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韻的散文

時間:2020-12-25 17:27:59 散文 我要投稿

竹韻的散文

竹韻的散文1

  午后的竹林,涌動著如海的汐,是誰人的手動如此浩瀚的綠?竹子輕柔地舞動她的葉,看,我看見最的那枚綠探出了枝,凝視那片片脆綠的幽幽的清影,采拮著生命里的芬芳。仿佛似一條清透迥美的河流,流向遠方,了我的心,在我心深散發出一種清澈的爽意和悠閑。

竹韻的散文

  竹,雖無牡丹的富麗,松柏的偉岸,桃李的嬌艷,楊柳的輕盈,但它青翠滴四季常青,格高明凈颯爽而深邃,超然于世卻又堅韌不拔。竹下品茶則綠盈盞,竹下飲酒則翠綠滿懷。鄭板橋贊曰:"竹君子,石大人,千歲友,四時"真恰如其分。青青脆脆的竹,給我們是清涼的感覺,瀟瀟的音韻,讓我們暫時遠離喧囂的城市,寧靜如流過心靈的峽谷。

  竹徑通幽,遮蔽俗市的吵鬧。此時,幾家的煙火已裊裊升,眼前是一幅畫,那是季節里綻出的一片新葉。光的柔,竹的,不知兒時的玩伴是否跟我一樣想起,這熟悉的場景?這綠,綠得的蔥蘢,迎合著湛藍的天宇,宛如閃亮耀眼的綠寶石。在山巒、在曠、在田間、到都是它們不息的影,頑強的生命。搖曳的竹林,我走進你。花散香含露,飛鳥鳴翠嬉戲,把我的靈魂卷進如天籟的飄入仙的意境,我站在這里,感的肆意的泛濫。這寂靜的午后,心向何尋覓?誰是誰的長發青梅,誰是誰的臨風竹馬?

  詩云:籬外青蔭接欄,曉風嗄碧瑯軒。

  風無言,竹亦沉默;我在沉默的林中彷徨,心亦是一只倦鳥,停于竹之,傾聽時間飛越的聲音,斑駁的足跡被歲月的塵土覆蓋,抹不去的只是活著的記憶!我想起許多的人,在世俗的生活中滄桑滿面,但是,他們依然含笑著開墾著荒蕪的土地,品嘗苦澀,收割著汗也釀造著甜蜜。

  風柔,竹亦柔;竹林和風的回聲漾在大地的空,我聽見竹林的呼吸,似乎聽見風與竹訴說著心事:曾經的滄桑過去的一切,都是生活的歷練;磨去的棱角,讓人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諦。塑造自己,心永遠只有自己能讀得懂。這翠綠的竹林,海般寬闊的竹林,青青的翠綠,延續著青之海不老的花,我在你的尖,涌動的思緒再次啟航,放飛自己。

竹韻的散文2

  竹韻清雅,撫琴迎賢。弦月清照,風拂霓裳。輕輕走進幽靜地竹韻小筑,風含著縷縷花香,柔柔地拂過眉間醉在心靈深處。蝶舞花飛,墨香染塵,遇見,卿的音容若小荷溫婉淡雅,相逢,君的神彩清新俊逸玉樹臨風。一場相遇,似水流年,繾綣今生,書一世心香,寫一生友誼。

  六月的風掠過花香的靈魂,醉在竹韻小筑里,輕嘆花開花落的流年,隨風落在陌上花開的季節。塵緣三千,友情綿綿,只為今生的遇見,牽牽一線,人遠天涯心近兮,相逢卻在竹韻霓裳。涉水迢迢,只為文字相守,墨香傳情,高山流水遇知音。一綿古韻染詩詞,才子佳人輕彈著如夢的江南,剪一段小楷寄情窗前明月,仿若從唐詩宋詞的墨香中飄然而來。

