從沒來過武漢,我肯定要買的!”我拉著三叔的手,硌人得很,像摸著一塊粗糙的石頭。手上除了一層層老繭,還有剛剛結痂的傷疤……
在我的堅持下,三叔答應去買衣服。他坐在沙發上卷起褲腿,我這才發現三叔厚厚的褲子里面還穿著一條秋褲!褲口還纏著厚厚的膠布!三叔一圈一圈,使勁地把膠布撕開,小心翼翼地從褲腿里面,掏出一扎用手帕包著,用膠布纏著的錢遞給我說:“這兩千塊錢是你三弟的生活費,放在你這兒,你給他保管著。”我接過錢放到臥室,眼淚終于忍不住簌簌落下。洗了一把臉,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緒走出來。
三叔依然一臉的燦爛,叨叨著:“我今天帶了八千塊錢呢!鄉里給了一千二的助學金,親戚湊了三千,還有助學貸款,我用這個方法帶錢,保險著嘞!”“嗯,是挺好的。”我也盡量燦爛地笑著,其實心疼得都要碎掉了!
來到街上,我給三叔買了一件深紅T恤,買了一條很薄的西褲,三叔穿上立刻精神了很多!“三叔你穿多大的鞋呀?”“三十八碼的。”“那你腳上的鞋大了不少呢。”“那是你二弟的鞋子,他穿四十一碼呢。”我領著三叔到鞋柜準備給他買雙合腳的鞋。三叔生氣了,一邊往外跑,一邊直擺手說:“不能買了!不能買了!你在城里也不容易呢!兩個孩子呢,小的又小,這兩年又沒出去工作呢!如今東西又貴!不容易呢!不能買了!”我拗不過三叔,只好聽他的。
路過理發店,我看到三叔頭發胡子老長了,早該理理了。“三叔,我帶你去剪剪頭發吧!”三叔更是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這么高級的地方,不曉得多貴呢!在里面坐著都不自在呢,我還是回鄉下去剪吧!”唉!我知道父老鄉親們,在城里人面前,有著一份卑微的自尊。不要輕易傷害他們啊!
回到家里,我拿出給兒子剪頭發的自動剃刀說:“三叔,我給你剪頭發吧!這是自動的,不需要技術的。”三叔憨憨的笑著,開開心心地坐著,我認認真真地給三叔剃著。盡管毫無水準,但剪短了精神多了。
今天三叔回鄉下去了。臨走,我給他幾百元路費,給他捎了一包閑置不穿了的衣服。作為侄女,我常常會想起三叔那套不合時宜的衣服。作為侄女,我常常回會起三叔那雙不合腳的鞋。那么堂弟是不是更加會惦記著父親那雙不合腳的鞋呢?是不是會更加努力學習呢?
我期待著……
【三叔進城散文】相關文章:
進城了散文05-09
無福叔散文04-25
鳥叔散文04-30
老媽進城散文05-06
紀念四叔散文05-03
作家當官和農民工進城的散文04-26
滿倉進城為難中的教育之城散文隨筆06-08
“不靠譜”的三叔閱讀及答案07-27
南派三叔經典簽名摘選04-18
進城閱讀題答案 進城閱讀題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