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木蘭詩中的對仗
木蘭詩中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呢?運用對仗的修辭有哪些句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木蘭詩中的對仗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木蘭詩中的對仗
(1)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
延伸閱讀:木蘭詩中的其他修辭
互文交錯
(1)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復沓
(1)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頂針
(1)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4)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
排比
(1)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木蘭詩詞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現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詞類活用詳解
1.名詞活用為動詞有以下情況:
(1)名詞+賓語
例如:籍吏民,封府庫。(《鴻上宴》)
——登記官吏、百姓,封閉財物倉庫。
(2)副詞作狀語+名詞
例如:漢水又東。(《水經注·江水》)
——江水又向東流。
(3)能愿動詞+名詞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憑借船槳的人,并不會游水,卻能橫渡江河。
(4)名詞+補語
例如:沛公軍霸上。(《鴻門宴》)
——沛公在霸上駐扎軍隊。
(5)名詞充當連動式謂語組成部分。
例如: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赤壁之戰》)
——孫權聰明仁德,尊敬賢者,禮遇士人。
(6)敘述句的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語作謂語中心詞,事物名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采草藥》)
——如平原三月開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開花。
(7)兩個名詞連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飾關系,不帶計量意義時,第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如果說現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舊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復句中充當 一個敘述性獨詞分句,名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如:權,然后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
——權衡,而后才能知道輕重。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不帶賓語的,但是如果帶了賓語,就是用作一般動詞,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 王。(《屈原列傳》)
——后來讓上官司大夫在頃襄 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2)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
(3)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項伯)平日善待留侯張良。
(4)峨大冠,拖長紳。(《賣柑者言》)
——戴著高大的帽子,拖著長長的腰帶。
(5)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論貴粟疏》)
——因此賢明的君主重視糧食而輕視金玉。
(6)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的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大概這個洞越往里去,能來到這里的人就越少。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拿盡了他們土地上的全部出產品,用光了他們家里的全部收入。
(3)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擔心在他們那里有伏兵。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捕蛇者說》)
——獻蛇回來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產的東西,以度過我的一生。
和動詞活用為名詞一樣,活用為名詞的形容詞一般位于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數詞。活用的詞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質狀態而是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的人或物。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這個形容詞作定語。
(1)將軍被堅執銳,伐無道。(《陳涉世家》)
——將軍身披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討伐無道的昏君。
(2)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你的理論是不殺少數人,卻殺眾多的人,這不能叫作了解事類。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齊醒晉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從而推及別人的老人。
(4)乘堅策肥,履絲 縞。(《論貴粟疏》)
——駕著堅固的車子,騎著肥壯的駿馬,穿著絲鞋,拖著絲綢的長衣。
4.名詞作狀語
現代漢語里,普通名詞是不能作狀語直接修飾謂語動詞的,而古代漢語里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卻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表時間、處所以外的其他名詞,也能作狀語。名詞作狀語,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比喻性的,可譯為“像……一樣”。
①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像北斗七星那樣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地彎曲,或隱或現,隱約或見。
②(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
—(項伯)常常用身子像鳥的翅膀那樣遮蔽沛公。
②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樣地匯集,像回聲那樣地應和,扛著糧食,像影子緊隨形體那樣跟從著。
(2)表對人的態度,可譯為“把……當作……來怎么樣”,“像對待……那樣如何”。
①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您替我把他叫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那樣對待他。
② 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
—人們都可以像對待奴仆那樣使喚他們。
③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齊國大將田忌很贊賞孫臏,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他。
(3)表動作使用的工具、處所、方式等。翻譯時可補出適當的介詞或動詞。
① 箕畚運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 畚將泥土運到渤海邊上。
② 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中山狼傳》)
—狼快快走開,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 兩峰秀色,俱可手攬。(《游黃山記》)