  竹影掩映著小筑,清風幾許落下,誰執筆寫盡了江南的詩情畫意,潑墨畫去一幅紅塵煙雨,若筆傾顏為誰依舊,歲月勿語印記著往事如煙的憶惜。竹林深處,煙雨清秋,誰的筆在傾訴雨巷的憂愁,是誰的墨淺筆抒寫著瀟湘煙雨浩渺。又是誰的筆下柔情滴墨成傷,一翦月色下的荷塘詩語,陣陣清香淡雅的蓮花,帶著一池的荷韻落在青竹紫軒處。

  竹林望月,花影斜照,聆聽才女撫琴彈盡纏綿的琴音。鉛華如洗紅塵如歌,花香染襟,夜靜傳情,一縷溫婉的月色下,聽一聲落花,撿一瓣心香。多想,掇一枚梔子花香,在荏苒的光陰里,靜坐在文字的墨香中,品賞著才子佳人的相思愁詞。細語卷簾,憑窗對愁,是誰的情思揉進了文字的傷感,終究是一場天青色的重逢,一彎柳眉描著一彎幽怨,花兒和月兒纏綿誰的相思,輕落在月色下。

  文字的馨香,柒染著寂寞的靈魂。我沉浸在字里行間一襲輕愁中,感受著淡淡的幽怨,我在文字中品賞才子佳人憂傷情懷,也許是前世擦肩而過的緣。今生,在此相逢,竹韻霓裳為你揮袖清舞,踏著輕歌,娉婷裊娜漫步在江南煙雨里。一闕清詞為卿寫,多少的筆墨落下多少的牽掛,纖指輕敲遞傳著傾訴的話語,那淡淡的字跡在心中蔓延著無邊相望。

  清雅女子,一襲煙雨素妝,漫步在柳堤含煙湖畔。燕飛蝶舞江南如畫,我細數著綴在斷橋之處落花。裊裊炊煙,紅塵相遇,猶如水中月鏡中花,悠悠情絲繞天涯。落筆文字的繁華,掩不去的半城煙沙,攜上幾許落寂的閑愁,濃濃的墨香書寫著一段友誼的馨香。一季的花開,一生的友情,隨一縷碎香緩緩散盡在竹韻小筑。

  緣去緣散,繁華浮影,想這一生,遇到多少人?流光輕逝,歲月潛行,舊人換新面。一念執著,寫就著萬千心事,相聚竹韻,歡聲笑語,淺淺的祝福,濃濃的情感,穿越青山白云,繞過漫天的凄涼,穿越地老天荒。在花落的夜晚,捧一杯清茶,敲打著鍵盤,散開千千心結,洗滌點點傷感,聆聽著傾訴的心扉,釋然著心中的傷感。一語解千愁,憂傷過后,沉浸在無限的關懷和感動中。

  始終不悔,這一場幾世才能相逢的緣。縱然,你在天涯,我在海角,相逢在竹韻霓裳。你輕輕的來,竹韻生香,揮揮手離別,文字留情。若可以,請竹韻記住你我曾經駐足,請歲月銘記我們一世的.相逢。

  流年依舊,歲月靜好,竹韻清雅,為誰守候?落筆素錦,寫意紅塵。

竹韻的散文3

  感謝那些鄉土成長的日子,一路迎著晨露迎著陽光如竹筍拔節一樣生長,生長在故鄉的那片紅土地上。無論身處何處,總有一種自信在我的生命里流淌著向上的激情,“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如故鄉童年的竹子風雨中屹立不倒的翠綠,年復一年,復制著綠色的希望。

  ——題記

  1.

  三月,是老家鄉下采挖竹筍的時節。春雷一響,一棵棵透著鵝黃的筍尖便從老家的竹林地里紛紛冒出。春分雨天過后的春筍,更是一見瘋狂的長勢。從成筍到雛竹,再到分枝出葉的嫩竹,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經歷磨難后信念的破土而出,讓你對生命的張力和活力充滿無比的憧憬。小時候竹筍初長,老屋里的人家便相約著去山上挖竹筍,那滿山采挖的景象直到今天還記憶猶新。童年新鮮的春筍讓我這個遠離鄉土二十余年的游子,依然回味留戀。

