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座涼亭,一段佳話散文
中華傳統文化善于慎獨自省。為了物證之,便造就出諸如洗耳、洗心之類建筑警醒后人。神州大地上名為洗心亭者并不鮮見,但多半為釋家、道家超脫凡塵之類;而能歸為積極用世的,莫過于皖中無為縣城之中這座六角重廊亭子。
揚子江北,巢湖而南,西北兩廂幾壟連綿群山,曲尺形環抱著一片廣袤沃土,古無為州即座落于此。魏、蜀、吳爭鼎之際,曹孟德屯兵于此,見四圍無險可據,遂感嘆此乃兵家無為之地,無為藉此得名且置郡。而后,風云變幻,州郡更替,無為一縣,千年不衰。
與眾多大小城市無異,無為縣城改造擴建不斷,然而一環名為濡須的古河,有明一朝無為比照皇都南京建城以來便精心呵護著這座小城,也永久定格著老城四至與規模。縣城西南一隅,有座土丘般小山,說是古時曾現祥瑞之物靈芝,便稱為芝山。大約祥瑞之物或者俊杰之才,多半會被一方百姓千古傳送。此亦正是華夏文明數千年不敗之真正根源。芝山美德之故,無為縣城便別稱芝城。
芝山與芝城之間,一水流淌,喚作繡溪。溪上一壟拱橋長堤牽連著芝山芝城。長堤旁,一座六角飛檐重廊的涼亭即為洗心亭。
洗心亭之由來,關聯無為名士呂慧生先生年輕時一段佳話,至今令人景仰。
先生幼時即飽受庭訓,且聰穎好學,二十出頭即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返鄉報效桑梓,多有義舉。抗戰爆發前,先生應聘為縣政府建設科長期間,擇地興建存儲公糧倉庫。因地塊風水甚佳,當地某兩大豪紳早已相中,正謀劃建造私家豪宅。官紳相沖之際,兩豪紳按流傳至今的“潛規則”,巨資通融先生,欲得官倉挪位讓地之便。先生怒斥豪紳后,沒收賄款建造一座涼亭。為明心志,命名“洗心亭”。竣工時,先生題詩曰:孳孳貨利已生根,哪得人人肯私心?只有鏟除私有制,人心才可不迷金。
一座涼亭,一段佳話,一顆剛正清廉之心。
呂惠生先生拒賄建亭之事距今已近百年,而先生高潔品格亦如卓然挺立繡溪之畔洗心亭,令人仰慕且慨嘆。信仰缺失、規則混亂時代,一封賄銀本非怪異。以銀子換得上好地塊之事亦非惠生先生時代所獨有。但出身書香、耿介正義,先生自有其做人處事規則。
越是準則混沌、財物為尊年代,人的內在品格便是其言行高下的原動力。呂慧生先生以賄銀建亭以明志之舉,后世人們內心如何評判,均在見仁見智。畢竟顯在規則可以公示與約束,而留存內心潛在準則便無可干預了。但人們內心對于規則的遵循程度,通常也會于不自覺中表現出來,并生發結果。譬如酒后駕車之類,其危害早若虎狼夜吼,人人驚心。可酒駕屢禁不絕之原因即在于內心規則未能始終清晰。誠然,此處絕非僅談酒駕。
物質匱乏年代,人們公私交往多半捉襟見肘;物資豐富時期,為求過度物欲而不計成本者大有人在。為了一塊地、一項工程或者一件逾越規則之事,謀事者自會首先謀人。施物者必有所圖,受物者自當警醒。試想,倘若當初惠生先生悄然收下巨額賄銀,并為富紳謀成用地之事,則先生之結局估計未必只是不能百世流芳這樣簡單。一句套話,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或可表明一切。
再以交通規則言事。交通規則印在紙上,紅綠燈懸掛在空中,一切看似虛空,但凡內心不能敬畏、恪守規則者,遲早難免遇事。與其屆時手忙腳亂、求人告饒,莫若遵循國人慣常做法:慎獨而行。
并非書齋中人習氣難改,委實手經目睹之事甚多。每每出事,肇事者多半淚流滿面、痛心疾首,且信誓旦旦:若能重新再來,定當洗心革面。然自古之善于革面者眾,而真正能夠洗心者幾人?
一座涼亭,一段佳話,讓后世良善之輩時時生發拜謁之情。
【一座涼亭,一段佳話散文】相關文章:
擇一座城安放一段愛情散文06-06
一座城經典散文05-09
《一座城》經典散文06-11
一座城池散文06-30
放棄一座城散文12-03
又一座城的經典散文05-10
一座城,一段憶作文08-08
修建一座人生小院經典散文05-11
那里有一座工廠的經典散文05-10
涼亭趣事的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