—兩座山峰秀麗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過來。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動作為所使用的工具,翻譯時可在作狀語名詞前加上一個介詞“用”或“拿”,使之變成一個介詞結構。
④ 草行露宿。(《〈指南錄〉后序》)
—在草叢中趕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
—沛公已經離去,從小路回到軍營中。
⑥ 座廷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終于在朝堂上召見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翻譯時在作狀語的名詞前加介詞“在”、“到”、“由”等,使之變成介詞結構。
⑦ 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
—耽誤了時間,按照法律都要砍頭。
⑧ 予分當引決。(《〈指南錄〉后序》)
—按照情理,我本應該自殺。
⑨ 吾義固不殺人。(《公輸》)
—按照道義,我本不應殺人。
以上例句都表示動作行為所依據的道理,翻譯時可在作狀語的名詞前加上介詞“按”、“依據”等,使之成為介詞結構。
(4)方位名詞作狀語
①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從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
—向上吃到塵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過秦論》)
—在國內建立法令制度,……在國外采用連橫的策略使諸侯互相爭斗。
(5)時間名詞作狀語
①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項伯就在夜里騎馬飛跑到沛公的軍營。
② 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致走向滅亡。
③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早晨辭別父母走了,晚上住在黃河邊上。
5.使動用法
在文言中,動賓結構有一種特殊的語義關系,即動詞不是支配賓語,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賓語成為動作行為的發出者,這種用法叫使動用法。例如: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夫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富民》)
例(1)“負秦”是“使秦負(承擔)”的意思;
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
常見的使動用法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里,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
① 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您要同情我并且讓我活下去嗎?
② 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項伯曾經殺了人,(按罪當死),我使他活下來。
③ 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終于在朝堂上召見了藺相如,;禮節完畢后讓他回了趙國。
④ 今以鐘罄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石鐘山記》)
—現在把鐘罄放到水中,即使是刮大風,起大浪,也不能叫它發出聲響。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古漢語里,形容詞也常常活用為使動,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性態。
①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
② 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諸侯會聚訂立盟約,從而圖謀使秦國的力量弱下來。
③ 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
—君子應該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 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促織》)
—(他)想保存這只蟋蟀來發財,使它的價錢升高。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從語義上看,名詞活用為動詞帶賓語,與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齊威王欲將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齊威王想讓孫臏做將。
②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的,就讓他在那里做王。
③ 不官無功之臣。(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不讓無功的人做官。
6.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就是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如何,或把賓語看成什么。例如: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子疑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1)“智其子”意思是“認為他的兒子聰明”;
例(2)“美我”意思是“認為我美”。
常見的意動用法可分為以下兩類: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詞,是表示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它后面的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
① 且庸人尚羞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就是平常人都覺得這樣是羞恥的。
② 成以其小,劣之。(《促織》)
—成名因為它小,認為它不好。
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
——巫師、樂師和各種工匠,不認為互相學習是可恥的。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詞,把后面的詞語當作賓語,表示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縣里的人覺得他(仲永)很奇特,漸漸地把他父親當作賓客。
② 吾從而師之。(《師說》)
—我跟從(他), 以他為老師。
③ 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前赤壁賦》)
—我和您在江上打魚,在沙洲上砍柴,把魚蝦當作伴侶,把麋鹿 當作朋友
何……為 相當于“為什么要……呢?”
見……于 相當于被動句
以……為…… 相當于“把……(當作)……”
如……何 相當于“對……該怎么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與其……寧…… 相當于“與其……寧可……”
不亦……乎 相當于“不是……嗎”
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來) 無以(沒有......用來)
有所(有.....的) 無所(沒有......的)
比及(等到......的時候) 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辦) 何如(怎么樣)
如......休(把......怎么樣) 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
無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嗎)
得無......乎(難道......嗎) 孰與、孰若(跟......相......)
何......為(為什么......呢)
【木蘭詩中的對仗】相關文章:
木蘭詩中木蘭的性格03-09
木蘭詩中的主旨06-20
木蘭詩中的修辭03-03
木蘭詩中的鋪成06-19
木蘭詩中頂真04-18
木蘭詩中的句式06-16
木蘭詩中的頂真句09-01
木蘭詩中的特殊句式03-04
木蘭詩中對偶的句子12-20
在木蘭詩中的互文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