  竹子,是老家鄉下常見的植物。屋檐后,山坡上,層層疊疊,搖曳翠綠,林立著傲然的姿態。我家的竹林,就長在離村莊一里之外名叫月光山的山坡上,從村口可以對望到那片竹林。日轉星移,歲月更疊,那片竹林依然屹立在那座山頭,屹立在我異鄉的心里。

  月光山,極具詩意名字的一座山。她山勢蜿蜓,形如月牙,清瘦如一位婉約多情的女子,側臥在村落的西邊。月亮升起,月光如流水般瀉滿整座山頭,仿佛籠著一層輕紗。清風、山泉、林木、鳥鳴,還有地面嬉戲奔跑的小動物,無不為這座月牙形的山頭增添著一份詩情畫意。除了山形,月光山的取名更寓意為村人豐富的想象和傳說。據說數百年前,先人剛剛遷移此地落腳不久的年代。在某個清風徐徐的夏夜,有位仙子路過此地,聽到林子里陣陣笛聲,悠揚頓挫,時而高吭時而低沉,令人陶醉,仙子尋著笛聲走進林中,卻不見人影,只看到月光下一口特別耀眼的山泉眼,泉眼身邊模亙著一叢細竹。當風吹動的時候,泉眼里冒出的細流就從竹葉上漫過,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好奇的仙子停駐在那里,久久不愿離去。后來月光山的山坡上,便長出了一叢叢的小翠竹,據說是仙子點化而成。再后來的族人,更是在月光山的山坡上種滿竹林,在山腳下造建了一口小水庫,灌溉著山坡下的幾百畝農田,繁衍著一代又一代的子孫。而在老人們的言語中,每年夏天,月亮最圓的那天夜晚,水庫上波光嶙嶙就是仙女舞動潔白飄逸的衣裙在水面拂起的波紋。如果你靜坐在竹林里,或許就能一睹仙子的風姿。

  童年的我,并不在乎真的有沒有仙子在每個夏天的夜晚,盤坐月光山上,在竹林里聆聽著來自自然的天籟之音。月光山的傳說,也只能側面說明了村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采筍的時候,我也不指望能遇見美麗的仙子,只為發現那泥土中剛剛冒出的筍尖,就足以雀躍山谷了。

  而傳說始終是傳說。一處地名的美麗傳說,總折射著或包含著當地鄉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或祈望。歷代老家族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那片土地,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這樣或那樣的心愿或祝福,祈望著家人的平安和家族的興旺,祈望著風調雨順的年景一直垂青于這塊有著仙子傳說的土地。老家的村莊,三面環山。月光山和后門山,一左一右,象兩只纖細的臂膀把村莊緊緊地擁入懷里,護衛著祖祖輩輩村莊的族人。如母親擁抱著剛剛睡著的孩子一樣,緊緊地安撫著自已疼愛的寶貝。

  2.

  當山坡上的油菜花黃了,田野里的紫云英開了,后門山的桃花紅了,池塘邊的楊柳綠了,月光山上成片成片的竹林便裹挾著筍香的清風撲面而來。與此同時拉開村莊春天序幕的,不僅有溫暖的陽光,和徇的清風,蠢蠢欲動的蟲鳥,斑斕開放的花草樹木,還有屋檐邊歸巢的春燕。

  月光山上的竹林,記憶時起就是集體生產隊的竹林地。八十年代初期,在老家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后,各個生產隊里的田地、茶樹、果樹、竹林等也全部分配到每個家庭。人均大人五分田地,小孩三分田地。水田或旱地隨著家里人丁數增加或減少,而進行相應的調整。我家那時也分到了一些竹林地。竹林不僅給當時貧困的生活帶來了家用補貼,同時也給童年的孩子增加了不少成長的樂趣。

