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有哲理的詩句

時間:2021-04-08 12:42:10 我要投稿

優美有哲理的詩句

  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我們看看下面的優美有哲理的詩句,感受一下吧!

優美有哲理的詩句

  優美有哲理的詩句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觀祈雨(唐 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于人們分屬于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琴詩(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后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采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八陣圖 (唐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局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布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局部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局部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后人: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是多么重要。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擬古 (明 錢宰)

  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

  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

  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

  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

  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

  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拼搏,奮發進取。

  論詩 (清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草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啊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機。

  寄興 (宋 戴復古)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我們對人、對事、對己,都要一分為二,如果責備求全,就是一點論,就會犯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

  雪梅 (宋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于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于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惠崇春江曉景 (宋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 欲上時。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總是存在于個別(個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個別表現出來。春天的到來,正是通過這一件件特殊的、個別的事物而表現出來。離開了這一個個的美妙畫面,春光也就無從談起了。

  冬青樹上掛凌宵,歲晏花凋樹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

  感懷 (明 楊基)

  驊騮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無造父能,乃與凡馬同。

  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首詩雖然突出地強調了外因對于人才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沒有否定內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對于他人來說處于外因位置的人們,應當善于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積極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它還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經取得成就的人們,不可忘記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績歸于自己。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一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蟻 (唐 元稹)

  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

  功穿漏江海,蠶食困蛟鯨。

  敢憚榱梁蠹,深藏柱石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輕。

  這首詩通過小小螞蟻造成的巨大危害,說明了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餓變化,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道理,告誡人們切莫輕視小的變化,以至釀成大禍。

  讀《陳蕃傳》 (宋 楊萬里)

  仲舉高談亦壯哉,白頭狼狽只堪哀。

  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

  從矛盾分析的方法來看,陳蕃不懂得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企圖用一個模式去解決不同的矛盾,硬拼蠻干是注定要失敗的,陳蕃方正有余,而計謀不足,以至事敗垂成。

  從量變與質變相互關系來看,陳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道理.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必須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才可能實現。陳蕃一室不掃,哪能談得上“掃天下”的雄心壯志?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詩中引用了楚霸王項羽當年本可憑借優勢兵力消滅劉邦,但他卻害怕背上“不義”之名而多次喪失時機,最后反被劉邦攻擊的歷史悲劇,告誡熱鬧們“宜將剩勇追窮寇”的道理。從哲學角度來說,就是當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和發展,促成質變.如果猶豫不決,就會痛失良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更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說明“世界總是這樣以新的代替舊的,綜合司這樣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或推陳出新.”滄桑,指滄海變為桑田,這里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人間正道”是指社會發展規律。“老”是指因氣憤、痛苦而變得衰老。這兩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話,看到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會氣憤不已,變得衰老;人類社會的除舊布新,滄桑變化,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間正道)。

  小松 (唐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寓意深長。小松剛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以至被埋沒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漸成長,是那些小草所無法比擬的。人們往往忽視、不認識小松將長成凌云大樹的遠大發展前途,等到松樹真的凌云參天之時,才去稱贊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實時,再來稱贊它們高大,并不說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時,如能識別,預見到它必將凌云的發展前途和趨勢,而陪加培養和愛護,為它的成長創造條件,那才是有見識、有意義的.許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誡人們要善于發現和識別人才,對有發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給以重視、關心和培養,使之早日成才。

  從哲學角度來說,小松的成長也可比喻為新事物成長的過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它最初出現時總是比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備和充分顯示其優勢,甚至常常是貌不驚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觀規律,代替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我們應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及時發現它,預見到它的遠大發展前途,積極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長和壯大。

  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無論如何也禁閉不住的。

  放言 (唐 白居易)

  朝真暮偽何人辯,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詩中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世事變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來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們對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難辯的事物,必須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辨別其真偽;并以種種貼切的比喻說明,人們通過分析比較,是可以辨別真偽,認識事物的本質的。

  論詩絕句之二 (清 趙翼)

  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評論詩詞的好壞優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哪個,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一樣,心口雌黃.馬克思哲學認為,要做到獨具慧眼,深刻地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一是必須在實踐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須善于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展。

  詠史 (唐 高適)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詩的前兩句,肯定了須賈的憐寒念舊之情,后兩句借題發揮,諷刺須賈僅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也是對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種諷刺。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質則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認識的根本任務在于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正因為須賈的認識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和餓程度,因而不可能給以重視和委以重任,對萬事萬物的認識都是這樣的。

  詩一首(楊虎城)

  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兒豈能老故鄉。

  黃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

  詩前兩句表達了要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后兩句富于哲理,發人深思,從“黃河后浪推前浪”的現象,上升為社會在發展、世事在變遷,事物在變化的哲理性認識,蘊涵著“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機遇、珍惜時光,建功立業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是人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所具有的精神狀態.詩中所表達的立志、拼搏、進取精神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優美有哲理的詩句】相關文章:

王安石有哲理的詩句10-21

有哲理的詩句4篇02-26

優美有哲理的作文08-31

有哲理的優美段落09-27

有哪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04-19

有哲理性優美的作文08-27

富有哲理的詩句01-22

含有哲理的詩句01-08

含有哲理的詩句12-08

冬至的優美詩句11-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 亚洲第一高清尤物在线播放 | 在线欧美5555| 天天看片国产区 | 性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五月天福利午夜 |