  小時候,春筍初出的日子,最高興的就是能跟隨姐姐哥哥的身后,提著菜籃,扛著鋤頭,穿著雨鞋甚至是光著赤腳,穿過田埂邊的羊腸小道,到一里之外的月光山上自家竹林去挖春筍。挖春筍,要小心細致,有些春筍深埋在泥土里,只冒一點鵝黃的筍尖,非得把四周的泥土用大鋤頭深深挖開,再用小尖鋤一點一點的掏開,直到掏成一個圓坑,露出整支春筍的全部。用菜刀從筍底砍下,還不能觸傷到其它的根莖。圓坑里其它的竹根莖要用泥土深填埋好,以便它來年生長發枝。挖好的春筍,放在山腳處的流水溝或者水庫邊把泥巴洗干凈,再提回家。剛挖出來的春筍,筍皮包裹得特別緊密,回到家里還要用菜刀在筍的身上從上到下輕輕劃上一刀,再剝筍皮就順利得多了。小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搶著剝筍皮。沒有經過水煮而直接清炒的筍片吃起來很澀口也有點苦味。所以每次母親總會把嫩嫩的筍肉,切成幾大片,放在鍋內燒開的水里煮上幾分鐘后撈出,再把筍片切成很小很小的小薄片,放在鍋里,倒點菜油清炒。平日村子里沒啥喜事,舍不得宰豬殺雞的,也提不上拿什么新鮮豬肉拌炒筍片,更不舍得跑到兩三公里之外的老街砍上一丁點豬肉,除非此時家里正好來了遠客親戚,或許那時就能吃上一頓美味的肉絲筍片。那時普通的做法是,用瓦缸里儲放的酸腌菜撈出來炒筍片,放油,放姜蔥,放鹽巴,放辣椒粉末。母親燒煮的酸菜筍片,雖然清淡素味,但也能讓全家人吃得有滋有味,甚至是碗底的那點菜湯,兄妹四人也要搶著倒進自已的碗里再抖上幾口米飯吃個碗底見光。小時候一家人在低矮擁擠的老屋里,圍坐在飯桌上,昏暗的煤油燈下,吃起來也特別的熱鬧溫馨。那時挖出來多余的春筍,也會拿到老街去賣掉一些換回些鹽醋,算是作為一點家用的補貼。豐收的年份,春筍太多,大都留著放在屋頂瓦房上日曬成筍干,再儲放起來自家食用。而剝下來的筍皮也不丟掉,有其它用處,可以用來包清明粑或者端午節的粽子,筍皮蒸出來的糯米粑或粽子,特別清香。曬干的筍皮,濕水后也可以撕成一小條一小條,用來捆綁秧苗。

  雨后竹筍冒尖的時候,也正是采摘野菜和撿蘑菇的時候。清晨到月光山上的竹林放牛,能經常在茶樹下或林子里撿拾到蘑菇,還可以摘到一種叫“苦葉菜”的野菜。“苦葉菜”長在地上,葉子青青,吃起來滋味有如苦瓜,但比較清涼,對身體有好處。炒“苦葉菜”前必須洗干凈放在熱水里泡上幾分鐘,用手把水捏干,就少了苦味。田地里播種的紅花草也就是紫云英也能成為當年春天的一道家菜。初長出來的紫云英還沒開花之前,綠茵茵的嫩葉莖,摘下來也可以炒菜吃,有些甜味。小時候春天吃得最多的就是紫云英、青炒筍片、苦葉菜、野蘑菇,當然還有自家菜園或田地里種的一些蔬菜和瓜果。不過,現在城里的大棚蔬菜并不和時令節氣掛勾,一年到頭超市的反季節蔬菜更比比皆是,也不足為怪。只是現在城里,還能在菜市場看到童年時代我最常吃到的蘿卜苗、紅薯葉之類的當作高價蔬菜來賣,就顯得有些不明白了。

  3.

  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先后買了兩只羊和一頭小黃牛,但都不同年份。養羊在養牛之前,羊養了一年多時間就轉賣掉。買來的小黃牛犢,原本是養著耕田用的,只不過后來,家里農轉非,戶口外遷,少了田地,也派不上用場,后來也買掉了。不過,那些騎在羊背和牛背上牧歌的日子,現在回味起來仍其樂無窮。

  因為年紀小,放牧的任務自然落到了我和二姐的身上。而大姐和二哥主要負責去山上的田地挖地種田,而母親就在老屋里洗刷做飯。月光山下的水庫后面,旱季時常露出一大片空地,長滿青草和蘆葦,面積有好幾畝,平時村里小孩子的牛和羊大都放在那里。我放牛的時候,會約上好幾個同年伙伴,把牛丟在那里,便溜進竹林里去瘋玩,或爬樹搗鳥窩或躲迷藏瘋一樣的玩耍,或在竹節上用小刀歪歪扭扭刻下自已的名字。有時牛跑到人家的田地里去偷吃莊稼或蔬菜,直到大人發現才知道,回家后被告狀,小屁股免不了一陣子與小竹鞭“親熱”一番。夏天,有時把羊和牛直接趕到竹林地,進行斗羊斗牛比賽。那時從竹林邊的荊棘深處或小灌木里,也會突然驚竄出一只只小野兔,從不遠處張惶地盯著這群瘋狂的孩子。等大家輕手輕腳四周包抄它的時候,小野兔就一溜煙的開跑。牛羊吃飽,自已會跑水庫邊飲水。夏天的水牛見了水,把身子全溜下去浸泡在水里,直到你用小石子使勁扔它,才會懶洋洋很不情愿地上岸。不過,童年的我們,夏天瘋玩一身臭汗,也會脫掉衣褲跳進水庫岸邊,洗個涼水澡,再把牛羊趕回圈。

  小小的月光山,幽靜清涼,竹林深深,留下一串串童年奔跑的腳印和穿梭的身影,回蕩著一串串銅鈴般清脆的笑聲。雖然離開故鄉二十余載,但家里的那片竹林還在,父親退休后住回老家,年紀大了,便很少去照料,任它生長。父親偶爾也在春筍長出的日子,去挖回一點春筍。現在的那片竹子,想想該是密密碼碼的一片濃蔭了吧。

  對于竹子的懷念,也是基于竹子在老家那個年代所做的默默無聞的貢獻,基于那些年我在老屋生活的情結和那些溫暖歲月的回顧。回顧過去并不意味著要丟掉現在幸福的生活去重返那些清貧的日子。回憶只是隨著歲月的增長,而越發感動于那些簡樸的鄉下童年生活給自已多年來樸素人格的塑造。讓我在忙碌或者奔波的余暇,有個清靜的角落停駐下來稍作休憩。而那個角落,或許就是老家童年的任何一個地方,可以是屋舍、祠堂、田野、山谷、學校、甚或是一片搖曳的翠竹林。

  4.

  可以說,竹制器具在當年的童年鄉下生活中充當著極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角色。小到吃飯用的筷子、刷鍋用的毛刷子、掃地用的掃把、睡覺用的篾席和竹床、晾衣桿、衣架、交椅、凳子、扁擔、斗笠、笛子等等;大到曬谷用的大竹篾席、籮筐、圍菜園的竹籬笆、甚至是蓋在牛圈羊圈的毛竹片。竹制品無不與竹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那些與竹子有關的老屋生活的情景,也曾一次次地在我的腦海中閃現。

  老家種植水稻,一年夏秋兩季。農忙臨近收割之前,家家都會從弄常里或者閣樓間或者牛圈里清理出久未用到的舊籮筐或大竹篾席,到山上或屋后的竹林地里去砍一些質地良好、青皮開始轉黃的中齡竹子扛回老屋的庭院里,張羅著請村里的竹匠師傅縫補或者趕制新的籮筐或竹篾席。大人收割后的稻谷,一籮筐一籮筐的裝好,再挑到馬路邊或曬谷場上,攤倒在大竹篾席里風干或曬干。小孩子的任務是戴著草帽,搬一小板凳坐著,等麻雀飛下來的時候就揮舞著竹棍子把它們趕走。

  斗轉星移,光陰荏苒。從讀書到工作,離開老家一晃將近二十余年。多年未曾回家長住的老家,在我的夢里漸行漸遠。即便是偶爾過年時節,也只是匆匆忙忙的幾天,更很少去曾經的田地間看看。而且隨著老家那些青壯年務工外出,更多的田地閑置著。現在山上很多童年時走過的小路已經長滿荊棘或小灌木,甚至無法辯認出當年上山的小路。而童年的那些生活畫面,在城市的背景里逐漸模糊。只是老家月光山上的那一叢叢的竹林,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年年蔥蘢。

  竹子外表樸實平凡但內心高風亮節。一棵棵竹子站立成我鄉土精神的守望者。我是四月出生的孩子,被成片成片的翠韻洗滌,在春天的竹節上刻下我鄉間的乳名。感謝那些鄉土成長的日子,一路迎著晨露迎著陽光如竹筍拔節一樣生長,生長在故鄉的那片紅土地上。無論身處何處,總有一種自信在我的生命里流淌著向上的激情,“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如故鄉童年的竹子風雨中屹立不倒的翠綠,年復一年,復制著綠色的希望。

竹韻的散文4

  烈日如火,肆意地炙烤著大地,我家后院的竹林里卻流露陽光的和諧。

  小時候,竹林是我和小伙伴的樂園,在這片充滿愛的竹林里,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童年。

  一次,我和同伴們在竹林里玩捉迷藏,突然我被下面的“惡魔”----石頭給絆倒了,膝蓋流著鮮紅的血,不由得失聲痛哭,同伴們聽到哭聲后,相繼而去,大家都各自回家,拿藥,拿水,拿紗布,一切都準備就緒,伙伴們便小心翼翼地用水洗干血跡,然后上藥,上藥時因為疼,腳收縮了一下,這時同伴們似乎意識到了什么,連忙用嘴吹,如同嬰兒一般被愛護著,雖然,吹沒有解決問題,但是讓我感覺到的卻是溫暖、是疼惜、是愛護。

  憶起往事,一切都覺得那樣熟悉,那樣使人依依不舍。環視四周一排排挺拔的竹子,是支撐天地的脊梁,是支撐內心深處友情的杠桿。

  竹林也是鳥兒們所信賴的家園。日已黃昏,百鳥歸巢。竹----靈活的身姿劃出道道伏美的弧線,一對對靈巧的翅膀奏響聲聲歡愉的旋律,綿延著悠長的隊伍。鳥兒風塵仆仆地朝家翱翔而去。

  這片竹林,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溫暖與不舍。

  耳畔又想起了風吹竹動的清幽,竹動鳥鳴的雅致。聆聽著熟悉的竹韻,流露出欣慰又略帶苦澀的笑容。

  是啊!竹林的溫柔和狂暴都隱藏著使人想不到的風情,讓人流連忘返,無法抵擋!

  這就是愛的竹林!

竹韻的散文5

  竹,一年四季蔥綠,看上去又總是那么的弱不禁風,一有風吹,就左右搖擺,好像隨時會跌倒一般。因此有人以竹形容弱女子的婀娜多姿。

  在以前的江南,那時農村的房屋前,總要種上幾株竹。那到不是為了附庸風雅。主要是為了在竹筍期時可以挖上幾只筍,餐桌上多一道菜而已。

  記得那時我家的房屋后也種有一塊竹,是紅竹和早竹,那是專門為了食筍而種的,也不是我的父母輩種下的,大概是祖父母手上種的。這兩種竹,在日常生活中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因為早、紅竹的竹身很脆。而且從我所知的知識中,這是竹類中最脆的竹。它所有的用處就是竹筍!由于品種關系,它的出筍期很早。在我們當地,只有它們的筍食用完了,其它的竹筍才剛剛開始長出地面。如果從食物的美味這個角度看,它們的味道也一般。只是長冬過去,新一年來后,它為人們奉上最早的竹筍!人都有嘗鮮的愛好,而這兩種竹,剛好迎合了人們的需要!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一些不安分的人動起了這些在我們當地不是很重視的竹類的念頭。他們收購這些竹,然后運到江蘇去。這些竹是不能砍的,只能用鋤頭連根掘起。原來這是運到江蘇的農村,那里的農民用這種竹做鋤頭手把的。那時,全國在經過了大躍進的大煉鋼鐵,平原和山上的樹木被砍筏一空,此后就開始了全面的封山育林。那時看著山上的樹材,心里想用,但是誰也不敢去山上砍一根。江蘇是平原地區,那里的農民在生產時需要木材,可是能到那里找?因此早、紅竹連根掘起,剛好能作鋤把。我家屋后的竹第一年也賣了三十多元的巨款。這一砍,這塊竹起碼要三、五年恢復。為了多賣錢,那還會去考慮竹林的后期?

  我家的屋邊有一塊很大的黃枯竹林。那竹都有雞蛋般粗細,竹身修長、均勻,應該有八、九米。村里的老百姓都很愛護這塊竹林。每年只有在挖筍時在進去。平時,沒有人會去里面砍一根竹。有時需要用竹,但是誰也不會去這里面砍一根。可惜的是在文革后期,那時國家號召“深挖洞,廣積糧。”為了能向國家多交一些余糧,那塊竹林被砍了,全部種上了水稻。

  記得那時,我們的村莊全浸淹在一片竹林里。二個生產隊,四、五十戶人家,斷斷續續的長達一公里。村前一條長長的水潭,潭名就叫“長潭。”村以潭命名。行走在村里,如同行走在竹林里……。

  我們的縣是個山區縣,整個縣大部份處在一遍竹海里。因此被命名為“竹鄉”。既然是山區,除了竹以外,也有少些的樹木,我們村的對面有一座小山包,山上光脫脫的。聽就原來山上也是綠郁蔥蔥,古樹參天。后來在大躍進時,山上的古樹被砍筏去煉鋼鐵了,再后來就成了現在的模樣了。山上長著一蓬蓬的灌木叢,另外就是稀稀疏疏的幾株松、杉樹。我是一九六九年回到老家的,一九七六年下半年離開老家。這一遍山包還是老樣子:幾叢灌木,幾株松、杉樹!

  看到過很多名家的作品,更多的是贊揚松樹,對于竹,只是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作品中。中國古代的“四君子”中有“竹;“歲寒三友”中也有“竹!”從中可看到“竹”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那么:竹,究竟有什么吸引著人們呢?是它那搖拽的風姿?還是它那柔而不剛、剛而不阿?

  長在山上的毛竹,有些生長在巖石邊的,它的上部與其它毛竹無異,根部卻是彎曲的,原來,毛竹的根延伸穿過了巖石,毛竹筍從巖石下倔強的生長上來。它頂著上面的巖石的重壓,故而變成了根部的彎曲。山上的毛竹,它會占領整座山峰,那怕是巖石累累,這累累巖石的縫繚中也會有枝枝毛竹的出現。

  生長在平原的小竹,只要人類不去限制它的生長,只要沒有河流的阻擋,它,就會無限的擴展開去。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礙它旺盛生命力的延伸!

  你可曾看到有一枝竹的生長!沒有,只有一片竹林。當人們種下一枝竹,那么不要幾年;當年種下一枝竹的地方,就會形成一片竹林。隨著時間的延伸,這片竹林會越來越大,最后就成了一片竹海。而當你種下一棵樹,那么永遠就是一棵樹,只是這棵樹是越來越粗大而已。一棵樹,它的根系就只有一小塊的地方延伸;你可以清楚的知道這地下根須的歸屬。一塊竹林。就是一張竹根網,你永遠分不清是那一枝竹的根!

  中華民族幾千年。幾千年中有無數的紛爭,可是中華民族永遠是一個大民族。而在這個家庭中,人們相互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就如同竹根,這關聯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大網。不是么?

  無論是大風大雨、或嚴寒冷酷,竹永遠是那么的多姿,永遠是那么的生生不息!這就是竹!我心中的竹韻!

【竹韻的散文】相關文章:

愛戀的散文01-04

背影的散文02-24

散文-半月·亙古·未央散文03-02

閑書的味道散文02-12

過去的影子散文02-12

生日有感的散文12-05

感恩生活的散文11-29

平淡的生活散文11-29

學校生活的散文11-2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另类在线一区 | 小早川怜子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另类 | 日本精品激情乱一区二区 |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 亚州性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